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或理化因素引起的颌骨炎性病变。本病可分为两型,中央型骨髓炎和边缘性骨髓炎,临床表现为颌骨疼痛、溢脓及创口不愈合及全身红肿、发热等,若延误治疗会出现贫血、消瘦等慢性症状,严重者可引发骨坏死、骨折及化脓性上颌窦炎。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据其临床病理特点,病变始发于领骨中央的骨松质和骨髓者,称为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始发于颌骨骨膜的骨皮质外板的炎症病变。称为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多在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及根尖脓肿的基础上发生。病变的范围和炎症发展的程度取决于细菌的毒性和机体的抵抗力。其临床表现各异,按临床的发展过程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多见于青年人,下颌骨为好发部位。其中又以下领支和下颌角居多。常在颌周间隙感染的基础上发生,感染的来源多为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其发病过程也有急、慢性之分,病变可为局限型或弥散型,前者多见。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或理化因素,好发于口腔卫生差的人、机体免疫功能差的人及颌面部炎症的患者,其中外伤和冠周炎可诱发该病。
最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肺炎双球菌、变形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化脓性细菌。临床上多为混合型细菌感染。
接触化学物质、辐射线及医生口腔手术操作不当导致炎症,从而引发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冠周炎、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发颌骨骨髓炎。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是一种治疗困难的感染性疾病,成人发病率高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下颌骨多见,新生儿多见于上颌骨。
不注意口腔卫生,不按规律刷牙,吃饭或饮食后不刷牙,导致口腔内环境差,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对外界防御力减弱,对细菌的抵抗力不足,容易感染致病菌。
本身有颌面部间隙感染,感染可波及颌骨,引发感染。
因有开放性颌骨骨折及其他部位外伤的人容易导致感染随血液扩散,直接侵入骨内,引起化脓性感染。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为颌骨疼痛、溢脓及创口不愈合及全身红肿、发热等,若延误治疗会出现贫血、消瘦等慢性症状,严重者可引发骨坏死、骨折及化脓性上颌窦炎。
患者感觉颌面部疼痛剧烈难忍。
牙髓有炎症到压根,严重积累到一定程度出现牙龈红肿,不敢咬合。
流脓的创面难以愈合。
全身因炎症刺激基础代谢率高,导致发热。
部分患者因延误治疗出现贫血、消瘦等慢性症状。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导致骨质受到严重破坏,造成骨小梁塌陷,引发骨坏死。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因使骨质受到进一步的破坏,当受到外力刺激时易发生骨折。
严重骨髓炎可引发上颌窦炎,疼痛的部位通常在同侧尖牙窝处,有时可出现同侧面颊和牙齿的阵发性神经痛、同侧前额、眉根和眼球后疼痛,但无额窦底部及前壁明显压痛和叩击痛。
当患者出现颌骨疼痛、溢脓及创口不愈合及全身发热时,应及时前往口腔科进行就医,提供给医生详细的病情和病史,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核素扫描检查可明确诊断;该病需与骨肉瘤相鉴别。
患者出现颌面部疼痛、颌骨溢脓及创口不愈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全身红肿、发热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科。
患者出现颌骨疼痛、溢脓及创口不愈时应及时去五官科。
患者出现全身发热时应立即去急诊科。
这种颌面部疼痛症状持续多久了?
颌骨部位活动可以吗?
之前对此有没有做过什么治疗? 用过什么药物吗?
之前有没有牙方面的疾病?
平日是否进行口腔清洁?
医生针对患者的颌面部进行视诊,询问患者的颌面部外伤史和炎症病史,然后再对颌面部进行简单的视诊及探诊,初步评估病情。
血常规提示细菌感染,脓液做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度测定。
X线检查在慢性期可看到骨质破坏,有无死骨形成或在低毒性感染时见骨皮质增生型。
CT检查可以判断骨质破坏的程度,可做三维重建,判断炎症对骨的影响,更好地诊断病情。
在本病患者的颌部病变区域有可出现阳性改变,即核素浓聚的现象,可为判断骨髓炎提供一个佐证。
一般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辅助检查即可诊断。
患者具有口腔炎症方面的病史,且出现颌骨疼痛、溢脓及创口不愈合及全身发热等症状,可以做初步诊断。
血常规可以证实细菌感染。X线和CT检查可以明确地看到骨质破坏或者骨皮质增生型,核素扫描出现阳性改变,核变区有核素浓聚,三者结合起来即可诊断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骨肉瘤早期患区麻木或疼痛,发展迅速,呈进行性膨胀性生长,无明显病原体,但多有牙齿松动、移位及脱落;而化脓性颌骨骨髓炎能查到病原体,伴有颌骨疼痛、溢脓及创口不愈合等临床表现,具体两者鉴别应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核素扫描来实现。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辅以药物治疗防术后感染;主要药物有阿莫西林、万古霉素及头孢地尼等,主要手术方式有切开引流术和死骨摘除术。该病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常用剂型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咀嚼片等。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药。本品不同剂型、不同规格的用法用量可能存在差异,请阅读具体药物说明书使用,或遵医嘱。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及假膜性肠炎等胃肠道反应,还可见皮疹、药物热和哮喘等过敏反应。
