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指骨或软骨组织遭受暴力作用时,发生的骨组织或软骨组织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部分或全部中断或丧失,畸形、功能障碍、反常活动是本病的典型症状。严重骨折患者可发生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如因骨本身患结核、骨髓炎及骨瘤等病变,每遇轻度外力碰撞而发生骨折的称病理性骨折。治宜根据伤情不同分别采用手法整复,或切开复位、夹缚固定等。骨折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部位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性骨。
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细菌可从伤口进入,容易造成感染。开放性骨折创口可自外向内形成,例如火器伤骨折,亦可由锐利的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而形成。如耻骨与坐骨支同时骨折时容易导致后尿道和膀胱损伤,骶尾椎骨折可能会刺破直肠。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按骨折线的方向及形态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压缩性骨折、骨骶损伤。
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
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
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
青枝骨折发生在儿童的长骨,受到外力时,骨干变弯,但无明显的断裂和移位。
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股骨颈骨折,即骨干的密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
压缩性骨折,松质骨因外力压缩而变形,多见于脊椎骨的椎体部分。
骨骶损伤,骨折线经过骨骺,且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
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端不易发生移位的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等。
骨折端易发生移位的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骨折可由创伤和骨骼疾病所致,儿童、老年人由于意外容易发生骨折,一些体力工作者、运动员由于长期受力容易发生骨折。
暴力直接作用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如小腿受到撞击,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旋转和肌肉收缩,使肢体受力部位的远处发生骨折,如跌倒时以手掌撑地,依其上肢与地面的角度不同,暴力向上传导,可致桡骨远端骨折或肱骨髁上骨折。骤然跪倒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可致髌骨骨折。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外力,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2、3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因骨本身病变而使骨质疏松、破坏、变脆,在正常活动或遭受轻微外力时即断裂时,称病理性骨折。
传播途径
在青春期前的儿童中,体育运动与所有类型的骨折存在相关性。在骨矿物质含量正常的情况下,剧烈运动容易导致儿童骨折。中年及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引起的骨质疏松,是引起老年人骨折的内在因素,与老年骨折的发生确切相关。
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专业运动员的患者,由于骨长期受力,容易出现骨折。
骨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儿童和老年人。
儿童玩耍时缺乏自我保护意外出现骨折概率很高。
从中年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骨骼中的有机物减少、无机物增多,骨骼变得更脆,导致骨质强度变差,易发生骨折。
骨折一般表现为疼痛、压痛、局部肿胀、瘀斑,患者严重损伤时有发热、休克等骨折常见的并发症。
骨折所致的出血是主要原因,特别是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其出血量大者可达2000ml以上。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并发重要内脏器官损伤时亦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骨折后一般体温正常,出血量较大的骨折,如股骨骨折、骨盆骨折,血肿吸收时可出现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出现高热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骨折局部出现剧烈疼痛,特别是移动病肢时加剧,伴明显压痛。局部肿胀或疼痛使病肢活动受限,若为完全性骨折,可使受伤肢体活动功能完全丧失。
骨折时,骨髓、骨膜以及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处形成血肿,以及软组织损伤所致水肿,致病肢严重肿胀。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和皮下瘀斑,由于血红蛋白的分解,可呈紫色、青色或黄色。
畸形,骨折端移位可使病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
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异常活动。
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由严重创伤刺激、骨折端活动所引起的剧烈疼痛,骨折引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
为骨折特有的并发症,往往在损伤后24~48小时内表现出来,大约发生于45%的多发性骨折病例,占死亡原因的1%以上。
包括肝牌破裂、肺损伤、膀胱及尿道损伤、直肠损伤等。
如重要血管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
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多由创伤骨折后血肿和组织水肿引起骨筋膜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一般易患于长期卧床患者,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常发生于截瘫和严重外伤的患者,于骨隆突部位长期受压,局部组织发生血供障碍而坏死,形成溃疡。发生后难以治愈,常成为全身感染的来源。
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加之创伤所致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易发生血栓形成。
骨折使某一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破坏,而发生该骨折段缺血性坏死。常见的有腕手舟骨骨折后,近侧骨折段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指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围组织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囊和周围肌肉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
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痛性骨质疏松,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好发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
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污染较重或伴有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者,若清创不彻底,坏死组织残留或软组织覆盖不佳,导致骨外露,可能发生感染。处理不当可致化脓性骨髓炎。
损伤性骨化又称骨化性肌炎,由于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处理不当使血肿扩大,血肿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造成严重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常见于肘关节。
关节内骨折,关节面遭到破坏,未能达解剖复位,骨愈合后使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致使关节负重时出现疼痛。
骨折患者一定要注意刚骨折的时候不能随意搬动,以免移位更加严重。其次要注意就医及时,贻误时机就会影响骨折的复位、固定及康复训练。
当患者摔倒或受到猛烈撞击后感到肢体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应及时就医。
外伤后肢体局部持续疼痛、肿胀,伴有发热时,建议及时就医。
当遭遇严重外伤,引发休克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如果是车祸等意外事故可先去急诊科排除重要脏器合并损伤。
什么时候受的伤?
怎么受的伤?
受伤之后做过紧急处理吗?
身体哪个部位痛?
还有没有别的不舒服?
