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欣快感是指在相关事件发生时,患者做出比正常程度更深的情感反应,或无明确原因而出现过分愉悦感,常表现为十分满足、无忧无虑的状态,但是由于智能障碍的影响,面部呈现出一种呆傻愚蠢的感觉,病人对自己高兴的原因说不清道不明,动作、行为、语言等单调刻板,难以让正常人和他们共鸣。本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进行改善,轻症患者一般可治愈,但严重患者目前不能治愈。
病态欣快感主要是由于内分泌紊乱、脑器质性病变或部分严重精神疾病引起,可由吸食或者注射毒品、中毒或者过量应用某些镇静类药物诱发。
体内激素水平不平衡或大脑功能受损可引起病态欣快感,如脑血管硬化伴发的精神障碍、库欣综合征、老年痴呆等。
严重精神类疾病会引起病态欣快感,如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酒精中毒可导致病态欣快感。
病态欣快感可因吸食或者注射毒品、中毒刺激大脑兴奋从而诱发。
病态欣快感目前无发病率等准确流行病学数据。
病态欣快感好发于老年人、青少年以及生活习惯不良的人群。
病态欣快感患者的典型症状为异常愉悦、主动注意下降、表情呆傻,部分患者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表现为失语、头痛、头晕或妄想、敏感多疑、情绪多变的症状。病态欣快感可出现在脑动脉硬化性疾病、老年性痴呆、麻痹性痴呆等疾病之中。
病人常有似乎十分满意和幸福愉快的体验,但这些轻松愉快的体验并非是来源于其内心的,病人自己常说不出高兴的原因。
病人在感到高兴自我陶醉、自得其乐的同时,对外界的主动注意却下降。
表情欣快的病人即使很高兴,但表现肤浅、幼稚,其面部表情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
由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患者可能伴有失语、头痛、头晕等症状。
由精神疾病引起的患者可能伴有妄想、敏感、多疑、情绪多变等症状。
当患者出现莫名欣快、情绪不稳定或伴有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喜欢妄想时需要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体格检查、颅脑超声检查、颅脑CT检查、脑电图等检查确诊。本病需要与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障碍进行鉴别。
当患者总是出现莫名欣快、幸福感,在旁人看起来可笑又奇怪且伴有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涣散、烦躁易怒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表情呆滞、自言自语、哭笑无常、意识混乱或理解表达困难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是否得过精神类疾病?
症状出现多久了?
该症状是否出现频繁?
有无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等)
是否正在服用或曾经服用过镇静药或精神类药物?
是否患过严重脑血管疾病?
是否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
检查患者的基本生理指征,如体型、意识状态、精神状态等,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初步判断有无神经系统疾病。
可查看脑内部是否有病变。
可通过查找脑部具体的病变部位,分析病变原因。
当患者存在阿尔茨海默症时可表现为α波减少、θ波增高、平均频率降低的表现。
可通过行为量表或交谈的方式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可有助于医生判断大脑损伤部位,指导治疗方式。
病态欣快感通过患者表现出异常愉悦、主动注意减弱、表情呆傻等症状,并通过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综合行为测试量表结果支持病态欣快感可进行明确诊断。
病态欣快感患者可通过奥拉西坦胶囊、吡拉西坦片、奥氮平等药物改善,部分症状比较轻微的患者可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本病需要进行长期持续性治疗改善。
适用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以及脑外伤等症引起的记忆与智能障碍。
适用于急慢性脑血管并脑外伤、各种中毒性脑病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记忆减退。
适用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以及脑外伤等症引起的精神障碍。
此药物可配合改善荒诞离奇的思维、欣快做作的情感、幼稚愚蠢的行为,对症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症状轻的患者找到心理医生,接受心理医生的心理疏导,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病态欣快感轻症患者一般可治愈,重症患者较难治愈,但本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患者需要遵医嘱复诊,明确具体的预后情况。
病态欣快感症状轻的患者一般能够治愈,症状重的患者可能无法完全治愈。
病态欣快感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病态欣快感患者需要根据预后情况遵医嘱定期复查,复查主要评估意识障碍、记忆力减退以及头晕等伴随症状是否缓解。
病态欣快感患者无需进行特殊饮食调理,日常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辛辣、生冷、油腻饮食即可。如果合并脑血管疾病,注意低盐、低脂饮食。
病态欣快感患者日常要注意遵医嘱用药以及注意运动,减少白天卧床、睡眠,同时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者应用氯氮平治疗时,要注意避免发生粒细胞缺乏症。
睡眠紊乱时,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或者吃药时间。
合理运动、活动来减少患者白天卧床、睡眠的时间。
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吸毒等。
实时评估并监测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生命体征以及相关疾病的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和记录。
病态欣快感的病因很多,主要的预防措施是病因预防,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此外,也可通过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增加交流等方式进行有效预防。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过激行为,避免过劳,杜绝不良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做运动,增强体质。
子女应该多陪伴父母,关心父母的心理健康,父母也应该多关心子女,预防青春期各类心理疾病。
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
4346点赞
[1]袁鹤.阿尔兹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出现精神行为差异的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8,39(3):141-142.
[2]孙萌.5羟色胺2C受体激动剂调控ouanain诱发狂躁症的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