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障碍指上述几项认知功能中1项或多项受损,当上述认知域有2项或2项以上受累,并影响个体的日常或社会能力时,可考虑为痴呆。
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由于大脑的功能复杂,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互相关联,即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认知异常。认知障碍包括记忆障碍、失语、视空间障碍、执行功能障碍、计算力障碍、失用、失认等。
引起认知障碍的原因较多,依据发病机制归纳为慢性脑损伤(脑组织调节分子异常、脑组织蛋白质异常聚集、慢性脑缺血性损伤、代谢毒素对脑的损害、脑外伤、脑老化) 、慢性全身性疾病、精神心理异常。
认知障碍是脑疾病治疗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其治疗目的为延缓认知障碍的发展。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对症和神经保护性治疗、恢复和维持神经递质的正常水平和手术治疗。
认知障碍,尤其是学习记忆障碍是颅脑外伤后常见的症状,影响患者躯体、行为和情绪等多方面的康复,对患者的远期影响甚至超过躯体障碍。不同程度的颅脑外伤对学习记忆和智力有不同的影响。轻度外伤者(如脑震荡)可出现头痛、失眠、健忘等症状,但持续几天逐渐消失,不影响学习、记忆功能;慢性脑外伤(如拳击手),可出现构语障碍(口吃),注意力涣散,好争辩,近期记忆减退等症状;重度外伤者,昏迷持续时间久,清醒后多会留有后遗症,造成学习、记忆严重障碍,甚至智力丧失。
脑组织的血流量大,耗氧量高,但几乎没有氧和葡萄糖的储备能力,需要源源不断地通过血液循环来供应。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完全缺血5分钟即可使神经元出现不可逆的损伤。脑血管疾病,例如,脑血栓、脑栓塞或颅内出血可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导致大脑皮质损伤,出现认知障碍的常见原因。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出现痴呆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同龄健康对照组;老年群体中有脑卒中病史者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无卒中史的同龄老人。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引起脑血液供应减少和长期脑缺氧继发脑功能降低,导致认知障碍。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如肺性脑病、肝性脑病、尿毒症性脑病、贫血、慢性电解质紊乱、维生素B,缺乏、叶酸缺乏等,可引起脑能量代谢障碍、神经递质合成及释放异常、神经细胞膜和突触传递异常,导致患者出现认知障碍。此外,有人认为,任何一种大的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大脑皮质功能改变。例如,冠脉搭桥术后的患者常出现短期记忆丧失和注意力下降。
轻松、愉快、多彩的生活环境可促进实验动物大脑皮质的增长,使脑重量增加。相反,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如处境困难、惊恐、抑郁等,都可成为认知障碍的诱因。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功能减退患者有关脑区的皮质出现萎缩;精神失常患者有关脑区的局部血流呈现低灌注,并且葡萄糖利用率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关脑区神经元数目减少,体积变小。
对于大多数50岁以后发病的典型散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言,环境和代谢毒素对脑的损伤起主要作用,这些风险因素包括毒品、药品、酒精或重金属中毒等。资料显示,长期从事铝熔铸和焊接工作的工人,随着铝负荷的增加,其学习记忆能力逐渐下降。动物实验结果也显示,铝对学习、记忆功能有抑制作用。
认知功能一般随年龄增高(约60岁以后)而下降。老年人多有脑动脉硬化,血液供应减少,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加之清除毒素的能力下降,促使神经元发生退行性变,甚至导致神经元坏死或凋亡。此外,整体功能水平降低,如老年人听力下降使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加工减少,也可降低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认同;躯体功能,特别是操作性活动减少也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
资料显示,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低下和经济生活状况差等与认知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中,受教育程度是最明确的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此外,女性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和雌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记忆障碍包括遗忘、记忆减退、记忆错误和记忆增强等不同表现。在大脑皮层不同部位受损伤时,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记忆障碍,如颞叶海马区受损主要引起空间记忆障碍,蓝斑、杏仁核区受损主要引起情感记忆障碍等。
指在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层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表现为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六个基本方面能力的残缺或丧失。
指因患者因不能准确的判断自身及物品的位置而出现的功能障碍,表现为患者停车时找不到车位,回家时因判断错方向而迷路等。
