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分享至
  • 复制链接
取消
点击这里 让更多人看到

分离焦虑症跟缺爱有关吗

常卫利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甲全国第19
咨询

分离焦虑症跟缺爱有一定的关系。缺爱可能导致个体在面对分离时感到更加焦虑和不安,因为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安全感。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个体在面对与亲人的分离时出现的强烈焦虑和不安。

这种焦虑和不安可能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失去支持的担忧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怀疑等。对于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和支持的人而言,分离焦虑症可能更加严重。

因此,可能是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从而更加依赖他人的支持和陪伴。当面临与亲人分离的情况时,可能会感到更加无助和不安,从而加重焦虑症状。

然而,分离焦虑症的形成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个人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因此,即使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的人也可能会经历分离焦虑的表现。

对于分离焦虑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个体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增强对现实世界的认同感和感知能力。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遵医嘱使用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如盐酸舍曲林片、劳拉西泮片等。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家庭成员理解个体的症状并提供支持和帮助。

2024-01-16浏览2583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精神科医生推荐
预约挂号
在线问诊
精选
郭田生主任医师精神卫生中心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明天有号
去挂号
已成功预约114人
¥100
擅长:中西结合方法诊治各种精神心理疾病及癫痫、帕金森病、各种记忆障碍等,探索出了一系列中西结合治疗失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躯体症状障碍、精神分裂症及青少年心理障碍等疾病的有效方药。
陈梅芳
精选
陈梅芳副主任医师老年精神三科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三甲
3天后有号
去挂号
已成功预约33人
¥16
擅长:失眠症、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素乱、睡眠障碍、自闭症、癔症、妄想症、疑病症、双相情感障碍、厌食症、暴食症、躯体化障碍、神经衰弱偏执型精神障碍、头晕头痛、心脏神经官能症、青少年学习困难、网络成瘾、高考解压、儿童情感障碍、多动症、抽动障碍、叛逆、适应障碍、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及疑难疾病的诊治。
施永斌
精选
施永斌主任医师医学心理科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甲
明天有号
去挂号
已成功预约36人
¥10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心理咨询、失眠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恐惧症、头晕头痛、幻觉幻听症、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精神障碍、青少年抑郁症、青少年心理问题、酒精依赖、网瘾、双相情感障碍、心理障碍、疑病症、植物神经紊乱、癫痫病、情绪障碍心理治疗、心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厌学,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儿童情绪障碍,儿童心理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治疗。
查看更多精神科医生

