有来医生
分享至
  • 复制链接
取消
点击这里 让更多人看到

回避型依恋人格可以治愈吗

杨放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三甲全国第15
6天后有号
挂号

回避型依恋人格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也叫做逃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障碍等。该疾病并不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只要患者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医治,通常可以治愈。

本病通常是因为患者过度自卑引起,也有可能是因为经常受到他人的讽刺导致。该疾病会使患者出现逃避现实、畏惧社交、退缩等症状。一般需要通过服用药物以及配合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临床上尚无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效药,服用药物主要是阿普唑仑片、盐酸丁螺环酮片等抗焦虑药物,可以防止患者焦虑,也可以平缓患者的心情,缓解过度自卑的情况。同时还需要配合暴露疗法、催眠疗法等方式辅助治疗。一般情况下,患者在服用药物以及心理疏导治疗后,症状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同时还需对此类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鼓励患者勇敢面对,消除自卑感。医生的指导、亲友的关怀爱护等,对患者克服回避型人格障碍有较大作用。

2023-10-09浏览5443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心理咨询科医生推荐

相关推荐

罗国帅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三甲
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
"回避型依恋人格是不安全的依恋人格,主要表现为当自己的家人或者父母出现时孩子没有特别高兴的感觉。当父母离开时自己会选择回避,觉得不喜欢父母且对父母的存在感觉视而不见,可能是出现回避型依恋问题。一旦有这样的问题,尤其已经出现严重损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自己没有办法正常的成长,最好积极的治疗与干预,尤其考虑进行心理治疗,比如对孩子进行人本主义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家庭疗法等,以上心理治疗方法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常卫利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甲全国第19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特征是什么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回避,这类人自幼表现为胆小,容易惊恐,特别容易紧张焦虑,比较敏感羞涩,有自卑感,特别担心被人排斥或者批评,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回避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2、依赖,依赖主要是表现在特别缺乏独立性,会感到自己没有能力,特别无助,缺乏精力,所以很怕被人抛弃,会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其他人,从而也会出现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 如果一段亲密关系终结会感觉特别无助,甚至会有被毁灭的体验。
林培珺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甲
什么是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是四种依恋模式中的一种,回避型依恋通常是因为患者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和足够的爱。父母对婴儿的诉求总是表现得忽冷忽热,有时满足有时忽视,使婴儿始终无法获得稳定的安全感,发展到后来婴儿可能对父母的离开表现得很冷漠和无所谓的样子,这种亲密关系之间的依恋模式会延续到成年,特别是当患者进入恋爱关系的时候,他们和对方恋爱那么对方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怎么如此冷漠,好像没有太多感情需要,其实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被关心和疼爱,只是掩藏起来了,因为婴儿时期的经历通常会告诉患者不能在某段关系中陷得太深,患者不需要别人爱自己,自己爱自己就可以了,这样才是最安全的,这种对亲密关系既渴求又害怕的矛盾状态为回避型依恋。"
李奕臻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民营医院
如何治愈回避型依恋的人?
