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恐惧症是指一个人在对某人或某物注视时,总是被自己的余光分散了注意力,无法控制自己不看旁边的人或物,进而导致无法正常做自己该做的事。虽然这让他们难受和焦虑,但他们却无法控制自己,甚至自由地移动视线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更让他们感到恐惧不安,本病也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种。
根据恐惧对象的不同,大致上可将余光恐惧症分为以下四类:
对于余光恐惧症患者而言,不管在什么时候,但凡余光内出现其他人或者发生了什么事,就容易出现被吸吸引注意力的情况,他们没办法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该注意的地方。他们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状态,摆脱余光的困扰,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却始终都无法控制住自己,他们的内心会因此而倍感压力。当情况严重时,他们会陷入一种僵硬的状态,无法挪动自己的视线,并且越是想要挪动,越是觉得痛苦难忍。
有一些余光恐惧症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余光总会不由自主地放在他人(尤其是异性)的敏感部位上。他们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这种余光行为有误解,所以会格外地紧张不安。一方面他们会格外关注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刻意去避免这种做法。长此以往,可能会连正常的社交都无法接受。
在某些时候,有些人一旦余光注意到某些东西,就会难以移动。这种余光恐惧与上述对他人的敏感部位的余光注意有点相似,患有该余光恐惧的人十分担忧自己的余光注意可能会被别人误会,因此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恐惧、焦躁,急于挪开目光的行为。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很难扭转自己的目光,而看在别人眼里,他们的表现就是眼神闪烁、畏畏缩缩。
有的人在阅读的时候,也可能出现余光恐惧,他们的余光常常被书本之外的其他东西吸引。他们想要控制住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回书本上,却无论怎样都难以实现,于是学习效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状态,迫切希望现状能得到改变,但是又常常无法实现,这样的强烈落差给了他们极大的心理压力。
余光恐惧症的来源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可能包括了成长经历、家庭教育、人格因素、遗传因素等。由于这种症状的长期性,患者的正常交流沟通状态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而且持续的焦虑紧张,又会加剧这种影响,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本病好发于自我评价太低的人、生性敏感者、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性格内向的人。
如在以往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别人的排挤、冷落过多;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严重的心灵创伤等。
如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使得孩子产生了被监视、没有安全感的想法。
如敏感、害羞、胆怯、内向等人格缺陷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的沟通交流与心理健康。
部分患有余光恐惧症的父母也会对其子女产生影响,其患病率会有所增加。
尚未开展有关余光恐惧症的发病率和流行情况的严格的流行病学研究,故数据缺乏。
这些人往往都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对自己的不自信,让他们在与人交流时,时常感到不自在,觉得自己无论什么都比不上人家,以至于在社交过程中,时常表现出过度紧张的情绪。
有些人生性敏感,总会在内心揣测别人的想法。很多时候,真是的情况并没有他们想的那么糟糕,他们却往往因为敏感,过分夸大事情,因此在相处的过程中就会显得特别不安和紧张。
这些人对自己的要求极高,希望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能做到十全十美。然而,当完美主义者遭受失败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出现严重的挫败感,以至于不敢与人相见和交流。
他们通常都很安静,也不愿意与人过多接触,很多内向的人天生就带有一定的焦虑情绪,以至于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出现较为激烈的反应,并且情绪难以平复,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很难很好地适应与他人交流的过程,进而导致恐惧与他人的交流。
余光恐惧症的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只是单纯对人或物感到恐惧,随着病情的加剧,患者会被自己的余光分散注意力,控制不住自己不去看别的人或物,进而让他们产生一系列如紧张、焦虑等的感受。
当余光内出现其他人,就容易出现被吸引注意力的情况,无法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应该集中的地方。
患者的余光会不由自主放在他人(尤其是异性)的敏感部位上,导致自己的羞耻心与感度紧张的状态。
患者在余光注意到某些东西的时难以移动,使得他们眼神闪烁、畏畏缩缩。
患者的余光经常被书本之外的其他东西吸引,他们想要控制自己将注意力放在书本,但却难以实现。
臆想症指的是患者大脑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稳定的功能状态受到破坏,使得患者出现认知、情感以及意志等精神层面的异常。并且这种异常往往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长远远超过了正常人的精神活动波动范围。在这一情况下,患者的生物、社会等功能都会受到相应的损害。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患者出现对人或物的轻微恐惧时应进一步检查,症状严重如极度恐惧时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医,通过临床观察、CT、脑电图、心理测试等方法进行诊断。
当患者出现轻微的对人或物的恐惧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患者用余光在看人或物的时候出现严重焦虑、视线无法转移的情况时及时就医。
余光恐惧症患者及其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臆想症和抑郁症,均应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性格是否内向?与人沟通交流是否正常?
