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病又名口蹄疫、阿夫他热等,是一种口蹄疫病毒侵犯牛、猪、羊等有蹄类家畜的病毒性烈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本病多见于牧民、兽医及儿童,由家畜传染给人。一旦发病,有疲乏、寒战、发热。常在手指、足趾及口腔黏膜上出现发疱性病变。牛与人之间的感染虽属可能,但人类的机体并不是口蹄病病原的良好宿主,因此人类的口蹄病极为少见。
口蹄病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直径22nm,不耐酸,属于RNA病毒,该病毒可从被感染动物的乳汁、水疱、浆液、唾液、粪便中分离出来。人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或病毒污染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破损处传播。好发于密切接触患病动物的人员,不注意个人卫生,接触家畜后不洗手易诱发本病。
口蹄疫病毒引发家畜患病,潜伏期和发病期的家畜通过体液排出病毒,人直接接触病畜的体液(乳汁、唾液、粪便、水疱液)而发病。
人在感染了此种病毒后,病毒可存在人的唾液中,可通过空气传播。
从事饲养奶牛、羊等家畜的工作人员不注意个人卫生,接触家畜后不洗手易诱发本病。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畜潜伏期就可排出病毒,症状明显期排毒量最多,病愈后带毒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口蹄疫病毒可随水疱液、水疱皮、乳、尿、唾液及粪便等分泌物或排泄物排到环境中。口蹄疫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用具和工具进行传播,但也可随风传播到几十千米以外的地方。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
口蹄病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常形成大流行。死亡率较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季发病率较高。本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常常沿交通线蔓延扩散,也可见跳跃式传播。
人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或病毒污染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破损处传播。
动物感染口蹄疫病毒通常由于呼吸道吸入病毒气溶胶而引发,当病畜和健康畜同舍或同群时,病毒常常以此方式传播。
近年来证明空气也是口蹄疫病毒的重要传染媒介,可导致本病远距离传播,为本病传播带来极大的风险。
密切接触患病动物的人员,如放牧、饲养、挤奶、屠宰、兽医等工作人员,病毒可通过皮肤的微小创伤进入人体发病。
口蹄病潜伏期2~18天,初发病时有倦怠头痛、发热及口腔黏膜烧灼感等症状,儿童比成人重,口腔损害表现为颊黏膜、舌、唇出现水疱,有浅表溃疡,伴疼痛,亦有烧灼感或瘙痒感。少数病例可呈现咽喉部表皮层有广泛的水疱和发炎、腹泻,甚至心肌炎,本病可并发虎斑心、指甲脱落等病。
人的潜伏期为2~6日,人体发病过程和易感动物十分相似,表现为体温升高、口腔发热、口干、口腔黏膜潮红,出现水疱,手足部位的皮肤亦出现水疱。
病状不明显,常表现为全身不适、疲乏,伴有口腔、舌咽局部充血和颈淋巴结肿大。常为轻微头痛、不适及发热。
病毒侵入处发现原发疱疹,体温可达39℃,伴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少数患者可有低血压、心肌炎等。发生水疱的先兆为指掌部在指端皮褶和指掌面有蜇刺感和烧灼感。有时口腔黏膜也可发生水疱,口腔内形成的水疱则突出而饱满,周围有充血区,初发时水疱液澄清而呈微黄色。原发性水疱消退后5日内还会出现继发性水疱。口腔水疱影响饮食吞咽,足部、掌跖部因皮肤较厚,发生的水疱平坦。
高热数日后进入此期,多数患者如能及时对症治疗,常可在两周内完全康复,无后遗症。婴幼儿和体弱儿童和老年患者,可有严重的呕吐、腹泻、心肌炎、循环紊乱和继发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后果。
少数病例可呈现咽喉部表皮层有广泛的水疱和发炎、腹泻,甚至心肌炎,也曾见过双侧性颜面麻痹。
儿童患有本病后可出现心肌纤维条状坏死,即虎斑心。
甲床可因发炎而疼痛,本病有些病例可因水疱侵及邻近部位而使指甲脱落。
口蹄病为人畜共患病,人通过接触病畜而患病,故本病具有传染性,尚在潜伏期的患者如有不适症状就应及时去感染科就医。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皮肤表面及口腔出现水疱者应立即就诊,及早隔离,及早控制病情发展。确诊本病需要做血常规检查以及病毒检查等,医生根据病史及相关检查的结果确诊,本病要同手足口病、水痘疱疹等病相鉴别。
若出现以下症状,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具体包括:
出现体温升高、口腔发热、口干、口腔黏膜潮红;
自觉全身不适、疲乏,伴有口腔、舌咽局部充血和颈淋巴结肿大。
若出现以下警示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
自觉指掌部有蜇刺感和烧灼感,出现水疱;
出现高热、严重的呕吐、腹泻。
患者需要到感染科或者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相应的诊治。
出现什么症状?症状持续多久?
是否是畜牧业从业人员?近期有无接触过牛、羊等家畜?
发病前有无食用过未经消毒过的乳制品?
既往还有什么病史?
