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结核是指因结核杆菌感染从而导致的黏膜性病变,大多是由于生殖道病灶播散所引起。尿道结核患者多有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还可能引起尿道狭窄、尿道瘘等疾病。本病的治疗原则为首先处理原发结核感染病灶,若无效可行手术切除治疗。
与外界相连,或者与患者尿道结核的人发生性关系,或者在尿道内插入器械而感染尿道结核,此种类型较少。
此类型大多由尿性器结核,如前列腺结核、肾结核等继发,以解剖关系,大部分侵袭尿道。
尿道结核患者多是由于感染肺结核,并通过结核杆菌的飞沫造成传播,到达肾脏,最初的感染是肾皮质,但这些结核菌可以在肾皮质部的肉芽肿内保持休眠数十年之久,局部免疫功能下降时这些潜伏的病菌便进入活动期,从而引起尿道结核甚至整个泌尿系统感染。
结核杆菌可通过血源性途径播散至泌尿生殖道,引起累及肾脏和泌尿系的结核病,如尿道结核,这种情况可发生在肺部感染时,或发生于感染再激活或粟粒性结核的情况下。累及尿道的结核常因膀胱结核蔓延而引起,亦可由前列腺精囊结核形成空洞破坏前列腺尿道所致。
尿道结核的症状和体征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表现各异。大多数结核病人在20~40岁左右,男女比例为2:1,儿童尿道结核非常罕见。因为儿童在初次感染后的3~10年或者更长时间内,都不会出现明显的肾结核症状,所以不会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发现尿道结核的情况。
几乎所有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均是由于吸入了空气中的带菌飞沫,使细菌进入肺泡,结核菌增殖诱发炎症反应,但是这种炎症反应几乎不会阻止细菌增殖,细菌会迅速播散,首先通过淋巴道,其次是血行播散。
男性,多合并严重的肾结核或前列腺、精囊结核,大多数结核病人在20~40岁左右,男女比例为2:1。
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便可能发展为结核病,从而引起尿道结核。
尿道结核患者多有尿频、尿痛、血尿、尿线变细及尿潴留的发生,若是进行体格检查,还可在会阴部扪及索条状尿道。
根据结核在尿道及邻近器官累及的部位不同,尿道结核在临床上表现亦不完全相同。
因前列腺精囊结核蔓延至后尿道的结核,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脓尿、尿液中可混有干酪样物质,呈现米汤样浑浊。后尿道结核以息肉样结核性赘生物为突出症状。如尿流变细、排尿困难等。
当前尿道结核形成结节后,触诊时无压痛,此时临床上可出现排尿不畅症状。合并尿道结核性狭窄后,可表现为尿道周围炎,尿道周围可出现脓性肿块。此时有压痛,甚至在脓肿破溃后形成尿性瘘管。患者会阴部常有结核性殡液污染内裤,尿道痿一旦形成则经久不愈。体检时可在阴茎腹侧扪及粗硬条索状尿道。
女性尿道结核罕见,结核性肉阜主要表面为尿道内肉芽肿,临床易误诊为肿瘤,此外尚有尿频、尿痛和血性尿液等尿路刺激症状。临床未见女性结核性尿道瘘及直肠尿道瘘的报道。
单纯的尿道结核临床上无结核中毒症状。当伴有全身活动性结核时,才可出现结核中毒症状,如乏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
进一步检查发现前列腺、精囊及附睾结节,输精管串珠样改变。
尿道结核非单一存在,通常是由原发灶进一步感染所致。
结核菌侵蚀尿道黏膜,直接导致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无力;严重者出现尿滴沥状态,少数患者因完全尿道梗阻无尿,尿潴留急诊入院。
尿道结核致尿道狭窄梗阻而继发的感染,所导致黏膜侵蚀,皮肤破溃,而形成的异常尿液流出通道。
当患者出现排尿疼痛、血尿、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尿道结核多通过结核菌素试验、尿液检查等确诊,或者当出现发热、低汗等症状时,也应该去做痰培养等检查,可以排除一下肺结核。
当患者出现排尿疼痛,并向阴茎、睾丸、会阴部放射时,需要到医院就诊。
患者出现脓尿、血尿、尿道分泌物增多的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优先选择正规医院泌尿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亦可去感染科进一步就诊。
最近晚上睡觉有没有出汗的现象?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尿频、尿痛、脓性分泌物增多?)
既往有无结核病史?
有无自行用药治疗?
是否有前列腺、肾脏及尿道疾病病史?
