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的一种,为一组主要表现为T细胞缺陷,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其他细胞(如B细胞、NK细胞)缺陷的异质性疾病。此类患儿不能自己合成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功能几乎完全缺乏。通常于生后2~7个月内出现生长发育停滞、持续性腹泻、呼吸道症状、鹅口疮、肺囊虫肺炎、明显的细菌感染和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我国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生后数月内多接受卡介苗接种,部分患儿可发生局部、区域,甚至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十分难治,死亡率高。
以X-连锁遗传最常见。生后不久即发生严重细菌或病毒感染,多数病例于婴儿期死亡。
包括3种类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RAC-1或RAG-2基因突变,外周血T和B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于婴儿期发病。
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使腺苷脱氨酶的毒性中间代谢产物累积,抑制T、B细胞增殖和分化。多数病例早年发生感染,极少数轻症在年长儿或成人发病。
为淋巴干细胞和髓前体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均严重减少,常死于婴儿期。
小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是联合免疫缺陷中最严重的类型,发病主要与T细胞的某些膜蛋白和胞质内的蛋白缺陷有关,患儿不能自身合成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功能几乎完缺乏而发病。先天性致畸因素、遗传因素、怀孕期间接触异物等参与疾病的发生。
患者存在先天性的致畸因素,如骨髓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发育异常可引起该疾病。
家族携带患病基因,通过X-连锁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小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孕妇受到放射线或化学药物影响,使胎儿免疫系统受损。
该病通常发病年龄较早且临床表现较重,感染多为致死性,若不予以免疫重建治疗,患儿大多于早期死亡。
有免疫缺陷病家族史的小儿是本病的好发人群,本病可因基因突变导致发病,以X-连锁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使子代患病。另外,母亲孕期接触放射物质者也容易发生本病。
小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通常于生后2~7个月发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之后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生长发育停滞、呼吸道症状、鹅口疮、肺囊虫肺炎、细菌感染等。如不经严格隔离、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基因治疗,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几乎均于2岁内死亡。
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重、不易治好、反复或是条件致病菌感染,部分患儿出现持续性腹泻。感染十分广泛,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细菌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曲霉菌、李斯特菌和军团菌,另外,播散性卡介苗感染也很常见。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也是T细胞缺陷的一个重要标志。真菌感染主要表现为鹅口疮,反复的真菌感染可导致喂养困难和体重减轻。
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新生儿期麻疹样皮疹可能是唯一症状,也可表现为脂溢性皮炎、剥脱性皮炎。
患儿食欲差,伴有持续腹泻、生长发育停滞和营养不良。
患儿因贫血出现面色苍白、浑身乏力、头昏耳鸣等症状。
患儿对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缺乏抵抗力,还可发生脓皮病、病毒疹、湿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如患麻疹则病程长,皮疹持续时间亦长。疱疹、水痘、风疹等感染特别严重。种牛痘后常引起全身性牛痘疹而死亡。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可并发短肢侏儒,并有毛发早脱,红皮病和鱼鳞癣等损害。
伴有血小板减少及湿疹的免疫缺陷病可并发湿疹,此外,常伴发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及荨麻疹,常发生自身免疫疾病,如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以及溶血性贫血,10岁以上儿童还可发生恶性疾病,如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有的患者可并发抗胰岛素的糖尿病,常并发淋巴网状系统恶性肿瘤和其他肿瘤。
伴免疫球蛋白合成异常的细胞免疫缺陷病,可并发卡氏肺孢子虫病,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可有淋巴肿大,慢性肺部真菌感染及恶性肿瘤。
小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主要表现为T细胞缺陷,同时伴有不同程度B细胞、NK细胞缺陷的异质性疾病,患儿可出现与抗生素无关的各种严重感染,为一种遗传性疾病,对于可疑家族史者应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积极干预治疗。
存在以下几点情况患者应及时就医:
具有联合免疫缺陷病遗传家族史。
无明显诱因出现感染症状,持续性腹泻、呼吸道症状、鹅口疮、肺囊虫肺炎、明显的细菌感染和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基因分析提示存在IL-2受体共同γ链基因突变、Jak3基因突变、IL-7受体α链缺陷、ADA缺陷、RAG-1/2缺陷。
小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应就诊于儿科。
家族中有类似情况的患儿吗?
持续性腹泻、感染等症状于何时出现?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泻、鹅口疮、肺炎等)
有家族遗传病吗?
