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的慢性瘙痒性刺痛性皮肤病,较少见,预后较好,患者能感觉到手脚处皮肤瘙痒难忍刺痛感明显,犹如被针扎一样的疼痛感觉,皮肤疼痛处看不到任何损伤痕迹也无皮疹,为慢性病程。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患者外用辣椒辣素霜治疗后症状可完全消失。因本病皮肤病变处无明显损伤痕迹,容易被忽视,患者必须要早发现并及时就医,对症治疗。
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组织病理学提示可能与病变皮肤神经肽纤维增加,也可能与人体免疫力因素相关。
病变皮肤处神经肽明显增加可能是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的最主要病因,其中表现为神经肽P物质、血管活性肽以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增加。
该病可能与身体免疫力低下有关,人的体质不同,身体免疫力也不相同,身体免疫力低的人难以抵抗相关病变,易患此病。
本病暂无流行病学相关数据。
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好发于病变皮肤神经肽增加、身体免疫力低、日常生活习惯不健康人群。
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慢性的皮肤瘙痒或者是刺痛感,而且并没有皮疹,属于自发性瘙痒、疼痛。本病暂无相关并发症。
手足、掌跖皮肤出现瘙痒及刺痛感是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皮肤病变处犹如被蚊虫叮咬后瘙痒难忍,可持续数小时之久,但又看不到明显的皮疹、皮肤发红等皮损症状,病程慢性。
皮肤病变处会明显感觉到疼痛感,犹如被针刺一般,一阵一阵的刺痛。
当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患者出现手足,特别是关节处瘙痒,感觉异常时,需及时就医。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通过病史及体格检查等基本可确诊,还需注意本病与痒点相鉴别。
手足、掌跖皮肤感觉异常,出现瘙痒及刺痛感,但是没有皮疹时需及时就医。
出现瘙痒及刺痛感难以忍受且持续存在时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出现症状多长时间?
有无特殊物质接触史?
具体哪些部位有皮疹?
有什么自觉症状?
皮疹什么情况下重,什么情况下轻?
有无用药治疗?何种药?效果如何?
有无食物药物有关过敏史?
有无其他疾病?
手足、掌跖皮肤感觉异常,出现瘙痒、刺痛,无皮疹。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神经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显示病变皮肤神经肽纤维增加。
根据手足、掌跖皮肤感觉异常,出现瘙痒、刺痛、无皮疹,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病变皮肤神经肽纤维增加,可明确诊断为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
痒点局限于骨突出部位,皮肤奇痒,自发性,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更长,局部加压可以缓解症状。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出现瘙痒、刺痛,局部加压不能缓解。
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的治疗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多使用辣椒辣素霜外用控制患者症状。患者需要避免对病损的过度搔抓,以造成皮肤破损引起继发损害。
避免搔抓、刺激皮肤,以免出现继发性皮疹,从而引起继发性的皮肤感染,同时搔抓出现皮疹会影响疾病的判定。
辣椒辣素冷霜是外用药物,在皮肤病变处涂抹0.25%辣椒辣素冷霜,2周内症状可完全消失。辣椒辣素一定程度上可以阻碍神经肽的储存和释放,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保证皮肤病变处神经肽纤维恢复正常。
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无需手术治疗。
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经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经治疗后需遵医嘱定期复诊。
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经过正规治疗后可治愈,患者能够恢复良好,身体恢复正常。
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患者在积极治疗,症状消除后最好每半年到医院进行复查,避免复发。
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患者无需特殊饮食调理,但规律饮食,合理膳食,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对缓解不适和促进疾病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皮肤瘙痒加重。
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要暴饮暴食,不偏食、不节食。
多吃清淡食物注意饮食少油、少糖、少盐。
注意健康饮食,均衡营养,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
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患者需注意对皮肤屏障功能的保护,避免搔抓皮肤。当用药出现不良反应时,需及时就医。
避免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注意休息,保证优质睡眠。
避免搔抓或者使用硬物搔刮患处,以免加重皮肤损伤。
注意锻炼身体,适当运动,提升自身免疫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用药期间患者需注意观察自身皮肤状况,若皮肤出现感觉异常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因辣椒辣素冷霜刺激性强,若患者使用过程中皮肤出现破损、发红、发炎等现象,需及时询问医生。
神经肽性肢端感觉异常的病因尚不明确,暂无有效预防措施。通过适当运动、规律作息,增强自身免疫力可降低本病发生风险。
若发现自身抵抗力较差,需每年做身体检查,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
保证每天半小时以上的运动时间,坚持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保证良好的睡眠,避免熬夜,每天至少睡眠7小时。
5500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四版.[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05.
[2]Jean L Bolognia,Joseph L Jorizzo ,Ronald P Rapini(著)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项蕾红(译).皮肤病学第二版[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