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又称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较为常见,是指无骨髓及外骨髓增殖性疾病,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增多,其诊断标准为血小板≥450x10^9/L。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理生理学多样且复杂,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以及贫血等是其常见原因。除此以外,药物也可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血小板计数常是轻度增高,血小板多在500x10^9/L以下,一般无症状。少数情况下,血小板数超过1000x10^9/L时,可发生血栓,出血少见。本病通常为自限性,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低,患者通常不需要用药或抗血小板治疗。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多由于血小板产生过多引起,血小板生成过多可能是主要原因。多见于各种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手术和贫血等,其中又以各种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最为常见,其他如药物等,也可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如肺部感染、结核病、骨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坏死性贫血等。当感染细菌时,机体产生的炎症递质以及各种因子增多,可刺激血小板生成和释放。
由于铁的缺乏,血清铁降低,抑制血小板生成素的因素可能被去除,导致血小板生成素作用增强,铁又是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时所必需的物质,补充铁剂时,血小板生成明显增多。
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可能与骨髓过度代偿增生,红细胞碎片被误计数为血小板有关。
血小板增多与机体反馈防御调节有关。
如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导致血小板增多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有文献表明,肿瘤细胞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功能、黏附与释放功能亢进,从而使血小板破坏加速,引起代偿性血小板增多。
脾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场所,脾切除术后,抗血小板抗体形成减少,致血小板增多。其它手术所导致血小板增多,与机体反馈防御调节有关。
如长春新碱、咪康唑和吉西他滨等,可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能的机制包括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生成调节系统受抑;基因表达的改变;促进巨核细胞成熟。
儿童发生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较成人多,常见于3岁以下的幼儿。
幼儿的肺间质内毛细血管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宽,间质发育旺盛。婴幼儿由于分泌性IgA含量少,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当肺部感染细菌时,机体产生的炎症递质以及各种因子的刺激,使血小板生成和释放增多。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般只表现原发病的相关症状,在少数情况下,当血小板计数超过1000x10^9/L时,可能发生静脉血栓形成,但出血极少见。
一般出现在有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持续时间可达数分钟,常提示心肌梗死。
患者常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且伴有说话含糊、吐字不清,常提示脑梗死。
患者可出现双下肢不对称的肿胀,即左、右下肢肿胀的程度不同,常提示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极少数严重患者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鼻出血和牙龈出血等。
如发生脾静脉残端、肠系膜上静脉和肝门静脉栓塞,表现为弥漫性腹痛、恶心、呕吐、血性腹泻和发热,体格检查有明显腹胀和腹膜炎体征。
病情恶化时,甚至可出现休克,腹腔穿刺可抽出浑浊血性液体。
若发生肠系膜动脉栓塞,临床表现为肠梗阻,如腹痛、腹胀、呕吐和无排便、排气等。
若视网膜发生动脉栓塞,表现为失明等。
当患者有有贫血和感染等原发疾病,出现腹痛和发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通过血常规和铁蛋白等检查确诊。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者,一旦体检中发现血小板增多,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有贫血和感染等原发疾病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若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发热和失明等,应怀疑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出现鼻出血和牙龈出血等,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血液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内科和血管外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乏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腹痛、腹胀、呕吐、发热、出血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无长期用药史?
