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分享至
  • 复制链接
取消
点击这里 让更多人看到

回避型人格如何自愈

常卫利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甲全国第19
挂号

回避型人格不经过任何治疗,仅靠自己是无法自愈的。回避型人格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害羞、孤独、害怕见陌生人、害怕陌生环境等,成年以后这些问题对患者的社交产生不利影响。这类患者总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显得过分敏感、自卑、自尊心过低,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拒绝,使得患者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不采取治疗,回避型人格在持久的病程中可伴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症等常见的精神疾病,可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集体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1、支持性心理治疗:多交流,建议良好的沟通桥梁,同时让患者进行自我暗示、自我鼓励,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信和自我价值,适时可予以认知再定向法;

2、集体治疗:通过集体治疗,多参加群体活动,可帮助回避型人格的患者学习新的社交态度和技巧,同时家庭干预亦有益;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的患者有效,因为这类患者很难控制自身的情绪,需要通过盐酸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帮助患者缓解情绪症状。如果回避型人格的患者焦虑明显,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普唑仑等药物缓解。

2023-09-13浏览4583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精神科医生推荐

相关推荐

曲姗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三甲全国第21
回避型人格怎么治疗
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的集合,是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并不是疾病,所以也不一定需要治疗。有的人的人格比较回避,有的外向,有的是表演型,有的是自恋型,有不同特点。每一个特点的长处和劣势不同,要做的是发挥长处避免劣势,而并不需要去治疗。回避型人格的特征是以回避为主,比如可能会遇事情的时候会避免与人多发生交流,与其他人合作的愿望会下降,可能更倾向于独立处理问题,然后社交会减少甚至需要别人主动,但是并不一定影响社交,仍然可以完成基本的社交生活,只是方式是回避和被动的。所以只需要扬长避短,而并不需要去治疗。不管是哪一型的人格,都只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的集合而已。当然如果这种人格的特点使日常生活出现问题,导致疾病或者是加重疾病,可能对疾病要进行治疗,而并不需要治疗人格。
刘光亚副主任医师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三甲
回避型人格的症状
回避型人格障碍也称为焦虑性人格障碍,有过分的紧张和担心,提心吊胆,对于拒绝或批评特别的敏感为主要特征。在临床上主要看到的,就是比如这个人在社交的场合特别害怕别人去批评他、评价他,因为这些担心他可能会选择不去参与社交,或在社交的场合,除非肯定自己在这个社交场合是受人欢迎的,如果他不能肯定,他就不去社交。还有一种就是总是处于这种紧张、提心吊胆的状态当中,尤其在社交的场合,对于拒绝和评价过分的敏感,因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对他的生活有很多的限制。比如什么地方是他绝对不能去的,什么样的人是一定要回避的,所以他的生活限制会特别多。还有他可能会有一些自卑的表现,相信自己在社交的场合是笨拙的,是远远不如别人的。
张卫华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三甲全国第92
回避型人格怎么治疗
回避型人格治疗方面适合持续性心理治疗,如果是家庭支持也比较好,比如与亲人一直生活在一起,亲人对患者一直很关心、包容,家里经济条件也还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能够保持基本的交往状态。如果偏重或社会支持比较差,有时治疗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最突出的表现是不容易像一般人那样融入社会生活。回避型人格另一个叫焦虑型人格,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中过分紧张、担心而导致回避和别人交往的情况,如果确定是回避人格障碍诊断,治疗起来不太容易,要看轻重程度,因为同样是回避人格的表现,轻重程度也有一定差别。偏轻的回避型人格基本交往能够完成,要多鼓励。
罗国帅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三甲
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
"回避型依恋人格是不安全的依恋人格,主要表现为当自己的家人或者父母出现时孩子没有特别高兴的感觉。当父母离开时自己会选择回避,觉得不喜欢父母且对父母的存在感觉视而不见,可能是出现回避型依恋问题。一旦有这样的问题,尤其已经出现严重损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自己没有办法正常的成长,最好积极的治疗与干预,尤其考虑进行心理治疗,比如对孩子进行人本主义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家庭疗法等,以上心理治疗方法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罗国帅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三甲