视是看肢体是否有肿胀,局部是否有瘀斑,是否有颜色的改变。触是主要是触摸皮肤的温度,触摸骨折部位是否有异常隆起。叩是叩击骨折部位是否疼痛,比如纵向叩击疼痛。听主要是用听诊器听局部是否有血管杂音或者其他的原因而造成血管阻塞。动主要是活动关节,特别是受伤部位邻近关节,根据患者的活动范围量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量主要是量肢体的长短、肢体的大小。
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平片检查。可以显示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关节内骨折和小的撕脱性骨折等。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平片检查也是必要的。
CT检查对于关节内骨折、复杂骨折(如骨盆、髋臼骨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CT或CT重建能够准确判断骨折块的大小、数量,关节面的损伤、塌陷程度,为术前的规划、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
核磁共振检查可判断软组织损伤情况,比如脊损伤的程度及其与椎骨骨折的关系,肩及膝关节内韧带的损伤情况以及关节囊的状态等,也可用于一些隐匿骨折的诊断。
具有三个骨折特有体征(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之一者,即可诊断为骨折。但有些骨折如裂缝骨折、嵌插骨折脊柱骨折及骨盆骨折,没有上述三个典型的骨折特有体征,应常规进行X线平片检查,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以便确诊。
骨折的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具有特异性,临床上无需与其他疾病鉴别。
在处理骨折的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病人骨折本身进行评估,而且需要判断软组织损伤程度。治疗骨折的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
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它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复治疗的基础,早期正确的复位是骨折愈合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少肌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和促进骨折愈合,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
骨折特别是严重的骨折,如骨盆骨折、股骨骨折等,常是全身严重多发性损伤的一部分。因此,现场急救不仅要注意骨折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全身情况的处理。具体如下:
首先检查病人全身情况,如处于休克状态,应注意保温,尽量减少搬动,有条件时应立即输液、输血。
开放性骨折伤口出血绝大多数可用加压包扎止血,创口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类予以包扎,以减少再污染。
固定是骨折急救的重要措施。闭合性骨折者急救时不必脱去患肢的衣裤和鞋袜,以免过多地搬动患肢,增加疼痛。若患肢肿胀严重,可用剪刀将患肢衣袖和裤脚剪开,减轻压迫。
临床上针对开放性骨折可使用头孢克肟、头孢克洛等消炎,用布洛芬、美洛昔康等止痛。近年来,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而成的生物制剂已应用于临床,如各种骨生长因子等,它们在微环境下调节骨的形成,促进骨折的愈合。
即手术切开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暴露骨折端,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可有效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及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
内固定主要用于闭合或切开复位后,采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或带锁髓内钉和加压钢板等,将已复位的骨折予以固定。外固定主要用于开放性骨折,也有些骨折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后,需加用外固定。常用的外固定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支具、持续牵引和骨外固定器(如外固定支架)等。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极其重要,是防止并发症发生和及早恢复功能的重要保证。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鼓励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发生。
骨折后1~2周内,促进病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萎缩,功能锻炼应以病肢肌肉主动舒缩活动为主。
骨折2周以后,病肢肿胀已消退,局部疼痛减轻,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日趋稳定,可逐渐缓慢增加其活动强度和范围,在助步器的帮助下进行功能锻炼,以防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除。此时是康复治疗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早、中期康复治疗不足的病人,肢体部分肿胀和关节僵硬应通过锻炼,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恢复。
一般轻微的骨折经过治疗后预后较好,严重骨折应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骨折经过手术治疗等方式一般可以治愈。
轻度骨折经过有效的治疗,一般不会影响寿命,当严重的骨折产生其他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等,会危及患者生命。
关节僵硬或强直与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高能暴力如机动车碾压或碰撞,后果严重,骨折和软组织修复形成大量的纤维组织和瘢痕组织,甚至软骨或骨组织,如骨化性肌炎。
骨折固定不稳定即固定不牢靠,断端活动形成更多的纤维瘢痕组织而非骨性连接,导致骨折愈合周期延长,甚至不愈合。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创伤引起的反射性神经营养障碍、骨质疏松、萎缩、关节僵硬。
一般情况下骨折后42天才可形成较牢固的骨性连接,3个月才基本恢复正常,一般骨折后1个月左右复查一次X片即可。
骨折患者自身能量需求增加,如患者并存感染则需求增加更多,因此注意摄入足够的热量,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饮食应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D和矿物质的食物。
骨折患者饮食要均衡搭配,多选择蛋类、奶类、瘦肉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烹饪方式多选择蒸、煮、炖、烩等方式,尽量不要选择煎、炸、烤等烹饪方式。
患者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以免活动较少导致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
骨折患者应该注意避免摔倒、受伤,从而再次发生骨折。功能锻炼必须按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避免产生不良愈合。
患者睡觉时保持平卧,避免压到患肢。
患者应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充足。
骨折的儿童与老人适当补充钙质、多晒太阳。
按照医生的要求循序渐进的活动和锻炼,避免患肢过早负重。
卧床的骨折病人要多饮水,饮水量少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结,尿潴留也容易诱发尿路结石和泌尿系感染。
受伤的部位要注意抬高,切不可低垂,否则可能加重肿胀。
对于骨折的预防,主要是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防护,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发生意外损伤。适量的活动锻炼,定期体检,避免过早发生骨质疏松。
对于长期体力劳动以及运动员,应注意日常生活中出现疼痛、四肢肿胀时,尽早到医院进行X线检查。
进行骑车、滑雪、竞技体育等活动时,务必佩戴防护装备。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补充钙质,适当锻炼,改善平衡,从而预防跌倒,导致骨折。
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
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发生意外。
4037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093-2105.
[2]姜虹.骨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28-133.
[3]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11-62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