相关推荐

廖峥娈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人民医院三甲
分离焦虑症怎么办
分离焦虑症为临床生活中常见现象,常见于刚入校的幼童,分离焦虑症可通过以下方法改善:1、对于较轻的分离焦虑症可采取行为治疗,包括逐渐拉长分离的时间,如今天分离1小时,明天分离2小时,后天分离3小时,直到完全分开;2、分离前可进行适当心理辅导,如告知分离时间及所做的事情,给其心理预期,帮助进行心理建设;3、随时间延长,一般分离焦虑症可逐渐减轻。如果分离焦虑症治疗3个月,病情未能缓解,影响情绪、睡眠及社会功能,此时需到医生处就诊,采取正规、系统的药物治疗,有助于缓解。
黄世昌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甲全国第12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分离焦虑常常是儿童期表现很多,但是成年人也有所谓的分离,就是亲情亲属之间的分离之后,带给患者焦虑症的表现,比如儿童在家里边儿由父母抚养到三岁的时候就要上幼儿园,孩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和家里完全不一样,就会产生焦虑、害怕、恐怖、哭闹不适应等等,这就是儿童分离焦虑。家长也会有焦虑,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不放心、心情烦躁,担心孩子吃不好、睡不好、与老师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是不是有任性的表现等等也会有焦虑,这就是典型的母子、亲人之间、儿童和家长之间的分离焦虑症的表现。\n有成年人产生此种情况,一个年轻人离家奔赴学习的岗位,奔赴工作的岗位,离开亲人,离开家庭,到国外去求学或者到很远的地方去工作,亲人之间的分离以后。在亲人之间,在成年人之间也会出现分离焦虑,父母担心孩子远行,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远行后也担心父母年纪大,在家里生活情况怎么样,就可以产生焦虑、饮食不佳、睡眠不安、情绪波动等,这就叫分离焦虑症,表现也就是由于亲人之间的分离,远隔一方,造成焦虑症的表现。"
张卫华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三甲全国第92
什么是幼儿分离焦虑症
幼儿分离焦虑症是儿童期比较年小的幼儿,比较易出现的一种焦虑症表现,可理解为幼儿特有的一种焦虑症。其典型表现是幼儿在和自己亲密接触的抚养者,如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分离时出现过分紧张不安。因为幼儿可能不会表达很焦虑,很不安情感,更多表现的是一种过分的哭闹,过分紧张不安,对其它兴趣下降,夜间睡眠紊乱、食欲下降等症状。若能见到分离对象,即又和妈妈团聚,这些症状就会减轻或者消失,而一分开就表现明显,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分离焦虑表现。所以在出现问题时要理解病理性质,尽可能地通过治疗减缓症状,即通过逐渐减少和母亲分离的时间减轻这种焦虑。
曲姗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三甲全国第21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分离焦虑症在医学上并没有这个名词,但有类儿童期的表现,以在分离时出现焦虑的表现为主。该症在儿童期比较常见,主要是指孩子跟其熟悉的教导人分开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不一定是焦虑症,但是这些症状以焦虑为主,如紧张、担心、害怕、恐惧、烦躁、着急等。孩子们很难把这些词说清楚,但会表现为哭、脾气大、发火、黏人、不吃东西、不想玩、不能专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这些情况就会提示有分离焦虑的问题。但是在孩子身上较难获得前面所说的那种真正的心情的体验,可以通过观察其行为发现孩子可能有分离焦虑的问题,这是一种亲密关系或者依恋关系问题的外在表现。
曲姗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三甲全国第21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分离焦虑的表现为心理层面与躯体层面,常见如下:1、心理层面:表现为恐惧与害怕,通常由分离诱发,如小孩与照料人分开导致恐惧害怕,觉得自己无法掌控或感到大难临头等。在恐惧与害怕基础上会回避导致分离的场景,比如小孩常见分离场景是上幼儿园,特别回避不想去,不愿意迎接回避的场合。在恐惧、害怕的基础上有回避行为,即为精神层面或心理层面表现;2、躯体层面:在心理层面背景下产生植物神经或自主神经亢奋,可能会发生手抖、出汗、心慌、心悸,恶心、反酸等腹部不适或睡眠质量差、入睡难、恶梦多、易惊醒等。
