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浆细胞增多是由于各种病因或原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骨髓浆细胞增多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与原发疾病有关。反应性浆细胞增为继发性,有病因或原发病,如病毒感染、过敏反应等。反应性浆细胞增多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病因或原发病的治疗,原发病治愈后方可治愈。
本病的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结核病及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病、恶性肿瘤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造血系统疾病。
多种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细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及结核分枝杆菌所致者;病毒感染如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水痘、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立克次体感染等均可致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疟疾可使单核细胞增多。
物理刺激如冷、热、运动、剧痛、抽搐、创伤、妊娠、电休克、缺氧等,情绪激动如忧虑、愤怒、惊吓、过度兴奋等均可使中性粒细胞暂时增高。
风湿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特别是幼年型、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血管炎等,中性粒细胞可增多,如合并感染则更易发生。其他炎症如肾炎、胰腺炎、结肠炎、甲状腺炎,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血栓栓塞性疾病等,亦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胃、肺、肝、胰腺、乳腺、子宫、肾癌等常有中性粒细胞增多,甚致可呈类白血病反应,并可作为副肿瘤综合征表现之一。淋巴瘤特别是霍奇金病可有中性粒细胞或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昏迷、急性痛风、子痫、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糖尿病、黏液性水肿可使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一些化学品和药物如铅、汞、砷、铿、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洋地黄类、5-羟色胺、组胺、肝素、氯酸钾、乙酰胆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激活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或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失血后2小时即可见浆细胞增多,胸腔、腹腔、关节腔、蛛网膜下腔及颅内出血时,浆细胞增多更显著。宫外孕破裂,肝、脾破裂,浆细胞增多也明显。大量急性溶血时,浆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甚可达到类浆细胞反应程度。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浆细胞亦明显增多,成熟中性粒细胞约为90%,其中嗜碱性粒细胞亦可增多;巨幼细胞贫血或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中性粒细胞增多。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目前暂无较为权威的流行病学研究。
病毒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并在易感的宿主细胞中增殖,增加人体内浆细胞,导致反应性浆细胞增多。
会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过敏性疾病等等的疾病,引发反应性浆细胞增多。
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反应性浆细胞增多。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临床表现各种各样,因原发病而异,包括神经系统表现、多血质表现、消化系统表现等,还会引发溶血性贫血、微血栓、低血糖等并发症,部分病人还可合并高血压。
头痛最常见,还可出现眩晕、多汗、疲乏、健忘、耳鸣、眼花、视力障碍、肢端麻木与刺痛等症状,多因血液黏滞度增高所致。
皮肤和黏膜红紫,尤以面部、颈部和四肢末端最为明显,眼结膜显著充血。
伴血小板增多时,可出现血栓形成和梗死,常见于脑、周围血管、冠状动脉等。少数病人可见异常出血表现。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释放组胺刺激胃黏膜,可出现消化性溃疡及相关症状。
脾大多为中、重度肿大,患者可出现腹胀、食欲缺乏、便秘等表现。
骨髓细胞过度增殖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少数病人出现继发性痛风、肾结石及肾功能损害;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刺激皮肤有明显瘙痒症;部分病人还可合并高血压。
血性贫血的根本原因是红细胞寿命缩短。造成红细胞破坏加速的原因可概括分为红细胞本身的内在缺陷和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反应性浆细胞增多会引起获得性溶血。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会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预示者诸多功能性疾病,临床上反复发生空腹低血糖症提示有器质性疾病;餐后引起的反应性低血糖症,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引发的多见于功能性疾病。
当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头痛等症状时,需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疾病的概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先做血常规、骨髓象等检查,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血液生化检查及骨髓细胞体外培养等检查。
进行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浆细胞数量异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患者伴发热、乏力、头痛或局部感染表现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若患者胸骨压痛、牙龈出血、鼻出血、多处淋巴结肿大等需立即就医。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状者先前去血液科就诊,疑似感染者,可咨询感染内科室。
目前有什么不适吗?
什么时候发现的这种情况?
查过几次血,有变化吗?
做过骨髓穿刺吗?结果如何?
