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颅压脑积水是指脑室内压力正常,有脑室扩大,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受阻或吸收受阻而导致脑脊液在颅内过多蓄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膜炎是能引起此类脑积水的明确病因,另一类是散发性无明显病因。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反应迟钝和尿失禁,通过分流手术进行治疗,预后情况与病因、病程以及患者年龄有关。
继发于脑外生、出血、感染、颅内病变或导水管狭窄。
无明显病因。
正常颅压脑积水病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明确病因的,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肿瘤、脑膜炎等;另一类是特发性无明显病因。正常颅压脑积水好发于颅脑有疾病者、脑部术后者。
蛛网膜下腔出血,正常颅压脑积水最常见的病因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手术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等均可产生脑积水。
蛛网膜黏连,颅内肿瘤、脑膜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在病变后期易产生蛛网膜粘连。有些疾病有时产生脑底面的蛛网膜下腔广泛性阻塞,也会造成脑积水。
遗传,也有家族性正常颅压性脑积水。
中脑导水管狭窄,近来有人认为,中脑导水管狭窄也是一种较常见的病因。
有些正常压力脑积水是特发性的,没有明确的病因,可能是蛛网膜颗粒老化,使得脑脊液的吸收能力下降造成,或者是一些轻微的没有引起患者注意的外伤所致。
临床数据显示,正常颅压脑积水患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四,在成人中发病,在诊断为痴呆的患者中约占5%。特发性正常颅压脑积水(iNPH)的发病率随人的年龄增高而升高,2007年相关学者在挪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iNPH的发病率为5.5人/10万人。
颅脑有疾病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肿瘤患者,因有引发正常颅压脑积水的病因而容易较多发。
正常颅压脑积水还好发于有脑部外伤者、脑部手术后的患者。
正常颅压脑积水的主要症状是步态不稳、记忆力障碍和尿失禁。部分病人没有明显头痛,但有行为改变、癫痫或帕金森综合征,个别患者可出现颅内血肿等并发症。
其表现有从轻度走路不稳到不能走路,甚至不能站立,并常有摔倒病史。病人抬腿困难,不能做抗重力活动,步幅小,步距宽,走路失衡,不能两足先后连贯顺序活动。
在每个病人中差异较大,近期记忆丧失是最明显的特点,病人常表现呆滞,自发性或主动性活动下降,谈话、阅读、写作、爱好和创造性减弱,对家庭不关心、淡漠或冷淡、孤僻、工作效率差。
在某些病人表现尿急,但多数病人表现为对排尿知觉或尿起动作的感觉减退,大便失禁少见。
有些病人没有明显头痛,但有行为改变、癫痫或帕金森综合征。在某些早期病人智力损害中,有焦虑和复杂性智力功能紊乱,如狂妄、幻想和语无伦次,也可有行动缓慢、动作僵硬,酷似帕金森病症状。
是术后并发症之一,大多是过度引流、穿刺不当或病人脑脊液流失速度过快导致,病人在术后保持平卧2天,可有效预防血肿的产生。
患者出现步态不稳、智力障碍、尿失禁等症状,应到医院神经外科挂号检查,并进行头颅CT检查、MRI检查、腰椎穿刺等检查来确诊为正常颅压脑积水,同时应注意与脑萎缩等疾病相鉴别诊断。
患者自觉步态不稳、行走困难,甚至因此摔倒的状况,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发现有智力减退、尿失禁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患者已经确诊有脑积水,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步态不稳和摔倒,伤势严重,应先去急诊科处理外伤,再到神经外科做影像学检查。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行走不便的症状出现有多久了?
目前还有什么症状?
