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指由于双眼视轴不平行,出现眼位偏斜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恒定性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为融合功能失调、解剖因素及调节因素。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内斜视和复视,一般没有其他并发症。目前主要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Burian和Miller根据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临床特点,将其分为三型。
又称Swan型,由Swan于1947年最先描述,发生于双眼融合功能破坏以后,如单眼遮盖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单眼视力下降,主要发生在儿童及年轻人。
又称Francechtti型,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的大角度内斜,多伴有轻度远视,但不影响斜视度(即不存在调节因素),一般认为与身心受到打击有关。
Bielechowsky型,多发生在≤-5.00D的近视患者中,看远内斜,看近正位或内斜度数较小,不伴外直肌麻痹。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主要病因为融合功能失调、解剖因素及调节因素,常好发于糖尿病患者、学龄前儿童、眼外伤者等人群。此外,精神紧张和中枢系统疾病都能诱发本病。
主要是人为原因阻断双眼融合功能,人类依赖大脑的矫正,融合反射功能来维持双眼视轴平行,保持双眼正位,如外伤或手术进行了单眼的包扎,包几天后会出现斜视,这是因为打破了大脑的融合功能。
如果眼外肌存在着先天性的发育异常、附着位置异常,或者是眼球筋膜与眼眶发育都异常的情况,就有可能会导致眼外肌的力量不均衡,从而使眼位发生异常,最终形成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和调节因素有关系,如果说存在屈光不正的情况,调节与辐辏间会失去互相平衡的协调关系。屈光不正越严重,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就会越明显,慢慢的就形成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精神紧张破坏双眼眼外肌的平衡,引起外融合力减弱不足以克服内隐斜,则促使内隐斜发展为间歇性或恒定性内斜视。
常见于脑肿瘤、脑部外伤、Arnold-Chrari畸形、脑积水、颅内星状细胞瘤或其他肿瘤等,脑部占位或病灶压迫眼外肌或影响调节功能都能诱发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有报道在儿童斜视患者中仅占0.3%,但其在人群中发病率及患病率没有流行病学报道。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临床报道越来越多。
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脑病及脑部血管异常,影响脑神经,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明显较正常人高。
学龄前儿童融合功能发育不完全,发病率较高。
眼外伤者可能损伤眼部神经、肌肉,或包扎眼部引起融合功能失调,本病发病率较高。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典型症状包括内斜视和复视,患者眼球运动功能良好,各个方向转动均正常,斜视性弱视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两只眼睛的视轴没有处于互相平行的状态,但是却无法同时注视一个目标,导致一只眼正位的时候,另一只眼就会偏斜。
表现为看东西重影,看离得比较远时物体比较大,看近的物体会比较小,复视可先于内斜视或二者同时出现。
具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大部分有同时视及一定范围的融合力,约一半病人尚有立体视,最好者达30弧秒。
斜视性弱视是指眼球无器质性病变,由于眼位偏斜而产生的不能矫正的视功能低下,眼位偏斜,后视觉中枢主动抑制斜眼,视觉功能抑制的结果,造成黄斑部视功能发育停滞形成弱视。患者同时有斜视和弱视,出现视觉紊乱逐渐出现视力下降。
当出现内斜视和复视时应及时就诊眼科,行头部影像学、角膜映光法、交替遮盖试验、诊断眼位评估明确诊断,注意与外展麻痹、辐辏痉挛、双侧展神经麻痹相鉴别。
当出现内斜视和复视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斜视无法缓解,因斜视影响正常生活应及时就医。
确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出现黑眼珠固定,不能还原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部分患者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内斜视和复视)
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接受过什么治疗吗?
眼部受过外伤或做过手术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观察有无脑部病灶,主要是为了排除中枢系统疾病导致的内斜视和复视。
可以判断患者有无斜视,斜视的方向和角度。
主要是通过双眼融合功能分离,鉴别斜视的类型。
通过让患者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珠,判断有无眼球运动功能异常。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眼球运动功能良好,各个方向转动均正常。
根据内斜视和复视的典型症状,经过眼部检查明确为内斜视伴有复视,眼球运动功能正常可确诊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外展麻痹的临床表现与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大致相同,其特点为两眼在辐辏位置不能分开,可突然发生内斜视,并有同侧性复视,在25~35cm以外明显,看近减轻或消失,复像不依眼球向侧方转动而改变,也有眼位正常,两眼向侧方运动皆正常者,合并展神经麻痹者可外展受限。外展麻痹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梅毒、多发性硬化、头颅外伤、颅内肿物、颅压增高、脑出血等引起,而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则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两眼可因辐辏过强而突然呈过度集合状态,且固定于一点,故有明显的内斜视,呈间歇性发病。由于看远时两眼不能分开,而出现同侧复视,但看近时又不能更进一步辐辏,因而又出现交叉复视,其融合力不受影响,伴有瞳孔缩小和远视力减退。
在双侧展神经麻痹者,看远看近都有复视,当向两侧麻痹肌作用方向转动时,复像间距变大,并有两眼外展受限,而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无外展受限可以鉴别。而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融合功能失调,以此鉴别。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目前主要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内斜度较小,复视干扰不大者适于保守治疗,保守治疗0.5~1年,保守治疗无效者或内斜角度过大者选择手术治疗。
适于内斜度较小,复视干扰不大者,用最低度的三棱镜底向外,分别戴于双眼以中和复视,保守治疗0.5~1年。如内斜度数较大,待症状稳定后,以6个月以上为好,可采取手术治疗。
此病无有效药物治疗。
内斜视手术首选采用双眼内直肌后退,如有内直肌限制因素,行内直肌分离后退,如手术中未找到外直肌,伴较大度数的内斜视,需将垂直肌肉移位来代替外直肌功能。手术量的计算上,完全按照第二次内斜视检查的斜视度进行计算。
单眼外直肌后退内直肌缩短,在对侧眼行内斜手术。外展受限的患者,内斜视的手术应该在第一次手术的术眼上进行,被动牵拉试验如无限制因素,行外直肌探查加强手术。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预后相对较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可以治愈,不影响自然寿命,且无后遗症,注意术后定期到医院复查。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可以治愈。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注意术后每年定期复查角膜映光法、交替遮盖试验、诊断眼位评估。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与饮食无关,保持正常饮食即可。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需要注意术后伤口的护理,术后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家属应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
注意卧床休息,避免用手触摸伤口,定期消毒和更换纱布。洁面时避免污水进入眼睛,术后一周可以下床适度活动。
术后患者前三天可以高枕位休息,避免眼部肿胀,减少眼球活动。
术后患者拆掉纱布后避免去光线过强,粉尘多的地方,避免刺伤眼睛或异物入眼。
患者在恢复期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家属注意陪伴,可与患者多聊天沟通,了解患者内心所想并进行安慰。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结痂脱落等症状,出现眼部不适及时就医。
急性共同性内斜最主要的预防方式为避免眼部外伤,注意用眼卫生,及早治疗中枢系统疾病。对于高危人群每年进行眼科检查做早期筛查。
对于糖尿病患者、学龄前儿童、眼外伤者,每年进行眼科检查做早期筛查。
避免眼部外伤,外出工作或运动时可以佩戴护目镜。
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看手机和电视,视疲劳时作眼保健操。
患有远视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进行矫正。
患有中枢系统疾病及可能导致脑部神经血管病变的疾病应及早治疗。
4927点赞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73.
[2]宋琛,马志中.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71-272.
[3]李凤鸣,谢立信主编.中华眼科学:全3册.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886-2887.
[4]蔡春艳,戴鸿斌.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诊疗进展[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9:41+53-5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