回避型依赖人格是什么
回避型依赖人格也就是既有回避型人格的问题,也有依赖型人格的问题。回避型人格的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当中,特别是亲密关系当中有非常严重的问题,可能拒绝亲密的关系,甚至没有亲密关系的需要,往往表现的很冷漠甚至冷酷,缺乏对生活的兴趣以及追求,总是在生活当中回避过多的亲密接触,会在亲密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当中受到很多挫折。 至于依赖型人格问题,主要是病态的人格特点,主要是患者显著的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自我的形象比较差,甚至温良驯服,不爱竞争,避免人际冲突,总是想依赖别人。如果既有回避型人格特点又有依赖型人格特点,则很容易出现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不稳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我的形象以及定位特别不稳定。如果有以上问题一定要积极进行治疗,尤其是要考虑心理治疗。
常卫利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甲全国第19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特征是什么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回避,这类人自幼表现为胆小,容易惊恐,特别容易紧张焦虑,比较敏感羞涩,有自卑感,特别担心被人排斥或者批评,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回避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2、依赖,依赖主要是表现在特别缺乏独立性,会感到自己没有能力,特别无助,缺乏精力,所以很怕被人抛弃,会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其他人,从而也会出现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 如果一段亲密关系终结会感觉特别无助,甚至会有被毁灭的体验。
罗国帅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三甲
回避性依赖人格是什么
回避型人格障碍可能出现特别容易与自己父母、亲人很难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个时候有可能会对自己的父母视而不见,尤其是儿童甚至是婴幼儿,对自己的父母甚至有排斥的心理。如果有回避性依赖人格,不仅会回避自己的亲人、父母,同时也有可能会过分依赖主要照料者,比如依赖自己的父母,从而出现特别矛盾纠结的表现。如果有回避性依赖人格,最好积极进行治疗,对于儿童或成人有这样的疾病一定要考虑进行心理治疗,比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家庭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其中较好的方法,比如精神分析疗法,对于严重回避性依赖人格的患者有非常好的效果。因为可以找到潜意识里的矛盾、冲突,解决潜意识里面压抑的东西,如果积极进行治疗,一般都会有良好效果。
林培珺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甲
什么是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是四种依恋模式中的一种,回避型依恋通常是因为患者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和足够的爱。父母对婴儿的诉求总是表现得忽冷忽热,有时满足有时忽视,使婴儿始终无法获得稳定的安全感,发展到后来婴儿可能对父母的离开表现得很冷漠和无所谓的样子,这种亲密关系之间的依恋模式会延续到成年,特别是当患者进入恋爱关系的时候,他们和对方恋爱那么对方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怎么如此冷漠,好像没有太多感情需要,其实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被关心和疼爱,只是掩藏起来了,因为婴儿时期的经历通常会告诉患者不能在某段关系中陷得太深,患者不需要别人爱自己,自己爱自己就可以了,这样才是最安全的,这种对亲密关系既渴求又害怕的矛盾状态为回避型依恋。"
张磊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三甲
什么是偏执型人格
人格即人类在生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长期、恒久、固定的一种行为模式,包括思维方式。偏执型人格为一种特殊人格,主要表现为易出现固执、敏感多疑、警觉性强、嫉妒心较重,且该类人群较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看重自身的行为举止,对于挫折、失败、拒绝等较敏感。患者在偏执想法下表现为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偏乎正常状态的理解,但又不属于妄想。偏执型人格通常在精神科门诊较少见,这类患者多数可接纳自己,亦不主动就医。
刘兰英主任医师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三甲
什么是焦虑型人格
焦虑型人格也是人格障碍的一种,但是事实上焦虑素质往往表现为患者对稀松平常的事感到焦虑、紧张,往往这种都有焦虑素质或者焦虑个性。可能此类特性在生活中不见得是坏事,因为此类人往往考虑比较周全,但是患者本人可能会比较痛苦。这一类人往往后期容易出现焦虑症,一旦有一定诱因就会变得过度紧张、担心,而且往往睡眠会出现问题。久而久之,达到一定病程,比如3个月时会诊断焦虑症,所以焦虑症的患者往往都具有焦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