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鼻中隔穿孔多由外伤或鼻中隔矫正手术后遗症引起,导致鼻中隔贯穿两侧鼻腔的永久性穿孔,其临床表现与穿孔大小、部位有关,多有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带血等症状。
创伤性鼻中隔穿孔是挖鼻、鼻中隔外伤、鼻中隔矫正术时,不慎引起鼻中隔对穿,或冷冻、激光、电灼治疗等掌握不当,以至软骨坏死。
挖鼻或鼻中隔外伤所致的鼻中隔脓肿,腐蚀性和刺激性物质如铬酸、矽尘、升汞、水泥、石灰等长期刺激鼻中隔黏膜引起的溃疡。
如鼻中隔矫正术时不慎引起对穿,或冷冻、激光、电灼等掌握不当以至软骨坏死,以及化学腐蚀剂烧灼过度亦能引起。
鼻部撞击、挫伤后常致鼻中隔血肿,若有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致软骨大片坏死而穿孔。
原发于鼻中隔的肿瘤或鼻腔肿瘤压迫鼻中隔。
鼻腔异物或结石长期压迫鼻中隔或引起继发感染。
鼻外伤、鼻内窥镜手术、鼻腔异物、鼻腔肿瘤等,均容易导致创伤性鼻中隔穿孔。
目前尚无较为权威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任何人群均可发生创伤性鼻中隔穿孔,以中老年人居多。
创伤性鼻中隔穿孔是永久性穿孔,其临床表现与穿孔大小、部位有关,多有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带血等症状。
鼻黏膜干燥,甚至呈萎缩状态,穿孔边缘易有痂皮或脓痂附着,经常发生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带血,其他还可有鼻阻塞、嗅觉减退、头痛等。
症状一般较轻,呼吸时可出现吹哨音,剧烈活动时更为明显。
多无明显症状。
脓痂有臭味。
创伤性鼻中隔穿孔可导致嗅觉减退、鼻阻塞等症状,由于鼻部通气不畅,还可导致头痛、记忆力减退。
鼻中隔穿孔患者需要及时就诊治疗,有明确病因的非独立性鼻中隔穿孔者,首先治疗病因。而单纯鼻中隔穿孔者,首先行全身和局部抗感染治疗,再择期行穿孔修补术。
患者出现鼻阻塞、嗅觉减退、头痛,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带血,应及时就诊。
患者可考虑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鼻咽喉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症状出现的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鼻阻塞、嗅觉减退、头痛,以及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带血)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对于怀疑创伤性鼻中隔穿孔的患者,可行鼻内镜检查确诊。
依据经常出现鼻出血、涕中带血、鼻塞、嗅觉减退、头痛等临床症状,结合鼻内镜检查出现鼻中隔贯穿性穿孔,穿孔处结痂,穿孔边缘糜烂,易出血,即可诊断。有时较小穿孔常被结痂覆盖而忽略,应除去结痂仔细检查。
鼻中隔对称性肿胀,局部疼痛明显,伴有鼻梁和鼻尖红肿疼痛,应仔细检查,若经穿刺肿胀部位抽吸有脓,即可确诊。
有明确病因的非独立性鼻中隔穿孔者,首先治疗病因。而单纯鼻中隔穿孔者,首先行全身和局部抗感染治疗,再择期行穿孔修补术。
可使用百多邦以及络合碘抗炎消毒。
可以口服阿莫西林胶囊进行抗感染治疗。
单纯鼻中隔穿孔者,首先行全身和局部抗感染治疗,再择期行穿孔修补术。根据穿孔位置、大小选择修补方式和修补材料,主要方法有鼻中隔黏膜骨膜减张缝合法、带蒂黏骨膜瓣或黏膜瓣转移缝合法、游离组织片移植法、硅橡胶片植入法等。
对于创伤性鼻中隔小穿孔手术预后较好,症状严重者穿孔修补难度大,术后易复发。
经正规治疗,大部分患者通常可以治愈。
创伤性鼻中隔穿孔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术后一般1个月、3个月、半年复诊。
创伤性鼻中隔穿孔患者注意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忌酒。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食物容易刺激鼻腔黏膜,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忌海鲜发物,带鱼、虾、蟹等腥膻食物会助长湿热,加重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故应忌食。
忌甜腻食物,如猪油、奶油、牛油等,高糖食物如巧克力、甜点心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会影响恢复效果。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胡萝卜汁、蜂蜜、豆腐、鸡肉、菠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患者术后注意保护鼻部,勿受外力碰撞,尤其是鼻部修复手术后的病人,防止鼻出血,以免影响鼻部手术效果。
保持鼻腔湿润,避免粉尘刺激。
严禁挖鼻,防止鼻部外伤或者感染。
尽量避免用力打喷嚏。
感冒时注意避免用力擤鼻。
注意术后有无鼻腔渗血等症状。
注意保暖,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注意保护鼻部,避免受外力碰撞。
特别注意全麻患者术后有无血性分泌物吐出及有否频繁吞咽动作。
鼻中隔穿孔病因的多样性,决定了它既可表现为一独立疾病,也可作为某一疾病的局部表现,仅就创伤性鼻中隔穿孔而言,其主要表现为鼻腔干燥和脓痂形成,常伴有头痛、鼻腔异味、鼻出血和鼻塞等症状。病程时间过长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及心理疾病,应当予以重视,早期预防。
注意鼻腔卫生,清淡饮食,保持鼻腔清洁。
有吸烟饮酒者应当戒烟、戒酒,以防鼻腔黏膜血管痉挛水肿。
患有鼻炎特别是过敏性鼻炎患者,应用鼻喷激素时,注意局部用药方法,避免药物反复直接喷到鼻中隔上,造成鼻中隔穿孔。
感冒时忌用力打喷嚏、擤鼻涕。
密切观察鼻腔通气情况,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4937点赞
[1]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8年制第3版,孔维佳,周梁.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黄兆选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席淑新,陶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