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斜视是指眼睛向外偏斜的状态,患者可由外隐斜进展为间歇性外斜视再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也可一发病即可间歇性外斜视或恒定性外斜视,主要表现为指外斜视、集合功能不足、视功能不良、复视、畏光等,通过配戴矫正镜和手术治疗改善症状,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1岁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常合并神经系统异常和颅面畸形,立体视和双眼注视功能较差,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本病发病较早,但发现较晚,一般到5岁左右才逐渐表现明显。间歇性外斜视根据视远斜视度数、视近斜视度的不同临床可分为4种类型。
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分开过强型,视远斜视度数大于视近(≥15△)。遮盖一眼30~60分钟后,视远斜视度数仍大于视近斜视度数。
集合不足型,视近斜视度数大于视远斜视度数(≥15△)。
类似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一眼30~60分钟后,视近斜视度数增大,与视远斜视度数相近或更大。
受累眼呈恒定性的外斜视。
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需要从多方面因素来考虑,包括视远斜视度及视近斜视度、第一次手术量、眼球运动是否受限以及每只眼的视力情况等,多数情况下,二次手术为探查和复位前次手术后徙的肌肉。
原发性感觉缺陷包括屈光参差以及白内障、无晶状体、视网膜病变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致的单眼视觉障碍所致,以手术治疗为主。
儿童动眼神经麻痹的原因包括先天的(40%~50%)、外伤或炎症引起的,很少因肿瘤形成所致。发生在病毒感染之后者,可伴偏头痛。成人动眼神经麻痹多由于颅内动脉瘤、糖尿病、神经炎、外伤、感染所致,肿瘤所致者也很少见。
外直肌运动受限,如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等。
外斜视的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融合功能失调、动眼神经麻痹、屈光不正、遗传因素等有关。好发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婴幼儿、屈光不正的患者,感染、外伤、糖尿病可诱发外斜视。
主要是因为人为的遮盖单眼阻断了双眼融合功能,而融合功能与调节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最终可导致该病。
儿童动眼神经的麻痹包括先天的、外伤、炎症引起的,成人动眼神经麻痹多于颅内动脉瘤、糖尿病、外伤、感染有关。
远视及近视均可影响双眼的调节和融合作用,容易引起本病。
遗传的患者较少见,一般在婴幼儿期即可发病。
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
感染、外伤、糖尿病,这几种情况均可导致动眼神经麻痹,而动眼神经麻痹是引起外斜视的病因之一。
外斜视较内斜视的发病率低,其比例约为1∶3,多见于女性,约为70%。
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婴幼儿。
屈光不正的患者。
外斜视分类较多,临床上多分为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儿童很少有症状(刚发病者除外),因为抑制的发生消除了复视。相反,间歇性外斜视的成人多有症状,表现为眼疲劳、视物模糊、头痛、复视、不能长时间阅读。
患者强光下喜闭一眼,控制正位时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眼位偏斜时,偏斜眼可以有抑制,保持正常视网膜对应,没有或很少有弱视。无明显屈光不正,眼位偏斜与屈光不正无特殊联系。
恒定性外斜视较间歇性外斜视少见,可以出生后即出现或由间歇性外斜进展而来。外斜视程度变化较大,单眼视力较差时,偏斜度数较大。经常为双眼交替偏斜,所以弱视不常见。并发屈光参差或单眼斜视时,可以出现弱视。5岁前出现眼位偏斜者可以有抑制存在,5岁后发病可以有复视存在,可以并发垂直偏斜。
儿童期的外斜视可能发生弱视,因为双眼不能同时对同一物体协同聚焦。由于儿童的大脑比较容易调整和适应,它会抑制一眼获得的比较模糊图像,干扰大脑的视觉发育,造成该眼视力下降,也就发生了弱视。
当外直肌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该病的发生。A-V综合征是由于水平性斜视患者同时存在垂直性麻痹,所以在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角的大小发生变化,国际上通用字母“A”和“V”的形态表示这一斜视的变化。两个字母的开口方向表示分开强或集合弱,字母的尖端表示集合强或分开弱。
长期的眼位向外偏斜可导致双眼融合功能不足,最终造成单眼注视倾向。
普通人群出现斜视、视功能不良、复视、畏光等症状时应该及时眼科就诊,可通过体格检查、屈光检查、斜视度数测定、融合功能检查等,以便明确诊断为外斜视,注意与知觉性斜视、眼球后退综合征进行鉴别。
当普通人群出现屈光不正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
当普通人群出现斜视、视功能不良、复视、畏光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所有患者均应到眼科就诊。
症状出现有多久了?
头部是否有外伤或其他病史?
是否在其他医院进行过手术治疗?
是否进行过相关检查?
是否诊断为屈光不正?