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骨髓浆细胞>3%,一般为成熟浆细胞,这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y球蛋白及(或)免疫球蛋白正常或稍增高,以多克隆lgG增高较为常见。可见在免疫球蛋白区呈多克隆增粗带,无M峰。
无单克隆M蛋白。
症状以头痛最常见,还可出现眩晕、多汗、疲乏、健忘、耳鸣、眼花、视力障碍、肢端麻木与刺痛等症状。
y球蛋白及(或)免疫球蛋白正常或稍增高,以多克隆IgG增高较为常见。
骨髓浆细胞≥3%,但常<15%,-般为成熟浆细胞,这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可排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外浆细胞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等。
鉴别两者的最根本的要点是浆细胞多克隆性、单克隆性或良、恶性的鉴定。医生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不明原因的中性粒细胞升高,要考虑肿瘤性疾病,应重点检查胃、肺、肝、脾、胰脏、乳腺、子宫、肾脏等部位,B超、CT、局部血管造影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甚至穿刺活检有助诊断。
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皮疹、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多次血培养阴性、大小便检查及胸片和B超无感染灶发现、结合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可明确。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的患者需要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感染性疾病需抗感染,风湿性疾病需抗风湿治疗,肿瘤患者可进行手术或化疗等。治疗周期为10~30天,病毒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预后良好。
干扰素是一类糖蛋白,它具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故动物的干扰素对人无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鱼精蛋白具有安全性高、防腐性能好、热稳定性高等优点,而且,鱼精蛋白还具有很高的营养性和功能性,能降血压、助呼吸、促消化、抑肿瘤、抗血栓、强化肝功能、抑制血液凝固等。鱼精蛋白可延迟或阻止胰岛素释放,或作为肝素解毒剂等。
本品有显著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能明显抑制基础和夜间胃酸分泌,也能抑制由组胺、分肽胃泌素、胰岛素和食物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使其酸度降低,对因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和保护作用,对应激性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显疗效。
为强效组胺H2受体拮抗剂。作用比西咪替丁强5~8倍,且作用时间更持久。能有效地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和氨甲酰胆碱刺激后引起的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和胃酶活性,主要用于胃酸过多、烧心的治疗。
肿瘤性疾病可采用手术治疗,辅助进行化疗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如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无感染及并发症,且有合适的供体,可根据病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如较年轻,且为难治性复发的情况,可根据病情进行清髓性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感染性疾病采取抗感染治疗,风湿性疾病抗风湿治疗,血管栓塞性疾病可溶栓、抗栓、止痛、扩血管处理。
骨髓增殖性疾病行经基脉加干扰素治疗,至于不明原因的中性粒细胞增高,由于感染占发病第一位,宜在抗感染基础上寻找原发病,如经抗感染治疗中性粒细胞不下降,且病因仍不明确者,则宜对症处理及继续观察。
肿瘤性疾病则用手术治疗或者化疗。
排斥反应引进的淋巴细胞增多,则宜免疫抑制剂治疗。感染的恢复期或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单核细胞增多表明原治疗有效,继续原治疗方案。
由于嗜碱性粒细胞富含组胺,其增多可致高组胺血症,引起高组胺综合征,表现有发热、全身潮红、心动过速、哮喘、血压降低,甚至休克、溃疡病及出血等。
嗜碱性粒细胞含肝素,其增多可致出血高肝素血症可用鱼精蛋白拮抗,高组胺血症通过H1受体引起的腹泻、潮红、荨麻疹和支气管痉挛可用H1受体拮抗剂;而通过H2受体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溃疡病及出血和心动过速,则可用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治疗,疗效显著。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治疗是以病因或原发病的治疗为主,部分患者可以治愈,治愈率为30~40%,治愈后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患者要遵医嘱进行复诊。
本病部分患者可以治愈,治愈率为30~40%,因原发病不同其预后亦不同,如病毒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预后良好。如恶性肿瘤则预后差。
本病治愈后,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寿命。
患者半年内需进行复诊,做血常规、骨髓象等检查。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菠菜、胡萝卜、花椰菜等富含β胡萝卜素的果蔬,其能促进免疫细胞增多,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柠檬、橙子等,其有一定抗病毒感染作用。
红枣性温补血,可以促进白细胞的生成,养血生津,提高免疫力。
蘑菇、猴头菇、草菇、黑木耳、银耳、车养、百合等,这些都有明显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香菇,香菇所含的香菇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每天需限制饮酒,饮酒每天饮低度白酒不要超过100毫升,黄酒不要超过250毫升,啤酒不要超过1瓶。
不要吃辛辣,做菜时也不能放这些调料,如辣椒、姜、胡椒、生葱、生蒜等。
不要吃壮阳食物,如羊肉、狗肉、鹅肉、鸽子、麻雀等。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产生的症状会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日常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生活管理、用药护理等能够起到缓解症状、防治疾病进展的作用。
患者应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患者常因血容量增加而引起头痛、眩晕、血压升高,故家属应为其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不良刺激。
患者要避免碰撞,若有鼻出血可局部压迫或冷敷止血。
注意患者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手、洗澡和换洗衣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加重病情。
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恐惧、悲观的情绪,家属要多关心患者,帮助其舒缓心情,树立治疗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
密切观察治疗期间,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与医师沟通,以便调整用药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避免感染、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均能够有效降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的发生风险。
避免某些化学品,避免暴露在某些化学物质环境中,例如苯及相关化学制品。
预防血栓形成,注意引起血黏稠度高的各种因素,如呕吐、腹泻、多汗、脱水等现象的发生。
防止过劳和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左心衰竭或出血。
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4900点赞
[1]黄琳淋,幸娟霞,邓文平.反应性淋巴细胞、白细胞分类及EB病毒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关系[J].检验医学,2018,33(08):727-729.
[2]张会超,黄晨,王芃堉,李宏,陈砚凝,张红,丁雅雯,高社军.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与淋巴瘤伴浆细胞增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33(05):505-510.
[3]郑瑞,戴美珍,王青,陈华忠,林慧君,陈葆国,李伯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7,35(03):146-150.
[4]曹鹏飞,李桂源,谭倩,张颖,张国平,李晓林,贺玉香.应用FISH及细胞遗传学技术检测101例浆细胞疾病的基因异常[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1(07):668-675.
[5]邓文军,高乃姝,郑燕蓉.多核浆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8):2737-273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