执行功能障碍与额叶-皮质下环路受损有关。执行功能障碍时,患者不能做出计划,不能进行创新性工作,不能根据规则进行自我调整,不能对多件事进行统筹安排。
计算力障碍指计算能力减退,以前能作的简单计算无法正确做出。
失用是指在意识清楚、语言理解功能及运动功能正常情况下,患者丧失完成有目的的复杂活动的能力,如不能按要求做伸舌、吞咽、洗脸、刷牙、划火柴和开锁等简单动作,但病人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却能自发地做这些动作。
指患者无视觉、听觉、躯体感觉障碍,在意识正常情况下,不能辨认以往熟悉的事物。包括视觉失认、听觉失认、触觉失认和体象障碍。
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认知障碍综合征。与年龄和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老人相比,患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减退,但日常能力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表现为失语、失用和视空障碍。患者常有说话口齿不清,词汇减少,找词困难,命名困难,表达词不达意,错语和理解障碍。多数患者阅读尚可保留,但理解困难。计算错误常常出现,表现为购物时付账错误,重则一般的日常生活处理均困难。视空障碍表现为地理方位认识困难,出门后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家;穿衣服穿裤子穿错;简单的几何图形不认识,迷宫图形无法走出,照镜时不认识自己的脸孔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认知障碍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感知觉障碍(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思维障碍(妄想)、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不协调)、意志和行为障碍(离群独处,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
脑梗死患者可出现认知障碍,同时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等症状。
认知障碍最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日常和社会能力明显减退,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如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痴呆是慢性脑功能不全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智能损害包括不同程度的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障碍、人格异常及其他认知(概括、计算、判断、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降低,患者常常伴有行为和情感的异常,这些功能障碍导致病人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的明显减退。
若出现以下警示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
出现记忆障碍、无法胜任原本熟悉的事情;
表达能力出现问题,词不达意;
丧失对时间、地点的概念;
判断力变差、警觉性降低;
行为与情绪出现改变,神情淡漠或情绪转变太快,突然哭泣或生气骂人等。
患者年龄?
既往病史?(包括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癫痫、精神疾病等)
认知障碍发病时间?起病形式(记忆障碍、语言障碍、定向力障碍、计算力障碍等)?具体表现?
日常和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
是否有什么其他症状?(如精神行为异常和人格改变、偏瘫及偏身感觉异常等肢体功能异常)
包括心率、呼吸、血压、面容、皮肤黏膜、头颅、颈部、心脏、肺、肝脏、脾脏、四肢及关节等。中毒、代谢、系统性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常伴阳性体征,如贫血、舌炎需考虑维生素B12缺乏,角膜K-F环、肝功能异常体征提示肝豆状核变性等。
包括意识、高级皮质功能初步检查(理解力、定向力、远近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等)、脑神经、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反射和脑膜刺激征等。
认知评估: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认知筛查量表,此外还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和痴呆评估量表。
精神行为症状评估。
日常能力的评估。
有助于发现脑部器质性病变。
有助于评估颅内是否发生了感染或者出血。
脑电图、诱发电位等评估大脑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功能。
综合病史、一般检查、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及精神心理评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大部分患者可明确认知障碍的病因。
包括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癫痫、精神疾病、外伤、长期腹泻或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障碍、输血或冶游史、酗酒、一氧化碳中毒、其他毒物或药物滥用等。
依据知情者提供的病史资料判断大致病因,再进行全身系统查体及神经系统专科查体,然后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精神心理评估,通过格式化的问卷和量表评估患者各个认知域的功能、生活能力、情感状态和精神状况等。
