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解体是指患者持续或重复的对自身产生不真实的体验,临床上患者常用不真实感来描述这一现象,指一种被隔绝,与自己和周围环境疏远的感觉,感觉生活在一个梦里,思想变得不清晰,情感迟钝,可对工作、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造成损害。广义上的人格解体还包括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二者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存在。
人格解体为原发性精神障碍的疾病,期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如车祸、亲人死亡等,因人们对不愉快情感的保护性反应可诱发人格解体的出现。
如大麻和致幻剂亦可导致人格解体的发生,且可长期存在。
睡眠剥夺、疲劳、注意力集中于人格解体,也会导致人格解体恶化。
某些类型的照明设备、不熟悉的新环境和环境嘈杂也是人格解体的诱发因素。
在普通人群中,一过性的人格解体症状通常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一般而言,约有半数成年人生命中至少经历过一次人格解体的发作。然而,症状上完全符合人格解体诊断标准的人并不多。
关于好发人群目前暂无权威数据的支持。
人格解体可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或两者皆有。
本病可表现为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或两者兼而有之。
患者诉他的情感或内心体验变得疏远、陌生,不是他自己的,或已经丧失了。有的患者觉得他的情感和动作好像是别人的,或觉得他像在演戏。有的患者体验到他的感觉已脱离了他的精神活动或躯体,好像是一位旁观者。有的患者体验到自己像一个机器人,像处于梦境之中。还有的患者诉说体验不到自己的情感,或感丧失了对自己精神或躯体的支配。患者知道这类体验是异常的,但因其持续出现,无法消除而感到十分痛苦。
患者诉说周围环境或特定物体看起来很陌生、变了形、很平淡、毫无生气、枯燥无味,或者觉得周围像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演戏;可伴有时间或空间知觉的改变。患者的上述体验如果呈发作性,可伴有头昏、焦虑和恐惧,担心自己会失去理智,或害怕这种现象再次出现。
例如脑袋满了、有刺痛感或头晕眼花,此为常见。个体可能有极端的记忆反复重复或强迫的先占观念,例如持续性地有关于他们是否真实存在的强迫思维或检查他们的知觉以确定它们是否是真实的。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也是常见的有关特征,有人格解体的个体被发现对于情绪刺激的生理反应较弱。
人格解体导致患者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闷闷不乐甚至感到悲痛欲绝,严重患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患者常常伴有不明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并且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肌肉紧张或运动性不安。
患者自觉与周围环境出现隔膜感,或感觉自己的情感或内心体验变得疏远应及时就医,可就诊于精神心理科,配合相关检查明确病情具体情况。
若反复或持续无法觉察自己的精神活动、无法感到到自己躯体的存在,或是自觉自己的情感、动作等像别人的时应及时就医。
若感觉周围的环境不真实、不生动、不清晰,自身与环境出现隔膜感时应及时就医。
建议患者优先就诊与精神心理科。
症状的持续时间?
是否遭遇过巨大变故?
是否有潜在的躯体疾病?
有无家族史?
症状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重?
平时生活或工作上压力大吗?
进行人格解体的诊断并评估受试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与满意度。
排除脑血管疾病。
存在持续的或反复的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的体验或两者兼有,人格解体对个人的思维、情感、感觉、躯体或行动的不真实的、分离的或作为旁观者的体验,例如感知的改变,时间感的扭曲,自我的不真实或缺失,情感和/或躯体的麻木。现实解体对环境的不真实的或分离的体验,例如感觉个体或物体是不真实的、梦样的、模糊的、无生命的或视觉上扭曲的。
在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的体验中,其现实检验仍然是完整的。
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该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惊厥发作。
该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的解释,例如精神分裂症、惊恐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其他分离障碍。
焦虑障碍表现为过度的或持续6个月或以上的害怕或焦虑,有焦虑障碍的个体往往高估他们害怕或回避的情境,有关的害怕或焦虑是否过度或与实际不符,应由临床工作者给予判断,需将文化性的背景因素考虑在内。人格解体的患者可以伴有焦虑障碍,在下述情况中,可给予人格解体的诊断,即临床表现中的人格解体部分从一开始就非常显著,明显超过了应出现在惊恐发作中的程度和强度,或在惊恐障碍缓解或被成功治疗后,人格解体持续存在。
要诊断人格解体,症状不应发生在其他分离性障碍的情境下,例如分离性身份障碍。与分离性遗忘症和转换障碍(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的鉴别更为简单,因为这些障碍的症状与人格解体的症状并无重叠。
麻木感,无生气、冷漠和感觉在梦中,在重性抑郁发作中也很常见。然而在人格解体中,这些症状与该障碍进一步的症状有关。如果人格解体明确发生在重性抑郁障碍之前,或明确地在重性抑郁障碍痊愈之后持续,就可给予人格解体的诊断。
迄今为止,还没有制定出合理的人格解体治疗建议和知道方针,但已有研究证明部分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对该病有一定的帮助,并且它们已经逐步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人格解体治疗较困难,SSRIs类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可能对人格解体患者有效。对部分患者精神药物单用或合用,如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抗惊厥药有效。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可以人格解体的核心症状情感麻木,同时对情感刺激引起的自主神经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人格解体的药物,但仍需要大量研究证明这一药物的有效性。
虽然没有明确的治疗原则,但纳曲酮似乎可以成为人格解体早期干预的可选药。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对治疗人格解体也有一定的帮助,但目前还没有达成同一的共识。人格解体患者常处于高度警惕状态,通过放松、呼吸、练习、冥想等方法,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帮助患者调整警觉。
本病对部分患者影响较小,但对部分患者影响巨大。研究显示,人格解体障碍患者整体的社会功能显著低于健康人。
在规范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下部分患者有效,但效果不稳定,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此类患者的存活时间因人而异,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是否规范等各方面因素有关。
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诊。
平衡饮食对身心健康是有益的,推荐在日常生活中平衡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极度兴奋病人,体力消耗较大应选用高热量、高蛋白膳食。
情感淡漠患者,老年性精神病病人,常表现进食少,消耗少,宜选用热量不高的软食为宜,但宜配制色香味较佳的饮食,以刺激病人食欲。
对于吞咽困难的病人应给予无渣流质高热高蛋白饮食。
患者应注意保持自己情绪的愉悦,保持情绪的平稳。
适当运动,有利于心理健康,可针对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并长期坚持。可以选择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也可练习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有利于身心放松的运动。
积极发挥家属在精神疾病治疗和护理中的作用,家属应对于患者进行沟通,稳定患者情绪。
对于有家族史、儿童期或青春期遭遇心理创伤等的人群可以寻求正规途径进行量表评定,早发现、早治疗。
目前并没有特定的针对人格解体的预防方法,但注意心理健康对避免该病的发生有一定效果,平时应尽量避免重大应激事件的刺激,保持健康的作息习惯,学会释放生活或工作上的压力等。
[1]郝伟,陆林主编.精神病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美),张道龙等译.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案头参考书)(第五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杨敬铭,贾晓.人格解体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09):1437-1440.
[4]喻东山.人格解体性障碍的认识进展.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35(3):129-131.
[5]王蕊,宋楠,朱虹,贾竑晓.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的状况及其相关性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40(02):214-219.
[6]郝凤仪,张道龙.分离障碍的核心特征与治疗[J].四川精神卫生,2018,31(2):163-165.
[7]葛玉花.浅谈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7):251.
[8]郭蕾.精神疾病患者的饮食营养护理[J].江西食品工业,2009(03):40-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