回避型依恋是无法“被治愈”的,他们只能“自愈”,他们需要的不是“给予”,更不是“占有”,而是“安全感”和“陪伴”。也就是说,你怀抱着“得到她”的目的去靠近她,反而会让她越跑越远。他们没有办法让你感受到普通情侣的正常互动和浓情蜜意,在与回避型依恋的人相处的舞台上,你不可能是主角,只能是配角。而与他们相处,你付出的爱,必须得更接近与“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爱”,在过程中,你会感受到强大的自我怀疑、误解和被伤害的情绪。这样的爱情,真的是你想要的吗?这样的爱情,你准备好了吗?回避型依恋的内心OS回避型依恋是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中的一种情况,属于消极依恋,不安全依恋。而精神分析师詹姆士·罗伯森经过对1-3岁的住院幼儿研究和观察,发现了孩子跟父母分别之后三种递进状态:第一个阶段:反抗,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哭闹、焦虑、害怕;第二个阶段:绝望,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慢慢不再期待父母;第三个阶段:疏离,孩子开始对周围的人展示友好,父母离开也不哭不闹。出现回避型依恋的孩子,通常是因为小时候渴望爱和关注却总是被拒绝,为了让自己能够活下去,从而产生一种“我不需要”的思想,他们会抑制自己的情感,通过疏离来保证安全。这样他可以完全不在乎冷漠的父母,而沉浸在个人的游戏世界里。约翰·鲍尔比通过实验、调查和分析,进一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成人亲密关系中,人们对于伴侣的依恋风格,和儿童期对于母亲的依恋反应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回避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反应,完全是童年时期创伤的重现,这样的行为模式并非他们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无法自控的条件反射。对于回避型依恋的人来说,他们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求,和对爱的恐惧,这两股力量都同样强大,伴侣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卷入漩涡中。如何和回避型伴侣相处?如果你的伴侣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在相处的时候,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心理强大,且充满自信的人,其次便是耐心和引导。1. 你必须要独立自信回避型依恋的人时常表现出:忽冷忽热、冷暴力、忽然断联消失、疏离、冷漠、语言暴力等行为,他们很容易就会让你觉得:ta不爱我,我不重要,ta在玩弄我的感情.....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说白了,你虽然爱ta,可是没有ta,你也能过,对于你来说,ta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留给ta足够的空间,好好过自己的日子,然后在安全距离上释放自己的爱。2. 尊重他们的需求对于回避型依恋的人,“安全感”是他们的首位需求,不管你的爱有多浓烈,付出了多少,你有多优秀,只要你让他们感觉到了“不安全”,他们就会想逃离。如果你希望ta能主动,你就得表现得被动一些,回避型恋人会轻易察觉到你的变化,用你的反常激起ta的危机感,从而让ta主动的做一些积极的事。或者可以通过间接方式暗示,尽量不要直接抱怨或者强迫ta做出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拿捏好尺度。3. 不要强迫他们改变不要强迫他们给你任何承诺,或者在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非要他们说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对于他们来说,“回避=安全”,强迫或者暴怒只会让他们处于更加激烈的压力状态下,变得更加退缩。你只能保持耐心,以他们的节奏为主,保持稳定的关系,才能逐渐让他们放下心防,培养出信任的关系,最终有一天ta会主动向你袒露心声。4. 成为一个引导者回避型依恋的人一般自尊心很强,且不太有自信,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所以在和ta相处的时候多多看到他们的优点,并给予肯定。你可以多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多学习一些关于回避型依恋的知识,再通过有技巧的方式,比如某个朋友是回避型依恋.....诸如此类,将对ta有用的知识巧妙的嵌进去,引导ta思考,实现他们的自愈。回避型依恋者的处理方式并非一日形成,因此妄想完全改变对方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想要的“正常恋爱”在ta看来是强迫、是压力,只会让ta更加远离你。人不可能改变别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如果你的伴侣是回避型依恋的人,那么就请把和ta恋爱看做一场修行吧,不要把“改变ta,控制ta”当成目的,而是把“和ta在一起,我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当做目标。那么你会发现,你会变得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自信,我想,这就是和回避型依恋的人相处最大的意义吧。(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罗国帅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三甲
回避型依恋是什么
