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荨麻疹也称斑丘疹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是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色素性荨麻疹虽然称为荨麻疹,但和荨麻疹没有关系,这种病的实质是肥大细胞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其皮损主要表现为红色或红棕色的圆形斑疹、丘疹及斑块,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
为最常见者,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皮损为数个或数百个褐色斑丘疹,皮肤划痕时出现风团。
同样发生于儿童或成人,皮肤划痕时出现风团,偶可出现水疱。
几乎只发生于婴儿,皮肤划痕时出现风团,亦可出现水疱。
常发生于婴儿,呈泛发性浸润性褐红色斑,划痕时呈风团,亦可自发性发生水疱,内脏损害常见。但通常逐渐好转,偶有发展为致死性系统性肥大细胞瘤者,偶亦可在幼婴期发生组织胺休克而死亡者。
常发生于成人,呈广泛性淡褐红色斑,因毛细血管扩张故皮肤划痕时无风团出现。
患者自幼发病,多为棕色肥大细胞瘤,以后呈播散性发疹,常常伴有大疱,多至青春期自然消失。
是指患者病情从幼年一直延续至成年,皮疹广泛多形,可呈弥漫性桔皮色、红皮症性、持久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及伴有淋巴、骨髓、肝脾和胃肠黏膜等多脏器损害的系统性肥大细胞病。
色素性荨麻疹临床上发现可因药物、外伤、烧伤、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引起组织肥大细胞增多及脱颗粒现象所致,有时也与遗传因素相关。
除了与遗传有关外,其皮肤损害内有较多的肥大细胞,临床上发现可因药物、外伤、烧伤、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引起组织肥大细胞增多及脱颗粒现象,从而引起组胺、激肽、前列腺素E等一系列致炎因子的释放,使皮肤产生红斑、瘙痒等反应。
色素性荨麻疹的发病率在1/8000~1/1000,男女发病率相当。患者幼年发病预后好,成年发病皮损不易消退。
免疫低下或是骨髓造血异常的幼童,易在接触了变应原后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本病。
长期精神压力大会引起机体免疫异常,可诱发本病。
本病多见于儿童,也可见于青少年,男女相等。皮损多发,严重时可广泛地发于全身,表现为红色或棕红色、圆形或卵圆形斑疹、丘疹和斑块,由于色素增加而颜色逐渐加深。本病可伴发瘙痒,少数患者可出现脉速、胃肠道反应、贫血貌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病理性骨折等疾病。
开始为广泛分布在全身皮肤、反复发生的风团,而后留下米粒至指尖大小的圆形或卵圆形丘疹、斑疹或斑丘疹,棕红或黄褐色,呈豹纹样外观。
摩擦或刺激皮损即出现风团,为本病特征之一,风团消退后遗留持久性色素沉着。
部分患者可有全身性皮肤划痕症,即轻微地刮蹭皮肤即可出现风团或皮疹。
自觉瘙痒,少数可出现脉速和胃肠道反应。
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表现,如头晕、皮肤苍白等。
病情严重可有体重减轻、神疲乏力等现象,以及肝脾、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表现。
本病长期迁延不愈可累及骨骼,引起骨密度降低,致使骨质疏松,在轻微外力或无外力作用下出现骨折。
少数患者出现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加。
本病的皮肤病变可融合斑丘疹、结节,皮损处可糜烂,逐渐进展成苔藓样形成慢性苔藓样皮炎,皮肤色素沉着明显。
色素性荨麻疹的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出现皮损,摩擦出现风团,发觉有此类起病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到皮肤科就诊。部分患者等到皮损进展严重,甚至出现了伴发的体重明显减轻、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才就诊,不利预后。本病通过组织病理活检、血常规等检查来确诊。
出现皮肤反复发生风团,然后出现米粒至指尖大小的圆形丘疹者应及时就医。
出现全身广泛分布的皮损,且摩擦或刺激皮损即出现风团者应立即就医。
皮损严重且合并有体重减轻、虚弱以及肝脾、浅表淋巴结肿大者,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去皮肤科就诊。
何时开始出现皮肤改变?
什么情况下皮疹加重?
皮疹加重时是否伴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
有无家族史?
是否做过骨骼的检查?是否做过血液系统的检查?