血小板≥450x10^9/L时,提示存在血小板增多。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是轻度的,血小板多在500x10^9/L以下,在少数情况下,血小板数可超过1000x10^9/L。
取病人的外周血做血涂片,经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了解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以鉴别假性血小板增多症。
铁蛋白显著增高提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期,但此指标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作为明确诊断的指标,仅在有临床表现时,支持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
与铁蛋白相同,显著增高提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急性期,但不敏感,也不具有特异性。
当患者有明显的感染、肿瘤和组织损伤时,C反应蛋白会很快升高,与铁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一样,显著升高提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但没有特异性。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检查各系明显增生,以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增生为主。巨核细胞体积较大,多为成熟型,可用于排除克隆性增殖性疾病。
血常规检查,血小板≥450x10^9/L时,提示存在血小板增多。
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形态正常,排除假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细胞学检查不存在克隆性增殖,可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结合病史,如感染、脾切除术后和缺铁性贫血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如铁蛋白显著升高,即可确诊。
又称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而功能异常。骨髓中巨核细胞增殖旺盛,50%~70%病人有JAK2V617F基因突变。起病缓慢,病人早期可能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在做血细胞计数时偶然发现。出血或血栓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有疲劳、乏力和脾大。
由于血液中存在类似血小板的物质,如白血病细胞质片段、冷蛋白结晶、红细胞微泡和细菌等,被全自动化全血细胞计数仪误认为血小板。其症状虽然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样,极易造成误诊,但只要通过外周血涂片就可鉴别出假性血小板增多症。
一般不需针对血小板增多予以特殊处理,以治疗原发病和祛除诱因为主。对极少数血小板增多明显、持续时间较长或原发疾病伴有高凝状态者,如肾病综合征等,可适当给予抗凝治疗。
尽早抗病原体治疗,包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细菌感染应早期应用抗菌药物,首选口服广谱抗菌药,包括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和阿奇霉素等;对于病毒性感染,主要以抗病毒和增强免疫为主,常见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和更昔洛韦等;肺结核需要早期、足量、规律、全程和联合应用药物治疗,包括利福平等;严重感染时,可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感染的同时,及时补充患者循环血容量,予以血管活性药物改善患者循环状态,予以人血白蛋白提高患者胶体渗透压等。
应补充铁剂,口服铁剂包括无机铁硫酸亚铁和有机铁右旋糖酐铁等,但都有不良反应,如恶心和胃部烧灼等胃肠道症状,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肠外铁剂常用蔗糖铁或右旋糖酐铁,可肌注或静脉滴注,适用于口服铁剂出现胃肠道反应无法忍受的患者、胃肠道手术后铁剂吸收不良的患者,补充维生素C,有利于铁的吸收。
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术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必要时进行成分输血。
针对不同的肿瘤的类型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手术治疗。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它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形成,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常用于冠心病和脑血栓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为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的合成,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用于严重的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后的预防。
这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吸收而起到抗凝作用,常应用于手术后的抗凝治疗。
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两种,常应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溶栓治疗。
该病暂无需手术治疗
如发生血栓,可能伴有克隆性血小板增多症,尤其是内脏或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可以通过单采血小板迅速有效地降低血小板。
绝大部分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具有良好的预后,一般不经特殊处理,可随原发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但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
绝大部分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都能治愈,少部分原发疾病严重者,无法治愈。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原发疾病不接受正规治疗,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期间,至少每月内门诊复查血常规。病情稳定后,至少6个月内复查一次,主要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饮食调理目的是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应合理膳食,保证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患者可多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尽量不吃较油腻的食物。
建议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目的是加强营养,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
禁烟、酒,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尽量不吃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低盐、低脂饮食。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在生活上进行相应的护理,可以把诱发和加重血小板增多的因素降低到最低,对症状的消除或疾病的恢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本病的高危人群,如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和乏力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以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维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并经常通风换气。患者宜穿棉质透气的衣服,若有寒战应给予保暖。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保持患者机体清洁,预防各种感染。
日常患者应加强锻炼,可选择游泳和慢跑等有氧运动。
临床上使用可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药物时,如长春新碱和吉西他滨等,患者应定期复诊,进行血常规检查,监测血小板水平。如用药过程中患者血小板升高,医生应根据血小板升高的程度和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停用可疑药物或采取对症措施,避免血小板升高导致的异常出血或血栓的发生。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多是由原发疾病引起,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激素,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预防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主要措施。
对于有原发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术后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早期应进行血常规检查,尽早发现,及时监测和预防血栓和出血的形成。
合理膳食,保证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防止免疫力低下,避免发生感染性疾病。
缺铁患者应及时补铁,早日纠正贫血。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病情发展。
脾切除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小板。
4246点赞
[1]李文华.血小板参数与骨髓病态巨核细胞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5):14-16.
[2]陈沈珏,李昕,刘丽华等.药物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文献分析[J].中国药师,2017,20(9):1633-1635.
[3]王超杰.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9):1173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