曲姗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三甲全国第21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是指与依恋对象分离或者离开熟悉的环境、家人时候,出现紧张焦虑的心境,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种表现即为分离焦虑,具体表现形式如下:1、急性发作:例如惊恐发作,为突然发生,即自身出现了急剧变化,此变化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例如心慌、出汗、手抖、胸痛以及心悸等,还会有头晕目眩、恶心、尿急等,伴有恐慌、恐惧、不安的紧张感,此表现与急性焦虑发作并无区别;2、慢性发作:即广泛性或弥漫性焦虑。这种持续存在的发作形式,与一般的广泛性交流障碍也无区别,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以及熟悉环境离开这2个诱发因素有关,其仍是焦虑两大核心的表现。表现为心悸、紧张、恐惧、不安、担心,和害怕、思虑、纠结,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紊乱的系统,可以从头至脚,从头疼、头晕,到心脏、腹部以及泌尿系统都可出现。
孙玲娣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甲全国第78
什么是宝宝分离焦虑症
"宝宝分离焦虑症是形成母婴依恋,是婴儿情结社会化重要的一个标志,也是儿童社会化反应的开端,如同婴幼儿情绪发展依恋的形式和发展分阶段。首先对偏爱照顾她的母亲表现更多的表示微笑、咿呀学语、依偎亲近,母亲的行为也容易使婴儿停止哭泣。对家庭其他人的反应较少,对陌生人反应更少,但婴儿对陌生人不产生焦虑,易惧怕,同时婴儿明显的行为偏好于强化父母和儿童情感的依恋。\n婴幼儿时期主要是依恋、偏爱的更加强烈,当母亲高兴的时候婴儿感到安全,以为母亲就是他的安全基地,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分离焦虑是指儿与母亲离开时表示的忧伤,陌生焦虑指婴儿见到陌生人的时候表现不安,这个时候对照顾抚养他的人分离产生忧虑。12个月的婴儿逐渐产生依恋的内化形成,内化模式的安全感。18个月龄儿可重视依恋场景,有助于婴儿减轻与母亲分离产生的焦虑情绪,如婴儿常常漫无目的的来回走动,并不停喃喃自语喊妈妈。\n2岁以后的幼儿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经常与父母分离,此前建立起来的母婴安全依恋关系,使儿童逐渐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习承受分离,如婴儿能够忍受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也能够忍耐同父母的暂时分离,并相信父母肯定会回来,与母亲分离时幼儿逐渐适合,并发展伙伴间关系,体验和发展多种的情绪。"
申远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三甲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以前我们认为分离焦虑只出现在儿童身上,主要表现在孩子跟经常照顾他,一般是扮演妈妈角色,妈妈或者姥姥、奶奶等,在长期存在亲密的依恋关系后,突然把他们分开,孩子会出现哭吵,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能很快的融入到他应该融入的生活中。对孩子来说,哭闹是最主要的一个表现,有时晚上会有夜惊、做噩梦、抱着大人不愿意离去等等。但是自从美国更新了疾病分类诊断标准,DSM更新到DSM-5以后,我们认为成人也存在分离焦虑,成人比较好辨别,除了分离导致的不愉快、紧张、担心、惦记外,还会有一些焦虑常见的症状,如头脑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复去回想那个人,或者出现睡眠障碍、经常容易做噩梦,或者出现一些回避行为。因为焦虑,他不能到新的环境中,他要回归到以前的亲密状态,这些都是分离焦虑的表现。对于分离焦虑的小孩,我们更多给予心理治疗,可以跟妈妈一起进行心理治疗,成人更多采用药物治疗。
张卫华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三甲全国第92
分离焦虑症如何治疗
分离焦虑症是儿童期间相对常见的表现,如儿童最初上幼儿园、小学,或从一个生活一段时间的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特别是和长期密切生活的人分离时容易产生的焦虑。如果分离焦虑程度并不是特别重,可以先接受心理治疗,包括适当的加强运动,提高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适应新环境方面,家人或其他人应提供更具体的帮助,最终会有利于减轻分离焦虑。如果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特别痛苦,而且在新环境里很难完全适应,不能承担在新环境应该承担的任务。如果正常学习、工作受到影响,这时应该考虑接受药物治疗,能够减轻上述症状。分离焦虑的焦虑表现本身和一般焦虑没有特别的不同之处,只是与具体场景和经历结合在一起,所以治疗原则和一般的焦虑性障碍一致。
李婷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三甲
宝宝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宝宝分离焦虑症的表现,第一个就是会出现焦虑的症状,宝宝往往会表现的比较紧张不安、害怕、哭闹、不容易被安抚。第二个就是宝宝的日常生活方面的表现,比如说不能自己一个人玩耍,一定要有父母或者是其他的亲人陪伴在一旁;一旦父母或者是其他的家属离开宝宝的视线,宝宝就会非常的紧张、害怕、大喊大叫,很难被安抚下来;宝宝饮食和睡眠都会出现紊乱,宝宝可能会出现退行,比如已经学会了控制大小便的宝宝,有可能会再次出现遗屎、遗尿的现象。另外宝宝也会出现做噩梦、夜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