在看人或物的时候能否不转移视线?
成长过程当中有无经历过大的变故?
有无既往病史?
之前有没有找专家或医生治疗过?有没有药物辅助治疗?
看患者对人或物是否会产生严重的紧张焦虑感受,是不是敢于正视别人的眼神。
排除可能是颅内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原因。
排除可能是颅内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原因。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进行评估,为对患者的进一步判断提供心理学依据。
用余光看人或物的时候,有明显的紧张焦虑情绪。
无法控制自己的视线自由移动。
伴有痛苦的植物神经症状。
在某些时候会产生回避行为。
患者至少同时满足上述两条诊断标准的方可确诊为本病。
余光恐惧症和焦虑症均可产生焦虑的情绪,不同的是余光恐惧症有特定的对象(如对人、对物、对他人敏感部位),而焦虑症则可无特定的对象;余光恐惧症患者有明显的恐惧和回避行为,而焦虑症患者却没有,以此相鉴别。
余光恐惧症的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而药物治疗一般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因为它只是缓解症状,主要还是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它是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抗抑郁药,常用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等,可以缓解恐惧,副作用少而轻。
如地西泮(安定)、氟西泮(氟安定)、氯氮卓、奥沙西泮和三唑仑等,仅用小剂量就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
该病无需手术治疗
讲究的是顺其自然,顺从朴实的欲望去行动即可,无需刻意,这种疗法颇具东方特色。让患者接受所有消极的体验与不良症状,讲自己的心思集中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非病情上。此疗法对轻度患者较为适用。
即在患者面对恐惧或焦虑对象的刺激时,同时对他加以与之对立的刺激,以帮助患者慢慢减少恐惧和焦虑,进而克服恐惧的症状。本质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从强到弱的刺激,帮助患者培养和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忍受能力,提高适应力。
与脱敏疗法恰好相反。此疗法是从治疗之初,就鼓励患者通过想象的方法直接进入到最让她感到恐惧的情境中,在持续刺激下,虽然他感到很害怕,甚至出现一系列恐慌症状,但是他所恐惧的灾难却并未实际出现,于是焦虑和恐惧感也会慢慢消失。
这一疗法不同于上面所说的暴露疗法等直接简单的方式,而是相对要复杂的多。它选择从认知的角度对情感与行为进行诱导,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患者对自己的思维系统进行订正。
如果患者只是轻度的余光恐惧,并不影响正常生活,也能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整,那么预后良好;如果是重度的余光恐惧,并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则需长期治疗,预后较差。
本病能治愈,重度患者可能需要时间更长些。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本病一般无后遗症。
轻度余光恐惧症患者经治疗后一般只需合理的自我调整即可,无需复诊;重度患者应至少一个月复诊一次,复诊项目以专业心理医师的心理测试为主。复诊前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工作,并将患者这段时间的病情变化如实记录下来。
余光恐惧症通常无特殊的饮食调理,营养搭配均衡丰富即可。
由于余光恐惧症患者常有焦虑不安、无法正常与人交流沟通的状况,所以平时在患者自身的自我调节外,也应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抗抑郁类药物的剂量和用法要严格遵照医嘱,以保证治疗效果。
因为余光恐惧症患者较易紧张焦虑,所以平时就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家属要引导患者正确理解两性关系,明确对异性的关注是正常的,不必有羞愧感。
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苯二氮卓类药物一定要控制剂量,过量则可能导致嗜睡、昏迷、甚至自杀行为。
对于症状严重或病情加重者,应及时返院治疗。
由于目前对余光恐惧症的研究和了解尚不全面,所以并没有明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只能从性格、家庭教育等方面多加注意来降低其患病风险。
对自我评价太低的人、生性敏感者、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性格内向的人,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就应尽早筛查,可对上述人群每年进行专门的心理测评,评估其是否患病。
从小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家长要引导孩子对异性的正确认知,培养与异性的健康关系状态。
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不要追求完美主义,学会不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
[1]韩惠民,王文林,何志磊,李荐中.中国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案例研究(十三)——社交恐惧症(异性交往恐惧)[J].中国全科医学,2015,(7):740-742.
[2]于路.社交恐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9):4-5.
[3]李树春.社交恐惧症的诊治[J].内蒙古医学院院报,2007(S1):53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