怀孕的时候用过什么药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严重或反复感染可致体重下降、发育滞后现象、营养不良、轻-中度贫血和肝脾大,还可存在鹅口疮等感染证据。
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为单基因遗传,对疾病编码基因的序列分析可发现突变位点和形式,用于确诊及进行家系调查。基因突变分析也是产前诊断最好的手段,其他用于产前诊断的方法如测定绒毛膜标本酶活性等。
确诊小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必须有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依据,如Ig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和嗜异凝集素滴度等。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是最常用的小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筛查诊断方法,因为几乎患儿生后均会出现淋巴细胞减少,T淋巴细胞计数<3×10^9/L(婴儿相对年龄稍大儿童计数高),可出现少数表达CD2抗原的幼稚T淋巴细胞,缺乏成熟的T淋巴细胞。
婴幼儿期缺乏胸腺影者提示T细胞功能缺陷,但胸腺可因深藏于纵隔中而无法看到,应予注意。
本病根据2岁以内的患者具有经胎盘传递而来的母体T细胞或CD3+T细胞低于20%,绝对淋巴细胞计数<3×10^9/L,并符合以下至少1项可以确诊:
细胞因子共有的γ链(γC)基因突变。
JAK3基因突变。
RAG-1或RAG-2基因突变。
IL-7Rα基因突变。
腺苷脱氨酶活性低于对照的2%或其2个等位基因均突变。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是本病目前唯一的根治手段。如不经严格隔离、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基因治疗,患儿几乎均于2岁以内死亡。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旦确诊,即应启动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易发生卡氏肺囊虫肺炎,一旦明确诊断,需应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预防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发生。
重点在预防和治疗感染,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一旦发生感染,需要进一步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手段,包括骨髓、外周血和脐血来源。为增加移植成功率,一经确诊此病,应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争取在生命早期,感染还未严重影响器官功能前行移植治疗。基因治疗是通过一定方式,将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DNA序列导入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输注全血和血制品可导致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因此血制品在输注前必须通过25Gy的辐射照射。所用血制品应来源于巨细胞病毒抗体阴性的供者。
将正常的目的基因片段整合到患者干细胞基因组内(基因转化),这些被目的基因转化的细胞经有丝分裂,使转化的基因片段能在患者体内复制而持续存在。但基因治疗还处于摸索和临床试验阶段。
本病预后不佳,如患儿出现持续性腹泻、各种感染、生长发育停滞等表现,不积极治疗,几乎于2岁内死亡。加强疾病登记,开展多中心合作,建立新生儿筛查,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挽救患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大部分患儿无法治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有可能让部分小儿获得临床治愈。
具体存活时间视患者病情、治疗情况而定。早期确诊,及时严格隔离及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若不及时治疗,患者通常在2岁内死亡。
小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无特殊饮食禁忌,建议尽量母乳喂养,能进食辅食后,可适量食用高蛋白食物,如豆类、肉类等,提高身体免疫力。
对于小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护理的重点是严格隔离,积极防治感染,进行家庭卫生宣教,帮助患儿及其父母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改善预后。
家长要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配合医生正确给患儿用药。
鼓励经治疗的患儿尽可能进行适量活动。
患儿因免疫缺陷,常合并各种感染性疾病,家长接触患儿时,注意自身清洁消毒,避免患儿感染,病情恶化。
患者禁忌接种卡介苗,有可疑家族史者,新生儿应暂缓接种卡介苗,待除外后再考虑接种。
若患儿有一定的抗体合成能力,可接种灭活疫苗,严重免疫缺陷患者禁用活疫苗,以防发生疫苗诱导的感染。
一旦发现感染灶应及时治疗,有时需用长期抗感染药物预防性给药。
小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无法预防,如果家庭成员中已确诊免疫缺陷者,应接受遗传咨询,妊娠期应接受产前检查,必要时终止妊娠。
对于具有免疫缺陷病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妊娠期应行产前检查,以利于早期确诊及干预治疗。
有家族史者要做好遗传咨询、产前基因筛查,做到优生优育。
对于已明确诊断的患儿,应加强防护,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及早治疗,以减少感染机会,降低死亡率。
4939点赞
[1]Klinker M W, Lundy S K.Multiple Mechanisms of Immune Suppression by B Lymphocytes[J].Molecular Medicine,2012,18(1):123-137.
[2]贺建新,赵顺英,江载芳.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15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
[3]贺建新,王荃,朱光华等.重组活化因子1基因突变所致不同临床表型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3例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10):750-753.
[4]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编著.儿科免疫系统疾病诊疗规范[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