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肥胖,又称中心性肥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疾病。指的是脂肪在腹部或腹腔内脏器过度沉积,主要表现为腹部增大、腰围增加。腹型肥胖可并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腹型肥胖的发病与饮食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运动因素有关。本病好发于女性和儿童,不具有传染性。
进食速度过快:胃具有迟钝性,进食速度过快者感觉到饱时,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胃的实际负荷量,会逐渐使胃的容量增大,导致食量增加,引起肥胖。
现代社会饮食的种类繁多,快餐外卖、零食、甜品等食物非常流行,这些食物所含的油脂和糖分比较多,当产生的能量消耗不完时,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
肥胖的发病具有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患有肥胖症,儿女肥胖的几率将会增大。
有研究显示,身体质量指数(即BMI,用于高者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高者有着更严重的抑郁和焦虑,这表明肥胖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另外,部分人群会通过不断地进食以舒缓心中的压力,这也可能导致肥胖。
缺少锻炼、久坐不动导致堆积在体内的脂肪无法消耗,是导致腹型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
脂肪不仅可在皮下沉积,还可沉积在内脏,导致内脏肥胖,引起腹围增大。
本病无明显诱发因素。
腹型肥胖是一种常见疾病,我国的发病率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本病男女都可能发生,但更多见于妇女和儿童。
女性,尤其是怀孕分娩后的女性,这类人群常进补较多高热量食物,坐卧休息多而活动少,容易造成腹部肌肉松弛、脂肪过多沉积,引起腹型肥胖症。
儿童往往自制力较差,喜爱零食、甜食等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若不加以控制,容易引起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患者主要表现为腰围增大,腹部增大。有研究指出,腹型肥胖是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常引起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并发症。
腹型肥胖是由脂肪在腹部皮下沉积或内脏沉积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腰围增大、腹部增大。
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大多数患者无典型症状,多在体检或引起并发症时发现。本病可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危害人体健康。
本病以收缩压(即平时所说的高压)超过140mmHg和(或)舒张压(即平时所说的低压)超过90mmHg为特点,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头晕、头痛、疲劳、心悸(是指患者感到心跳剧烈,可伴有心慌、胸闷等症状)等是常见的早期症状。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表现为胸痛,典型胸痛是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患者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患者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疲乏感是脂肪肝患者最常见的自觉症状。
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大多数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仅有轻度乏力、口渴,半数以上患者无任何症状。有些病人因慢性并发症或体检时发现。
腹型肥胖是一种常见疾病,通过测量腰围或计算腰围/臀围比值可确诊。本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应及时就诊。
日常生活中,可通过测量腰围自检是否发生腹型肥胖。女性腰围≥88厘米,男性腰围≥102厘米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应及时至营养科、儿科等科室就诊。
本病患者应去营养科就诊,如果是儿童患者,可去儿科就诊。
当引起并发症时,患者可去相应科室就诊。例如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可去内分泌科就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去消化内科就诊;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可去心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发现腹部增大、腰围增大多久了?
是否出现以下症状?(如头晕、头痛、心悸、口渴、劳累后胸痛等症状)
有没有做过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对某些药物或食物过敏?
