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通性毛囊炎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一种相当常见的疾病,但从此以后很少见,有调查显示其在接受血透的糖尿病尿毒症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从本病的流行情况及皮损的分布提示本病与衣着的某些化学成分有关。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式,可局部使用维A酸或系统使用异维A酸、阿维A、长波紫外线治疗,此病较易复发。
穿通性毛囊炎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穿着衣物所含有的某些化学成分有关,如甲醛。本病是由于作用于毛囊的原发性刺激所引起,产生毛囊漏斗异常角化,毛干滞留在毛囊内,卷曲的毛发产生机械性刺激,引起毛囊壁破裂。
穿通性毛囊炎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一种相当常见的疾病,我国目前暂无此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穿通性毛囊炎好发于20~40岁人群,男女发病率相似。
穿通性毛囊炎典型症状是皮损改变,无自觉症状,皮损时好时发,具有自限性,可自然消退,可能与间断性接触刺激物有关。
穿通性毛囊炎的皮损多表现为直径2~8mm的红色毛囊性丘疹,不融合,中心有小的白色角栓,栓内可有白色卷曲毛发,除去后遗留出血性小凹,皮损好发于四肢近端伸侧和臀部。
若皮肤出现此病症状,应积极就医于皮肤科,医生会进行相应的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查看是否为穿通行毛囊炎。根根据患者皮损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一般不难对此病进行诊断,临床上还应与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进行鉴别。
如患者的皮肤出现不融合的红色毛囊性丘疹、时好时发,请患者积极就医。
多数患者应就诊于皮肤科。
这个红色毛囊性丘疹症状持续多久了?
之前有看过其他医生吗?
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症状是不是反复出现?
有对什么药物和其他过敏吗?
可明显观察到患者的皮损位置,以及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
取患者皮损边缘,送病理科镜检,检查结果符合此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患者自述患处接触过化学品、穿过异味很大的新衣服。
体格检查发现直径2~8mm的不融合的红色毛囊性丘疹,中心有小的白色角栓,栓内可有白色卷曲毛发,除去后遗留出血性小凹。
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毛囊扩张,充满混杂变性弹性纤维、变性胶原和炎细胞的角化物质,并常见到一卷曲的毛发。在穿通区,真皮显示灶性炎症浸润,含有变性的胶原和弹性纤维,但弹性纤维数量并不增多。
具有刺激皮肤的历史,开始为一个或多个针头大丘疹,而后逐渐扩大,于4~6周直径达5~6mm。丘疹呈革样硬度,中心出现脐凹,内充填角化性物质,随后呈棕褐色,角质,好发于躯干、四肢及面部,数量多少不一定,伴有轻度瘙痒,主要需通过组织病理学与穿通性毛囊炎进行鉴别诊断。
穿通性毛囊炎无特效治疗方法。局部角质剥脱剂和维A酸对本病可有效,但不能终止其他部位新疹的发生,系统应用异维A酸和P长波紫外线照射治疗有用。
为消毒防腐药物,也具有角质剥的作用,外用于此病患处,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不得用于皮肤破溃处,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具有调节上皮细胞及其他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作用,可外用于患处,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孕妇及备孕期禁用。
异维A酸,具有调节上皮细胞及其他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作用,对此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穿通性毛囊炎通常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为光疗法,具有促进皮肤对炎症的吸收,加速皮肤愈合的作用,对此病的治疗效果也较为良好。
多使用液氮冷冻疗法,可使得病变组织坏死,等待正常组织重新生长,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临床也有不少患者采用。
穿通性毛囊炎可以短期治愈,但是经常复发,不会对患者的生存时间造成影响,建议患者一个月进行复诊一次,需进行体格检查、组织学检查等。
穿通性毛囊炎可以短期治愈,但是经常复发,具有自限性,常为自然愈合。
此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建议此病患者一个月进行复诊一次,需进行体格检查、组织学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归情况,用以调整治疗放案及用药方案。
穿通性毛囊炎的患者无需特殊的饮食调理,日常饮食注意营养充足、营养丰富、营养均衡即可。
穿通性毛囊炎的患者家属应注意指导患者用药、注意保持患处干净卫生、禁止患者搔抓、应穿正规生产无异味的衣服等。患者自己也应积极关注自己的病情,注意观察自身皮损的转归及恶化情况,并将其告知医生。此外,患者应特殊注意用药禁忌。
了解水杨酸软膏、0.1%维A酸乳膏、异维A酸等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使用药物。
注意保持患处干净卫生,禁止患者搔抓患处,抓破可能会导致继发感染。
应穿着正规生产无异味、舒适的衣物。
穿通性毛囊炎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穿着衣物所含有的某些化学成分有关,应积极避免皮肤受到异常的刺激,尽量避免接触化学品、穿正规生产的无异味的衣物,可能会对此病的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4511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103.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63.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