医生观察患者皮肤,了解患处面积大小、颜色、红肿程度和瘙痒程度,并在皮肤上用器具进行轻微摩擦,当患者出现风团时,对色素性荨麻疹有诊断意义。
色素性荨麻疹患者真皮内有大量肥大细胞聚集,通过Giemsa或苯胺蓝染色结果可成阳性,通过这一点可辅助诊断。
部分患者可出现骨骼异常,主要表现为骨密度的降低和破坏、骨硬化,可通过X线检查发现。
出生后数周出现,也见于初生儿或较大儿童,但成人亦不少见。
皮损常发于躯干部,少数发生于面部和手部、足部。
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的淡褐色、褐色、棕色、灰紫色斑,少数可出现斑丘疹、结节、水疱、大疱,甚至肥厚损害。
在色素斑或斑丘疹上划痕或摩擦后,局部可发红或出现风团。
少数患者可伴游走性关节疼痛、骨变化、发热、胃肠道症状及肝脾大。
表皮黑素增多,真皮内大量肥大细胞浸润,Giemsa或苯胺蓝染色阳性。
骨密度的降低、破坏以及骨硬化。
本病确诊需结合临床体征及检查结果,组织病理检查见皮损、真皮肥大细胞浸润为诊断金标准。
本病与皮炎、扁平苔藓引起皮疹的临床表现类似,都易伴瘙痒,但色素性荨麻疹的皮疹为轻微摩擦即可出现的风团,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内大量肥大细胞,而两者都不具备这些特点,因此可予以鉴别。
色素性荨麻疹目前无特效疗法,由于多见于婴幼儿,多数患者成年期皮损可好转或完全消退,很少有系统性损害,所以主要采取保守、对症治疗。首先应避免诱发因素,其次选用药物治疗,服用抗过敏、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药物,以局部药膏外敷,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对于一些色素性荨麻疹伴过敏的重症患者,应及时给予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
口服抗组胺药有减少潮红发作次数和止痒的作用,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H1阻滞剂和H2阻滞剂(甲氰咪胍)单用或二者合用可减轻症状。
酮替芬具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断受体抑制白细胞释放慢反应物质等作用,对该病有一定疗效,可口服色甘酸二钠,稳定肥大细胞膜。
利血平可使病情减轻,控制瘙痒感觉及风疹块。
局部治疗以止痒、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如外擦1%樟脑、1%薄荷炉甘石洗剂。
色素性荨麻疹预后良好,儿童发病者多在成年期前自愈,少数可延续至成人期。及早治疗本病只累及皮肤系统,影响美观,不会有对寿命的影响。
本病绝大多数儿童患者可自愈,成年起病患者难以治愈。
本病若控制得当,只累及皮肤系统,影响皮肤美观,可不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成人期始发者少见,且皮损、风团不易消退,易导致受损皮肤色素沉着。
儿童患者在到达自愈期前,应在家长的带领下至少每半年一次到医院行全身体检,自愈后可行每年一次的全身体检。
成年起病患者应每月到医院抽血行血常规检查和体格检查,追踪有无累及其他系统,每半年一次全身体检。
色素性荨麻疹患者应到医院做变应原检测,避食会引起过敏的食物,忌食酒精类及辛辣刺激食物。
宜饮食清淡,选择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饮食搭配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注意补充维生素。
忌食酒精、辛辣刺激食物,忌食会引发患者过敏的食物。
患者尽量选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引发便秘。
本病的护理关键在于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避免引发皮损处的继发感染。注意多饮水,保持皮肤水分充足,建立尽量完好的皮肤屏障,注意避免长时间户外暴晒。成人患此病需每月复诊,幼儿在自愈前需每年行一次全身体检。因本病影响外观,家属需积极开导患者。
注意做好皮肤防护,避免长时间的日晒,避免运动时大量出汗。
家属辅助患者做好皮肤清洁护理工作,避免引发皮损处的继发感染。穿棉质衣物,尽量减少粗糙衣物对皮肤的摩擦。
在医生的指导下在皮损处适当涂用外用药膏,注意药膏的选择是否会引起患者过敏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因本病严重影响皮肤美观,故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不良状态,家属应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共同了解本病预后,树立积极治疗的决心。
如出现呼吸急促,或者明显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需急诊就诊。
注意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色素性荨麻疹尚无明确的筛查手段,预防可从做好幼儿皮肤防护开始。成年人也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焦虑。
本病尚无简洁、高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建议有家族史的患者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全身体检。
幼儿肌肤娇嫩,家长应注意给幼儿选择衣物的衣料要柔软,避免粗糙衣料摩擦幼儿肌肤。
注意儿童皮肤补水,引导儿童每日充足饮水。
家长应注意保持儿童皮肤清洁,尤其是夏天大量出汗时。
避免长时间的日光暴晒,做好皮肤防护。
5222点赞
[1]王西京主编.一本书读懂荨麻疹[M].中原农民出版社,2016.06:63.
[2]李伯埙,王俊民,肖生祥主编.皮肤病临床与组织病理学[M].世界图书西安出版公司,2015.01:477.
[3]刘全忠主编.皮肤科临床工作手册[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08:318.
[4]吴志华,李顺凡,王红丽,邓列华主编.皮肤性病学第5版[M].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06:293.
[5]虞瑞尧,漆军编著.面部皮肤病诊断彩色图谱[M].金盾出版社,2014.07:192.
[6]李云涛主编.常见皮肤病性病诊治概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08:272.
[7]谭升顺主编.皮肤黏膜症状鉴别诊断[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09:194.
[8]王侠生等编写.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学教研室编,皮肤病学修订版[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2:13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