"回避型依恋主要是非常消极的依恋行为,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就包括回避型依恋,也就是儿童或宝宝对父母有非常消极的依恋行为,当父母在的时候没有特别高兴的表现,父母离开或者不陪伴他的时候也没有特别不开心的表现,但是当父母再次出现的时候反而会回避甚至阻抗,表现的就是特别矛盾且容易回避自己的父母,有时不愿意看见父母,这个时候有可能就属于回避型依恋的问题。如果已经出现了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等不安全的依恋行为需要多教育和调整,比如多一些安抚。"
曲姗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三甲全国第21
回避型人格怎么治疗
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的集合,是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并不是疾病,所以也不一定需要治疗。有的人的人格比较回避,有的外向,有的是表演型,有的是自恋型,有不同特点。每一个特点的长处和劣势不同,要做的是发挥长处避免劣势,而并不需要去治疗。回避型人格的特征是以回避为主,比如可能会遇事情的时候会避免与人多发生交流,与其他人合作的愿望会下降,可能更倾向于独立处理问题,然后社交会减少甚至需要别人主动,但是并不一定影响社交,仍然可以完成基本的社交生活,只是方式是回避和被动的。所以只需要扬长避短,而并不需要去治疗。不管是哪一型的人格,都只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的集合而已。当然如果这种人格的特点使日常生活出现问题,导致疾病或者是加重疾病,可能对疾病要进行治疗,而并不需要治疗人格。
谢军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三甲
依恋型人格的症状
"依恋型人格的症状特点是缺乏自信、过分依赖、害怕被抛弃、决定能力低下、不能独立活动,情愿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一切悉听他人决定,如为儿童或少年,衣食住行、空闲时间安排都要由父母做主,由于不能独立生活,许可他人对其生活的主要方面承担责任,妇女从事何种职业由配偶决定。他们为了获得别人的帮助,随时需要有人在身旁,每当独处时便感到极大的不适,具体表现如下:\n1、请求或同意他人为自己生活中大多数重要事情做决定。\n2、将自己的需求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n3、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处处委曲求全。\n4、由于过分害怕不能照顾自己,在独处时总感到不舒服或无助。\n5、沉陷于被关系亲密的人所抛弃的恐惧之中,害怕只剩下他一人来照顾自己。\n6、没有别人过分的建设和保证时,作为日常决定的能力很有限,总把自己看作无依无靠、无能、缺乏精力。"
罗国帅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三甲
逃避型依恋人格特点
"逃避型依恋人格主要就是有一些回避性人格的障碍问题,比如说当自己主要的照顾者,比如说照顾自己的父母离开自己的时候,自己对此视而不见,当自己的主要照料者,也就是自己的妈妈、爸爸重新来到自己的面前的时候,他不仅视而不见,而且回避与其交流。当自己的妈妈与她说话、交往的时候,他还是继续玩自己的游戏。如果有以上的症状表现,那么就有可能是回避性依恋的人格,这是属于不安全的一种依恋方式,而且有可能会影响长大以后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很大以后就没有办法有友谊,也没有办法组建家庭等等。"
刘光亚副主任医师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三甲
回避型人格的症状
回避型人格障碍也称为焦虑性人格障碍,有过分的紧张和担心,提心吊胆,对于拒绝或批评特别的敏感为主要特征。在临床上主要看到的,就是比如这个人在社交的场合特别害怕别人去批评他、评价他,因为这些担心他可能会选择不去参与社交,或在社交的场合,除非肯定自己在这个社交场合是受人欢迎的,如果他不能肯定,他就不去社交。还有一种就是总是处于这种紧张、提心吊胆的状态当中,尤其在社交的场合,对于拒绝和评价过分的敏感,因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对他的生活有很多的限制。比如什么地方是他绝对不能去的,什么样的人是一定要回避的,所以他的生活限制会特别多。还有他可能会有一些自卑的表现,相信自己在社交的场合是笨拙的,是远远不如别人的。
张卫华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三甲全国第92
回避型人格怎么治疗
回避型人格治疗方面适合持续性心理治疗,如果是家庭支持也比较好,比如与亲人一直生活在一起,亲人对患者一直很关心、包容,家里经济条件也还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能够保持基本的交往状态。如果偏重或社会支持比较差,有时治疗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最突出的表现是不容易像一般人那样融入社会生活。回避型人格另一个叫焦虑型人格,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中过分紧张、担心而导致回避和别人交往的情况,如果确定是回避人格障碍诊断,治疗起来不太容易,要看轻重程度,因为同样是回避人格的表现,轻重程度也有一定差别。偏轻的回避型人格基本交往能够完成,要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