皮下注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在注射部位可发生炎症反应,并在注射后48~96小时达到最强程度,表现为周围带有红晕的结节。通过测量直径可以协助诊断。
尿常规的检查要观察尿液是否有红细胞和白细胞,也要注意尿液的pH值和尿比重,并要做尿细菌培养。尿培养也是诊断手段之一,因为抗酸杆菌涂片的检查结果经常是阴性,但由于结核杆菌生长缓慢,15~20小时才繁殖一代,所以培养需要6~8周。而且由于结核菌是间断性的由体内排出,在做细菌学培养时,应该连续留取晨尿标本送培养,至少连续3次,最好5次。
目前CT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其先进的CT可以进行三维重建,使其发现结核原发病灶,尿路钙化及其他泌尿系结核表现,并结合患者病情及其他检查进一步诊断。
对于内镜检查目前很少应用于尿道结核及其他泌尿系结核的诊断,但在评价病变范围或者治疗方面有所帮助。并需要排除恶性肿瘤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黏膜活检,且在开始用药前不建议进行活检。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判断为本病:
尿顿、尿痛、尿道流血或血尿。
排尿困难,包括尿线变细、射程缩短、排尿无力。
会阴部扪及粗、硬、索条状的尿道或形成尿道瘘。
尿道造影可显示尿道狭窄部位、长度及是否为多处狭窄。
尿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找到结核菌有助诊断。
经尿道活检,组织学检查可以确诊。
生殖系统检查,常可扪及前列腺、精囊、附睾尾有硬质结节,并可发现输精管有串珠样结节。
此病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伴尿道分泌物增多,或包皮垢增多,并呈乳块状态改变。但患者无结核病史及排尿困难,分泌物中可找到滴虫存在,可资鉴别。
患者多有尿道刺痛,排尿灼热感,不洁性生活史,尿道分泌物中可找到淋球菌,抗生素应用会出现减轻症状,可资鉴别。
尿道狭窄一般有尿道损伤史或淋病史,尿道镜检无多发性小结节或溃疡,可见狭窄处。尿道造影示单发性尿道狭窄而非广泛多发性尿道狭窄,可资鉴别。
对于尿道结核的治疗目前有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方案。先行药物控制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治疗,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待病情得以控制后,再行尿道扩张术,解除梗阻表现。
对于抗结核药物应用,其治疗原则多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这样可以缩短治疗周期和防止耐药菌产生。再者尿道结核仅仅是泌尿系结核病的一部分,患者多已有严重泌尿生殖结核病,且肾功能亦有损害的可能较大。如果条件允许,则一般应先抗结核治疗及全身支持治疗的配合下,首先清除肾结核、附睾结核等病灶,待膀胱结核、前列腺结核、尿道结核逐渐恢复后,再彻底处理尿道狭窄情况。
抗结核菌活性很强,并且在较高浓度时具有杀菌效果,通过抑制分支菌酶和酶,来抑制分枝菌酸的合成。如剂量大于标准量且患者肝功能异常者慎用,需注意观察。如果发生周围神经炎可服用维生素B6。
对巨噬细胞内外的结核分枝杆菌均有快速杀菌作用,特别是对C菌群有独特的杀灭菌作用。异烟肼与利福平联用可显著缩短疗程。其主要副作用是肝毒性,肝功能异常者慎用。利福平及其代谢物为橘红色,服后大小便、眼泪等为橘红色。
对巨噬细胞外碱性环境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有杀菌作用。不良反应主要为耳毒性、前庭功能损害和肾毒性等,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儿童、老人、孕妇、听力障碍和肾功能不良等要慎用或不用。
具有独特的杀灭菌作用,主要是杀灭巨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的B菌群。在6个月标准短程化疗中,吡嗪酰胺与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用药是第三个不可缺的重要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高尿酸血症、肝损害、食欲不振、关节痛和恶心。
作用机制进入细胞抑制结核菌细胞壁合成。不良反应为视神经炎,应在治疗前测定视力与视野,治疗中密切观察,提醒患者发现视力异常应及时就医。鉴于儿童无症状判断能力,故不用。
尿道结核行尿道扩张术效果多不理想,患者反复出现排尿困难,尿道狭窄较严重的患者在扩张尿道时极易出现再损伤,形成假道等。
尿道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需数次行尿道扩张术,治疗尿道狭窄效果满意。但该术式缺点是狭窄段须在3cm内,术后易出现再狭窄。
该术式适合狭窄段之6cm的尿道狭窄。术中能充分游离尿道,切除病变尿道。
适合尿道狭窄段<3cm的病变。尿道冷切开+尿道瘢痕电切除术治疗尿道狭窄是目前开展较普遍的术式。当瘢痕组织厚而多时,单纯冷刀切开达不到治疗要求。但要求电切时不能超过冷切开范围,以防电流伤及正常黏膜影响上皮组织生长。
尿道结核多继发于严重的泌尿生殖系统结核,需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治疗。如果泌尿系生殖结核控制较好,而尿道结核造成的梗阻狭窄范围较小,且肾功能有所恢复,则预后较好。
大部分人群能达到治愈效果,但手术扩张狭窄尿道或许会反复多次。
尿道结核若解除梗阻,肾功能正常,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手术治疗可有肾脏损伤、肾周围血肿形成、尿道损伤、血尿或者尿道假道的形成。
分泌物培养结核杆菌三次阴性,并在1个月、3个月、9个月,行尿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摄入含优质蛋白质高的食物,结核病灶修复需要大量蛋白质,提供足量的优质蛋白,有助于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形成和纠正贫血症状,应多吃瘦肉、鱼、虾、蛋类及豆制品等。
忌吃腌制咸菜,属于高盐食物,不宜过多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结核药可能引起尿酸升高,甚至出现痛风,此时应适当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等。
尿道结核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可进行适当活动,但需注意少去人口密集的区域。
注意增加营养,以增强体质。适量锻炼,提高免疫力。
为了避免传染,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嘴,避免面对他人。房内要经常换气,不要随地吐痰。
尿道结核患者早期过于大意,诊察及治疗不积极,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建议平日增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加强锻炼,新生儿及婴幼儿应接种卡介苗。
尽量避免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密切接触者应及时接受结核病相关检查。
4015点赞
[1]吴阶平.实用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2]张延龄,吴肇汉.实用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杨登科,陈书奎主编.实用泌尿生殖外科疾病诊疗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8:539.
[4]邱建宏,孟晓东主编.泌尿外科临床诊治路径[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03:26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