可让患者的眼睛根据检查者的手指运动,向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右下、左下方等九个方位转动,检查有无转动异常。
如果视力低下,查找引起形觉剥夺的原因。
根据患者年龄选择睫状肌麻痹验光或显然验光。
可分为看远时偏斜角及看近时偏斜角。看远时偏斜角,最好令患者注视>6m远处目标,以充分检查其外斜度数,确定外斜类型,因为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不同。看近时偏斜角时,患者注视33cm远的光源,根据反光点偏离瞳孔中心的位置判断斜视度,此法可粗略测量斜视角。
通过患者是否能观察到控制点,来判断患者双眼融合功能是否异常。
可明确是否有斜视,使双眼融合功能分离,以发现斜视。
对怀疑重症肌无力或易疲劳患者,应考虑重症肌无力相关检查。怀疑神经系统或眼眶疾病时,可考虑行脑部或眼眶MRI。
通过患者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可诊断为外斜视。
典型的临床表现外斜视、集合功能不足、视功能不良、复视、畏光。
屈光检查有近视或远视。
斜视度数测定有一定的斜视度数。
双眼融合功能检查异常。
交盖遮盖试验,如未遮盖眼的黑眼球向鼻侧方向转动,说明是外斜视。
一种在一眼视力丧失或者严重下降后所发生的恒定性、单眼性外斜视,可通过临床表现及融合功能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水平直肌运动障碍性疾病,以眼球内转时伴有眼球后退,同时向内上或内下偏斜睑裂偏小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少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弱视、第一眼位可表现为正位、内斜或外斜,眼球运动异常、睑裂缩窄及眼球后退等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及融合功能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患者表现为外斜视,但遮盖-去遮盖试验未见眼球运动,双眼视力良好。双眼瞳距宽,K角大(瞳孔和视轴之间的夹角)或向颞侧牵拉黄斑的病变,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弓蝈虫病或其他视网膜疾病。
外斜视患者一般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年龄较小时可通过肉毒毒素治疗,而手术治疗一般在儿童视力发育成熟后进行,还可通过矫正屈光不正、配戴矫正镜等治疗。
该方法的效果可能与手术效果相似,具有化学去神经作用,主要用于10度以下的外斜视,一般通过肌肉注射治疗,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可使双眼内融合范围扩大,并可获得双眼立体视功能重建,患者可以恢复到正常眼位。
为治疗急性外斜视的常见术式,具有稳定性好,远期矫正率高的优势,该术式主要适用于眼部肌肉功能良好、年龄超过6个月的患儿,主要目的是尽可能恢复双眼单视。
可有效的降低患者外斜的角度,起到改善患者眼位的作用,适用于眼部肌肉功能较差的患者。
间歇性外斜有屈光不正,尤其是散光和屈光参差,必须矫正使视网膜成像清晰,增强对融合的刺激。近视患者要完全矫正以保持活跃的调节性集合。远视患者是否完全矫正则取决于远视度数、患者年龄和AC/A比值,因为矫正远视会减弱调节性集合,进而加重外斜。外斜儿童远视低于+2.00D可不予矫正,但年长患者的远视需要矫正,以免发生屈光性视疲劳,即使矫正后外隐斜可能发展为显斜而需要治疗。
术前用三棱镜可改善外斜视患者的融合控制能力。
主要是遮盖优势眼,防治单眼抑制及弱视,尤其是间歇性外斜有抑制者和视网膜异常对应者。
外斜视患者经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能治愈且不影响寿命,若治疗不佳,可能会导致患者双眼立体视觉变差,建议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
大多数外斜视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能治愈。
外斜视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
当外斜视患者长期未矫正,可导致立体视觉变差。
外斜视患者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斜视度数测定,复查后无不适症状,可自行在家观察,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外斜视患者要经常补充一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喝奶以及多吃乳制品,术后患者需要忌酒、忌烟。
常补充一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如果挑食、偏食,可能会诱发视觉功能障碍。
多吃水果和蔬菜,如苹果、葡萄、菠菜、青菜、西红柿、胡萝卜等,同时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牛肉、瘦肉等。
多喝奶以及多吃乳制品,适当增加钙质的摄入,对斜视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术后忌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外斜视患者应该注意眼部的保护,合理用眼,不要熬夜,避免眼部受外伤,积极治疗屈光不正,如果出现立体视觉变差,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应该尽量避免手术后强光入眼。
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熬夜,尽量减少眼睛接触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的使用时间。
避免眼睛过度劳累,可以每半小时闭眼休息一会或向远处看看风景。
注意安全,做好眼部防护,避免受到意外伤害。
术后应该遵医嘱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外斜视患者要自行监测治疗后视功能的情况,如果出现立体视觉变差,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手术后应尽量避免强光入眼。
切勿私自使用医嘱以外的药物。
术后应注意手术部位的保护,避免感染。
如果使用肉毒毒素后出现眼睑下垂、视物模糊,应及时就医。
根据外斜视的病因及诱因,最关键的预防手段就是避免眼部受伤、合理用眼、积极治疗屈光不正,同时对于儿童应每年到医院检查眼部发育情况,对于外斜视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儿童时期应该每年到医院检查眼部的发育情况,进行相关眼部检查。
平时应注意对眼部的保护,避免眼部受外伤。
合理用眼,避免熬夜及用眼过度,应该适当的休息眼睛,注意用眼卫生。
积极治疗引起外斜视的屈光不正,如近视及远视。
4649点赞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93-395.
[2]黎晓新,王宁利.眼科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07-309.
[3]葛坚,王宁利.眼科学[M].第3版(国家卫生“十二五”规划教材).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40-241.
[4]杨培增,范先群.眼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77-27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