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间疝较为罕见,是因小肠肠管经乙状结肠系膜根部与后腹膜之间的空隙,即乙状结肠间隐窝,导致的腹内疝。此种疾病主要是身体结构的原因造成的,可能与局部炎症、运动等情况有关系,需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手术治疗原则是复位肠管,同时缝闭疝环口以防止复发。
乙状结肠间疝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阐明,一般认为是身体结构的原因,好发人群主要是存在乙状结肠间隐窝的人群、胎儿及婴幼儿。
目前认为身体结构于乙状结肠间疝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乙状结肠间隐窝的存在是其发病的解剖学基础,同时发病可能与局部炎症、运动等情况有关。乙状结肠间隐窝是乙状结肠系膜没有充分和后腹膜壁层融合而形成的间隙,呈漏斗状,在胎儿和婴幼儿期常见,随年龄的增长可逐渐消失。
本病较罕见,约2/3的人存在乙状结肠间隐窝,发病风险将相对提高。胎儿和婴幼儿因尚未发育完全,较易发病,但可能无明显症状,且疝随年龄的增长可能自行消失。
约有2/3的人存在此隐窝,此类人群末段回肠可能由于多种原因,经此隐窝疝入,导致腹内疝。
胎儿、婴幼儿期由于发育尚不完善,乙状结肠系膜尚未充分和后腹膜壁层融合,存在乙状结肠间隐窝,易发生乙状结肠间疝。
乙状结肠间疝无特异症状,常见临床表现是反复出现左下腹疼痛,伴餐后恶心、呕吐和腹胀。若发生肠梗阻,则会出现腹痛加剧的现象,同时可能出现肛门无排气、排便停止。
小肠突入乙状结肠间隐窝,由于肠下坠,可能造成疼痛、不适。同时小肠卡在疝环口部位,不能回纳,环口受到刺激收缩,也可能引起疼痛。此外,如果疝影响患者消化功能,可能造成腹胀、腹痛。
由于小肠突入乙状结肠间隐窝,阻止消化过程中食物正常通过肠道,影响到患者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从而在餐后引起腹胀、恶心、呕吐等现象。
发生乙状结肠间疝时肠管膨出,阻碍消化过程中肠内容物通过,导致肠梗阻的发生。发生肠梗阻时腹痛可加剧,同时疼痛会由反复、阵发性转为持续性。完全梗阻时会出现肛门无排气、排便停止的表现,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肠管坏死。
如果出现反复、阵发性的左下腹疼痛,餐后腹胀、恶心、呕吐,肛门无排气、排便停止等现象,要引起重视,应及时就医,进行体格检查、CT等检查,以判断患者是否为乙状结肠间疝。
发现左下腹可触及压痛性包块、肠鸣音亢进,需要及时就医。
若出现反复、阵发性的左下腹疼痛,餐后腹胀、恶心、呕吐,或腹部持续性疼痛,肛门无排气、排便停止等现象,需要立即就医。
建议患者就诊于普外科。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
腹痛是一阵一阵的还是一直疼?
恶心、呕吐情况发生在餐前还是餐后?
排气、排便正常吗?
既往有什么病史?
主要检查左下腹是否可触及压痛性包块,关注肠鸣音是否亢进,根据症状表现辅助诊断。
能够较直观地显示肠管及其周围结构,以观察小肠形态改变、肠系膜改变等,为术前诊断提供依据。
适合于无肠梗阻症状体征的患者,可辅助诊断乙状结肠间疝,为手术提供参考。
为有创操作,在乙状结肠间阴窝发现扩张的小肠肠袢可确诊。
CT影像可观察到疝口位于乙状结肠系膜附着处内侧的乙状结肠间窝。
开腹探查过程中,如发现扩张的小肠肠襻突入乙状结肠间隐窝内,可确诊为乙状结肠间疝。
两种疾病临床表现相似,均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肛门无排气、排便停止等症状。可通过CT影像、腹部X线平片等对疾病进行确诊。两种疾病X线钡剂灌肠造影结果亦有所区别,乙状结肠间疝特征性影像为小肠聚集成团,钡剂在小肠内通过迟缓,粘连性肠梗阻则常见结肠瘪缩无气。
药物治疗、保守治疗对乙状结肠间疝无明显效果,目前只能通过手术手段进行有效治疗,手术治疗原则是对肠管进行复位,同时缝合疝环口,防止疝复发,患者的治疗周期为2~4周。
药物治疗对乙状结肠间疝无明显效果,目前只能通过手术手段进行有效治疗。
目前对疝气的手术治疗技术比较成熟,手术治疗原则是复位肠管,并判断肠管是否出现坏死,如果出现则需进行肠切除吻合术,维持正常肠道功能。同时进行疝环口缝合,用不吸收的缝线进行缝闭,避免疝复发。缝闭疝环口时,需注意腹膜后左髂总动、静脉及左侧输尿管的位置,避免损伤。
乙状结肠间疝早发现、早治疗,多数患者症状能够治愈,预后良好,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康复出院后如果没有其他不适就无需进行复诊。
早发现、早治疗,多数患者能够治愈。
本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康复出院后如果没有其他不适无需进行复诊。
乙状结肠间疝手术后根据个人状况调节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避免增加胃肠道负担。饮食要注意清淡,可以适当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有利伤口的恢复。同时需要多样化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
宜适量食用如瘦肉、鸡蛋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保证营养,有助于病情恢复。
忌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辣椒等,避免刺激消化道。忌食如洋葱、红薯等消化过程中易产生气体的食物,产气易导致腹胀、胃肠蠕动减慢等,不利于营养物质吸收。注意豆制品类是良好蛋白质来源,但消化过程中产气较多,因此食用需适量。
可减少食用纤维素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防止对手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产生影响。
乙状结肠间疝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应好好休养,同时家人和朋友应给予患者足够情感支持,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有利于其术后恢复。
术后应注意暂时卧床休息,注意伤口的护理,避免感染。
根据身体的恢复情况合理活动,有利于体质的增强,提高生活质量。
家属和朋友应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多于患者沟通交流,避免患者过于紧张,帮助其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乙状结肠间疝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阐明,因此没有特殊预防方法。
4211点赞
[1]李琼,白人驹.腹内疝的分型和影像学检查的价值[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7,30(5):326-329.[2]宋彬,吴苾,徐隽.腹腔内疝的CT表现[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3):347-349.[3]谢华鹃,曹玉英,陈欣欣.1例骨盆骨折并发乙状结肠闭孔疝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2005,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