目的是通过测量腰围,明确患者是否发生腹型肥胖。本检查需要使用无弹性卷尺,患者穿薄的紧身衣裤进行测量。测量腰围时,把卷尺放置于肚脐水平处,在呼气结束时测量。
目的是通过测量臀围,计算腰围/臀围比值,进一步明确是否为腹型肥胖。测量臀围时,应把卷尺放在臀部的最大周长处。完成测量后,用腰围数据除以臀围数据,即可得出腰臀围比例。
CT具有简单、无害、无创等特点。作用是精确区分脂肪和其他组织,并精确测量腹内脂肪面积及皮下脂肪面积。
根据患者腹部增大、腰围增大的临床表现,结合测量腰围或计算腰围/臀围比值,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
患者出现腹部增大、腰围增大。
女性腰围≥88厘米,男性腰围≥102厘米。
腰围/臀围比值男性≥1.0,女性≥0.9。
全身匀称性肥胖:也称为周围型肥胖。此病患者体内脂肪呈匀称性分布,臀部脂肪堆积明显多于腹部,体型最粗的部位在臀部,臀围大于腰围。而腹型肥胖的患者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腰围大于臀围。
治疗腹型肥胖的方法有很多,如药物减肥、手术减肥、控制饮食、运动减肥等。无论哪种治疗方法,本病都需要长期持续治疗。
腹型肥胖患者可以进行药物治疗,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可单独使用。此类药物都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因此选择药物治疗必须十分慎重,应根据肥胖患者的自身情况衡量利弊而做出决断。可选择的药物有奥利他司、利拉鲁肽、二甲双胍等。
通过手术的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胃肠构造以减少脂肪吸收,术后肠道适应过程还可引起脑、肝等器官调节功能重塑,以降低饥饿感、增加饱足感、降低体重、优化葡萄糖代谢及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整体代谢水平,治疗腹型肥胖。对于BMI≥40kg/m^2或BMI≥35kg/m^2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适用于BMI在50kg/m^2以上的患者,或合并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麻醉风险较高的患者。
适用于BMI在50kg/m^2以下,或合并有糖尿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腹型肥胖患者应减慢进食速度,减少进食肥肉、奶油等油脂、糖分较高的食物。依照“少吃多餐”的原则,将1天所需的热量,分多餐摄入,防止一餐吃得过多。另外,患者可多摄入燕麦等粗纤维食物,以增加饱腹感。
缺少锻炼、久坐不动是导致腹型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可考虑多做游泳、跑步、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消耗堆积的脂肪。
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腹型肥胖可以治愈,维持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本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腹型肥胖可以治愈。
腹型肥胖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如果不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本病治愈后有仍复发的可能,患者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一般半年时间复查1次,主要检查腰围、腰围/臀围比值、血脂等。以上仅为一般建议,具体复查周期及复查项目应严格遵守医嘱。
本病患者应严格控制每天的摄入食物的总量和食物的种类,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腹型肥胖的患者应以冬瓜、黄瓜、番茄、苹果等低热量、低脂肪的瓜果蔬菜为主,适当进食燕麦等粗粮以增加饱腹感。
不吃肥肉、奶油、巧克力、花生等高脂肪、高能量食物。
不吃甘蔗、蜂蜜等含糖量高的食物。
不饮酒,不吃油炸食品、辣椒、火锅等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腹型肥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控制、管理饮食,并适当增加运动。家属或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做好健康教育,帮助疾病顺利康复。另外,腹型肥胖不可盲目购买药物,以免造成身体损害。
注意多喝水,但不要喝饮料,喝温开水。
注意饭后不要立即卧床休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每天按计划实施,可选择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家属和专业人员要共同鼓励、监督。
日常生活中,患者可通过测量腰围、臀围,计算腰围/臀围比值了解病情。
肥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心理健康,家属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精神负担。另外,周边的亲朋好友应注意不要对患者表现出厌恶或是好奇的情绪,以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
患有腹型肥胖的患者应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可盲目购买减肥药,不要听信“偏方”、“神药”。
由于腹型肥胖与饮食、运动因素有关,调整饮食、增加活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日常生活中,人们测量腰围或计算腰围/臀围比值进行自检,女性腰围≥88厘米,男性腰围≥102厘米或腰围/臀围比值男性≥1.0,女性≥0.9时应及时就诊。
纠正吸烟、酗酒、喝浓咖啡、吃零食、吃甜品、吃外卖等不良生活习惯,减少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这对预防本病有一定的帮助。
进行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可以有效的燃烧体内脂肪,预防肥胖发生。
4782点赞
[1]叶必宏,张超男,方芳等著.电热针治疗产后腹型肥胖症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7):836-839.
[2]张娴,沙明磊,姚玉婷等著.腹型肥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2):6255-6258.
[3]秦会敏,程华著.多层螺旋CT评价腹型肥胖与冠心病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8(40):1573-1576.
[4]李震,代喆,潘定宇等著.需外科减重治疗腹型肥胖患者的病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7,25(6):450-45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