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作用强,万古霉素可以单独用药,也可以联合用药。药品口服不吸收,静滴时必须先用注射用水溶解,滴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静滴过快有皮肤反应,浓度过高可致血栓性静脉炎;肌注可致剧烈疼痛,故不可肌注;有严重耳毒性及肾毒性,故只宜短期用于抢救。
对格兰阳性菌及隐形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通过阻滞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杀灭细菌,常用剂型有片剂、胶囊剂、分散片等。为头孢菌素类。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如腹泻或腹痛;皮肤症状,如皮疹或瘙痒。对本品有休克史者禁用。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有过敏史者慎用。
颌骨骨髓炎急性期除采用药物及物理疗法控制炎症的发展外,亦应采取积极措施以消除病灶或已形成的脓肿。故采用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急性颌骨骨髓炎的外科治疗包括切开引流、排脓及除去病灶牙。对急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一旦判定骨髓腔内有化脓病灶时,应及早拔除病灶牙及相邻的松动牙,使脓液从拔牙窝内排出,这样既可防止脓液向骨髓腔内扩散加重病情,又能减轻剧烈的疼痛。如经拔牙引流效果不好,症状也不减轻时,则应选用颌骨外板凿骨开窗法,以达到充分排脓,迅速解除疼痛的目的。如果颌骨内炎症已穿破骨板,形成骨膜下脓肿或颌周间隙蜂窝织炎时,除拔除病灶牙外还应在相应脓肿部位行切开引流术。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遇有严重张口受限时,拔牙常有一定困难,可先行颌周间隙脓肿切开引流,待炎症好转,张口度有改善后,再行拔牙。
慢性颌骨骨髓炎的治疗 颌骨骨髓炎进入慢性期常有死骨形成,病变区肿痛反复发作且加剧,口腔内、外瘘孔持续或时多时少排脓,X线片常可明确死骨范围。此时单纯药物保守治疗已不可能根治,应以外科手术方法去除已形成的死骨和病灶,方能痊愈。
慢性中央性骨髓炎,常常是病变范围广泛,由于颌骨内滋养血管因炎症而栓塞,易形成范围大小不同的坏死区,历时较久时则坏死骨组织与正常骨逐渐分离而形成较大死骨块,临床可见一侧甚至全下颌骨均形成死骨者。对死骨分离完全的病例,易将死骨块摘除;但死骨未完全分离者,则可在邻近死骨的正常骨侧切开或用线锯锯开,较早去除坏死骨可缩短病程。
慢性边缘性骨髓炎,一般多侵犯密质骨,局部呈多处散在的鱼鳞状薄片死骨,骨外板粗糙,病变可在颌骨的外侧面,也可在内侧面,也可在颌骨体部,但多在下颌骨升支部。手术应将游离死骨块及变软的骨质刮净。
部分病例炎症还可侵犯骨松质及骨密质,使之出现单个或相邻数个的腔洞状损害,多数腔洞病灶可在骨髓腔中互相通连,在病灶腔洞内则充满着大量的病理性肉芽组织。此时手术应以刮除病理性肉芽组织为主。
可用热敷、针灸、红外线等理疗的方式,控制炎症发展,缓解患者疼痛。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可治愈,复发率较低,预后良好,一般不影响生存期;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骨坏死、骨折及化脓性上颌窦炎,严重者影响患者身心和精神健康。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经及时正规治疗后,都可治愈。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一般不影响生存期。
若治疗不及时或愈合不好,严重者影响患者身心和精神健康,导致患者抑郁。
患者应遵循医嘱每半年复查一下颌面部CT检查和核素扫描,若有复发,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患者应保证恢复期间营养均衡,加快恢复,多吃含蛋白质多的流质食物,多吃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伤口感染加重。
宜多吃富含蛋白质多的流质食物,保证恢复期间营养均衡,比如牛奶、酸奶、冲藕粉等。
宜多吃清淡的饮食,减轻身体负担,预防疾病,比如稠米汤、蒸蛋、蛋花汤等。
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防止伤口感染加重,包括咖啡、可乐、酒、辣椒、酸味水果等。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患者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堵塞。注意观察术后伤口恢复情况,并保证口腔清洁;注意口腔卫生,也应定期清洁护理口腔。同时应多参加户外活动,提高身体抵抗力;也应在家长监督下严格遵循医嘱,合理用药。
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
注意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及时吃抗感染药物,防止加重。
注意口腔卫生,一日两次规律刷牙,也应定期清洁护理口腔。
多参加户外活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抵抗力。
应在家长监督下严格遵循医嘱,合理用药。
家属应积极疏导患者抑郁情绪,告知这知识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只要积极治疗,肯定可以痊愈;让患者积极乐观地面对治疗,这样对恢复也好。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预防关键在于保证口腔卫生清洁,多参加户外运动,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避免外伤或意外出现,若发生应积极消毒,防止二次感染;若有口腔颌面部的炎症,应积极治疗,防止加重感染,诱发该病。
保证口腔卫生清洁,定期护理口腔,早晚刷牙,餐后漱口。
多参加户外运动,强身健体,提高机体免疫力,这样使致病菌不易侵袭机体。
避免外伤或意外出现,若发生应积极消毒;若需要做大型手术,应去正规三甲医院做,防止伤口的二次感染。
若有口腔颌面部的炎症,应积极治疗,防止加重感染,诱发该病。
4737点赞
[1]米方林主编.口腔医学第2版[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0.102-103.
[2]王旭霞,杨征主编.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口腔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1.34-36.
[3]周树夏.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83-89
[4]俞光岩,王慧明.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5-131
[5]王林,沈刚.口腔医学:口腔颌正畸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56-16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