通过血生化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A检查等)可判断脑血管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等、电生理检查可评估大脑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功能、脑脊液检查、个别患者进行遗传学检查。
认知障碍包含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通常无需与其他症状相鉴别,多在不同类型之间进行鉴别。
认知障碍患者的家庭处理即为做到早期发现患者认知障碍的异常状况,如记忆障碍、无法胜任原本熟悉的事情、表达能力出现问题,词不达意,丧失对时间、地点的概念,判断力变差、警觉性降低,行为与情绪出现改变等,及时到医院就诊。
对有明显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如焦虑、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的可根据病情给予地西泮等对症治疗。要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心衰及各种代谢障碍;加强营养;尽量消除损害脑功能的因素,亦可应用神经细胞保护剂(如能量代谢激活药、神经递质、神经生长因子保护剂等);改善脑血液循环;纠正脑缺血、缺氧。此外,Ca2+拮抗剂、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非甾体抗炎剂等对不同疾病引起的认知障碍均有治疗作用。
多种认知障碍与神经递质异常有关,故恢复和维持神经递质至正常水平对于认知障碍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帕金森病患者可应用多巴胺的前体药物左旋多巴,补充脑内的多巴胺含量;或植入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以阻止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或刺激受损的黑质纹状体系统修复和再生。此外,痴呆的患者可应用胆碱酯酶抑制药阻断神经元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的降解,提高乙酰胆碱的含量以起到治疗作用。
脑循环改善剂:如尼莫地平、双麦角碱、尼麦角碱或者中药银杏制剂、绞股蓝等。
脑代谢改善剂:如吡拉西坦、甲氯芬酯、都可喜、胞磷胆碱等。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石杉碱甲等。
主要用于帕金森病(PD)的治疗,传统的手术疗法有苍白球切除术、丘脑切除术以及立体定位埋植脑刺激器等。
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和康复训练对治疗认知障碍是有帮助的,例如,记忆训练、智力训练语言训练等。对患者护理也很重要,除了日常生活护理(包括衣、食、住、行)还要时常安慰、鼓励患者,使其心情愉悦,及时就诊。
认知障碍患者营养要均衡,可多食优质蛋白质,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避免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而加重病情。
由于记忆障碍,往往刚吃完饭就忘了,以致饮食过度,因此要合理安排进食时间、定时定量饭菜要有足够的营养,荤素搭配。
多选择易咀嚼、易吞咽、易消化的食品。
多食豆制品、豆类、水果果壳类(核桃、杏仁、花生、栗子等)、菌类食物(香菇、银耳、黑木耳等)。
认知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规范合理的日常护理可延缓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日常的康复训练,同时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患者衣袋中放记有本人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配偶、子女姓名和电话号码的卡片以便走失后获得救助联系。
患者后期出现失语,失去与人交流能力,从而加重痴呆的发展,故应及早进行语言训练。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可跟着数数,说单字,再说短句、长句,以防止或减慢病情的发展。
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减缓病情进展,如洗脸、刷牙、穿衣、扫地等。
做好生活护理,严防意外。
定期对患者进行精神心理方面的评估,通过格式化的问卷和量表评估患者各个认知域的功能、生活能力、情感状态和精神状况等,从而监测病情进展、评估治疗效果及制度和调整治疗方案。
认知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和人格改变,如神志淡漠、焦虑、抑郁等,家人应细心、耐心安慰,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配合医生治疗。
认知障碍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认知康复训练,严重认知障碍即痴呆患者已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专人护理。
认知障碍患者应针对病因积极治疗、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积极面对生活,能有效预防认知障碍的发展。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癔症、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强迫症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缺血等)、营养不良、贫血等。
享受美好的生活环境,保持心情放松愉悦。
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如下棋、跳舞等,加快血液循环,增加脑部供血,锻炼脑部功能。
[1]郭起浩;周爱红.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防治诊治指南(三):痴呆的认知和功能评估[J].中华医学杂志,2018(15):1125-1129.
[2]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