有没有做过头颅CT检查,结果如何?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头颅CT检查是正常颅压脑积水检查重要手段,可确定脑室扩大和皮质萎缩的程度及引起脑积水的病因,同时也是观察术后分流效果及并发症的手段。
MRI影像可从矢、冠、水平全方位观察较小的颅内病变,并优于CT,同时通过MRI可观察脑脊液的动力学变化,对脑积水进行评价。脑室周围T加权像低信号改变可表明脑积水呈进展趋势。
病人侧卧位时,脑脊液压力通常不高于180mmH2O,在不伴有颅内其他病变时,脑脊液的糖、蛋白和细胞计算均在正常范围内。腰穿放液后如症状改善,可提示分流治疗有效。
有步态不稳、智力障碍、尿失禁等典型临床症状。
典型的CT扫描表现为脑室扩大而皮质萎缩不明显,MRI检查显示脑脊液动力学异常,腰穿刺显示脑脊液压力增加。
可有记忆力减退和行走迟缓,影像学可见脑室扩大、脑沟加深,但无室管膜下渗出,且脑脊液释放试验呈阴性,可以此鉴别。
可有行走不稳、迈步费力、震颤、肌张力高以及尿便障碍,但一般没有认知障碍,影像学可资鉴别。
CT/MRI表现可与NPH相似,但多有白质深部多发斑点样病灶;且有卒中危险因素,或卒中病史。
根据正常颅压性脑积水基本发病机制是脑脊液循环途径阻塞,脑脊液聚积于脑室系统,从理论上讲,分流手术会有一定临床效果。目前,临床上有脑室腹腔分流术和腰椎腹腔分流术。
对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的颅压脑积水,应予足量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的颅压脑积水,应积极控制出血,并查找出血原因,如动脉瘤破裂等,给予相应治疗。
正常颅压脑积水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以防颅内感染,例如氯霉素、四环素等。适用于防止术后颅内感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不能随意增加药量,感染彻底控制后及时停药。
例如口服溴比斯的明、新斯的明,可有效促进平滑肌收缩,改善膀胱肌肉收缩功能。适合术后有尿失禁的患者,服用时应注意腹泻、尿频等不良反应,及时响医生反馈。
主要手术适应症为符合痴呆或反应迟钝、尿失禁及步态不稳症状的病人,特别是针对步态失调的病人,选择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脑部不能做手术的患者禁用。
腰椎腹腔分流术适用于不能进行脑部手术的正常颅压脑积水患者。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颅压脑积水的病例,脑脊液置换可以减少积血对脉络丛的刺激,减轻红细胞对蛛网膜绒毛的覆盖,减少血液对蛛网膜下腔的炎性刺激,从而利于病情的恢复。
正常颅压脑积水的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治愈,不会影响患者寿命,定期到医院复查,避免病情出现复发。
正常颅压脑积水大部分患者能治愈,部分患者无法完全恢复,如病因不明者、病程长者,以及年长者。
正常颅压脑积水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本病患者经腰穿或颅内压监测确定颅压下降,3个月后复查CT,如症状无改善,脑室仍扩大,则可考虑调压或更换较低压分流管。
正常颅压脑积水病人在进行饮食调理时,应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防止便秘;同时要注意避免进食难咀嚼的食物,避免造成颅内压增高。
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和水果等粗纤维类食物,如小白菜、香蕉,预防因限制水分摄入而出现大便干结、便秘。
避免进食难咀嚼的肉类,如牛排等,在用力拒绝的过程中容易刺激血压,造成颅内血压增高,加重症状。
正常颅压脑积水的护理需要从加强患者的意识恢复、手术护理、康复指导、膀胱功能恢复、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五个方面注意。恢复过程中全程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若出院时有开具抗生素或改善膀胱的药物,需特别注意按时用药,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
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要专人看管,预防患者跌倒,预防患者走失,也要预防患者伤人或伤害自己。
术后患者需在床上大小便,卧床休息。
患者需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首先进行基本训练,反复起立、原地站立高抬腿踏步、下蹲练习。其次进行行走,行走时双眼平视向前看,身心放松,迈步尽量向前。练习行走时,家属要随侍其身侧,防止跌倒。
患者要锻炼恢复膀胱功能,锻炼参与排尿功能的盆底肌肉,患者需平卧于床上,做肛门收缩和放松动作,每次收缩保持在3s以上,然后放松,连续做15~20min,此法在有无尿管的患者中均适用。
改善认知功能,患者认知功能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减退,尽早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可使其大脑得到持续刺激,从而延缓认知功能障碍的出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患者有下肢功能障碍、尿失禁及认知功能障碍等,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诸多不便,导致出现抑郁焦虑情绪,不愿配合。家属对待患者应耐心、细心,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取得家属配合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属需要全程监测患者的行走功能恢复、意识恢复,以及尿失禁的恢复情况,如果出现异常,请及时就医。
若医生在出院时有开药,如抗生素和改善膀胱的药物,用药期间观察用药效果及药物副作用,如腹泻、尿频等,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调整药物使用,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正常颅压脑积水不算常见疾病,没有明确的预防措施,一般作为颅脑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出现,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做细致的检查,早期检查可以预防加重。
有颅脑疾病、头部外伤史等情况的好发人群,要进行头颅CT检查来筛查。
有颅脑疾病或头部外伤的患者,定期体检时需要做神经外科检查,例如CT检查。
注意出行安全,避免头部受外伤。
4789点赞
[1]王忠诚,张玉琪,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2版[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96.
[2]徐立,倪红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正常颅压脑积水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2):2918~2921.
[3]乔曼,薄琳.正常颅压脑积水患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09):818~820.
[4]乔清.正常颅压脑积水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5):510-5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