发病后有无到人群密集场所?密切接触过那些人?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大多正常。
血清学试验是目前检测口蹄疫病毒感染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其与固结试验、中和试验及间接血凝抑制、免疫扩散沉淀试验相比较,具有灵敏、快速、价廉等优点。
RT-PCR是最常用的特异性核酸诊断方法,其他如核酸杂交、DNA重组技术、核酸序列分析、核苷酸指纹分析等方法,对该病有诊断和科研价值。
表皮内小水疱,棘细胞气球状变性,棘细胞内可发生嗜伊红核内包涵体。电镜显示有较多的病毒颗粒,真皮水肿,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采取患者的水疱液、唾液等经无菌处理后分别接种于豚鼠脚掌内皮,4~5日后注射部位出现水疱,接种于小鼠脑内及其乳鼠腹腔内导致小鼠死亡。
口蹄疫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做出初步诊断,医生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及临床检查的结果综合诊断本病。其诊断要点为:
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潜伏期2~18天。病程短,两周内痊愈。
初起发热、头痛、口腔黏膜充血,2~3天后,口腔黏膜、舌、唇及掌跖、指(趾)间皮肤出现水疱,此时开始退热。
水疱直径约数毫米,渐增多或融合成大疱,可为脓疱。疱破后成疼痛性浅溃疡,很快愈合,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伴大量流涎。
口蹄疫定位明确(口腔黏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疱、糜烂)。
大多患者的外周血象为正常。
采取患者的水疱液、唾液等经无菌处理后分别接种于豚鼠脚掌内皮,4~5日后注射部位出现水疱,接种于小鼠脑内及其乳鼠腹腔内导致小鼠死亡。
起病后7~20日即可获得阳性结果,以补体结合试验最敏感。
手足口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染。水疱不易破溃,水疱周围有红晕,呈珠白色。全身症状轻,预后良好。本病则一般不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以此鉴别。
先见于躯干、头部,最后达四肢,呈向心性分布,且皮疹开始时为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继为水疱,最后结痂脱落,本病会有动物及奶制品等接触史,以此鉴别。
多见于表皮和黏膜交界区,如口角、唇缘、鼻孔等附近,水疱成簇,容易复发,可见于流行性脑膜炎、肺炎等,致病病毒为单纯疱疹病毒,与本病可通过病毒培养相鉴别。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所引起,其中口腔疱疹不超过10~12个,常限于咽舌壁、悬雍垂、扁桃体及舌部,确诊需借助病毒分离和特异血清学检查,与本病相鉴别。
口蹄病患者需做医学隔离,由接诊医师填报传染病卡。加强对症及支持治疗,皮肤、黏膜病变局部可以使用3%~5%硼砂水、2%~3%氢氧化钠、1%甲紫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使用相应的抗生素,出现并发症的给予相应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吃易消化食物。
对发烧的患者降温,要给予营养制剂进行补水补钠治疗。
对于口腔有疱疹的患者,口腔局部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糜烂面可涂1%~2%明矾或碘酊甘油。口腔局部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高锰酸钾溶液漱口。
对于四肢部位有疱疹的患者,手、足患部涂以各种抗生素软膏治疗水疱、烂斑效果较好,可以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对于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口蹄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口蹄病一般可自愈,预后多数良好,但亦有致死的报道,本病多数患者无后遗症。患者如能及时对症治疗,常于两周内完全康复,无后遗症。本病患者出院第一周后遵医嘱就医复诊。
口蹄病一般能治愈,绝大多数患者发病两周后可自愈,且有持久免疫力,少数患者通过对症治疗被治愈,但本病亦有致死的报道。
口蹄病预后良好,患者可自愈,不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出院第一周后遵医嘱就医复诊,行血常规及体液病毒检测,建议保持以后每年一次全身体检。
患者宜饮食清淡,发病期间以流食、半流食为主,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患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食油腻食物。
患者适当补充维生素,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增加机体抵抗力。
患者需少饮咖啡、浓茶等提神饮料,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口蹄病患者需隔离治疗,故患者护理由医护完成。患病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注意保证营养的充分摄入。更换下来的衣物交由医护单独消毒处理,分泌物及排泄物也应单独消毒处理。
患者发病期间需隔离治疗。
患者注意卧床休息,保证睡眠质量。
保证自身饮水量,饭前饭后可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免刺激口腔。
若脚上出现水疱,鞋袜应选择宽松、棉质、柔软的材质。
局部破损处要保持清洁,禁止搔抓,避免破溃感染。
多数患者不需服药,只需注意休息保证营养可自愈。
水疱破裂有继发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应注意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头痛、血压升高等,或药物不起作用,均应及时告知医生,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
患者换下的衣物和患者的排泄物、体液均应单独消毒处理。
口蹄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接触病畜,加强自身防护,若行畜牧业人群每年应主动进行体检。
从事畜牧业的群体应做好防护,每年到医院体检一次,普通人员应主动避免与病畜接触。
饲养场区和屠宰场的工作人员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接触病畜后应立即洗手消毒,防止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落入口、鼻、眼睑或伤口处。
发现牛、羊、猪等偶蹄动物的口腔、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有水疱或溃烂、流涎和跛行,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与患病动物接触后出现眩晕、四肢和背部疼痛、胃肠痉挛、呕吐、咽喉痛、吞咽困难、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采取隔离治疗。
不购买未经检疫、非定点屠宰的畜肉,不食用未煮熟煮透的肉类加工食品。
不接触病死畜及其污染的毛皮,不饮病畜的奶,不食病死畜的肉。
4975点赞
[1]闫铁夫编著,皮肤病临床诊疗与皮肤美容整形[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52.
[2]袁兆庄,张合恩,苑勰著.实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0,149.
[3]陈兴平主编,实用皮肤病诊疗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04,157.
[4]李恒进主编,新编皮肤疾病诊疗手册[M].金盾出版社,2001.09,14.
[5]杜军峰,张剑平,王继红,医学临床诊疗技术丛书.流行病与传染病临床诊疗技术[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06,175-178.
[6]徐雪萍主编,人兽共患病防治手册[M].金盾出版社,2015.04,137.
[7]王萧,张永斌主编,人兽共患病[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8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