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阴道炎是指阴道受多种病菌(如霉菌、细菌、滴虫等)、原虫感染而引起的炎症性病变,也就是阴道菌群失调的局部表现。临床实际上单纯某一种病原感染的很少,多数是混合感染,如病毒感染多继发于细菌感染或治疗之后。
混合性阴道炎可以为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和滴虫性阴道炎等不同阴道感染混合而成,也可以由性传播性病原体与需氧菌等混合感染引起。较为常见类型的是:
细菌及霉菌混合感染。
细菌及滴虫混合感染。
细菌、霉菌及滴虫三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症状不典型,需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查或培养才可确诊。
混合性阴道炎大部分是一种病原体感染后引起阴道内环境改变,正常乳酸杆菌减少。阴道pH改变使多种病原体大量繁殖造成局部防御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其他病原体的继发感染,形成多种病原体同时感染。好发于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力下降的女性、卫生习惯不好的女性。
阴道内的菌群非常复杂,除原虫、真菌外,尚包括很多需氧菌及厌氧菌,这些微生物可分为共栖的及病理性的,都生长一个共同的环境内,各微生物之间可能有拮抗作用。影响他们生长的是阴道酸碱度,在pH3.8~4.2时,有利于共栖菌的繁殖,尤其是乳酸杆菌,这是健康阴道中的主要菌种。当阴道菌群之间彼此制约,使条件致病菌不能有所作用,假使这种平衡被破坏,互相制约作用消失,乳酸杆菌失去优势,致病菌得以繁殖,就产生症状。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或外来因素如组织损伤、同房,破坏了阴道内的生态平衡时,这些常住的菌群会变成致病菌,冲破阴道屏障而引起感染。
外源性病原体常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主要是接触被感染的公共场所的坐便器、浴盆、浴池、坐椅、毛巾,使用不洁卫生纸。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外源性病原体打破阴道内菌群平衡时,改变阴道内环境即可发病。
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或外来因素如组织损伤、性交,破坏了阴道的生态平衡时,便会诱发该病。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可造成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可诱发此病。
胃肠道念珠菌感染者粪便污染阴道、穿紧身化纤内裤及肥胖使外阴局部温度与湿度增加,打破正常细菌屏障可诱发此病。
维生素缺乏(复合维生素B)、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消耗性疾病均可诱发此病。
最常见的混合性阴道炎为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和滴虫性阴道炎,占90%以上。国内报道,临床上50%以上的阴道炎为混合感染。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学组提供的资料显示,细菌性阴道病与其他病原体一同造成阴道感染发生率为53.1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合并其他病原体的阴道感染发生率为53.85%;滴虫性阴道炎的混合感染发生率为33.33%。
当女性与念珠菌、滴虫培养阳性及卫生习惯不好的男性有性接触时,其被感染率为80%。
接触被感染的公共场所的坐便器、浴盆、浴池、坐椅、毛巾,使用不洁卫生纸等都可感染上。
此类人群阴道内环境紊乱,乳酸杆菌失去优势,病原菌得以大量繁殖,易诱发混合性阴道炎。
此类女性阴道内糖原和酸度都会增高,容易受病原菌的侵袭,造成混合性阴道炎的发生。
此类女性免疫功能被抑制,阴道局部抵抗力也会下降,易造成混合性阴道炎感染。
此类女性机械性破坏了阴部的生态平衡时,这些常住的菌群会变成致病菌,冲破阴道屏障而引起感染。
混合性阴道炎的临床特征为症状不典型。阴道混合感染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带异常和(或)外阴瘙痒。根据病原体的不同,白带的颜色、性状、气味也不同。
混合性阴道炎发病初期时,阴道有灼热、干燥、瘙痒、疼痛等感觉,继而分泌物增加。
外阴阴道瘙痒、烧灼感,患者常感到外阴有灼热、干燥、瘙痒,环境温暖时或穿紧身衣裤或合成织物时症状会加重。
分泌物增加,白带腥臭味较重量多,较为黏稠,或稀薄的白带中有白色膜状物。
在没有其他刺激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外阴、阴道疼痛,也可出现性交痛、小便痛,此为性生活或小便刺激患者外阴所致。
阴道黏膜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肿胀,有颗粒状脓疱和小出血点,甚至发生上皮剥脱,形成溃疡。
混合性阴道炎有不止一种的病原体造成阴道环境失衡,不利于精子存留及通过,容易造成不孕,但这种不孕是暂时的,治愈后仍可受孕。
由于阴道分泌物增多,流至外阴,不断刺激外阴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外阴炎。
若混合性阴道炎长期不治疗的话,易造成炎症上行性感染,引起宫颈炎甚至盆腔炎。
当出现白带异常和(或)外阴瘙痒时需高度怀疑混合性阴道炎,一般优先去妇科就诊,常常需首先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需要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相鉴别。
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进行定期妇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白带异常清洁度异常,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白带异常和(或)外阴瘙痒等症状,高度怀疑混合性阴道炎,应及时就医。
已确诊不孕、宫颈炎、盆腔炎的患者需首先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排除混合性阴道炎。
已经确诊混合性阴道炎的患者,若见外阴上皮剥脱,甚至还可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
阴瘙痒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分泌物多少?性状如何?
是否有尿痛、阴道红肿等症状?
有无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有无糖尿病史?
平时的卫生习惯如何?是否常去公共场所如厕、洗浴?
通过常规妇科检查,初步筛选可能性疾病,并取分泌物标本做必要的检查。
检查阴道清洁度,是否有霉菌、滴虫、细菌(线索细胞、脓细胞)感染。
检查是由哪种病原菌感染,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检测病原菌对哪种药物敏感,可以针对性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阴道分泌物镜检或病原体培养,同时发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微生物(如霉菌、细菌、滴虫等)。两种及以上阴道炎合并出现,感染的两种及以上病原体均引起了相应的临床症状,并表现出相应的体征。
混合性阴道炎治疗需个体化,经验用药,病原体覆盖不足,易导致症状缓解后又反复发作。由于病原体的复杂性,混合感染在治疗上存在难度,比单纯感染的治疗时间长。治疗上尚未制订统一的规范,目前治疗目为采取综合性手段,杀灭致病菌,使进生理性菌群,增强其功能,实现对人体内有害细菌的控制。在治疗方面,应针对混合感染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联合应用,尽可能覆盖抗菌谱以增强疗效、减少复发。
常用的抗菌药包括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消毒类(氯喹那多、聚维酮碘等);抗真菌类(咪康唑、制霉菌素等),其他(克林霉素等)。
口服硝基咪唑类+局部抗真菌药物。
局部联合给药(硝基咪唑类+抗真菌药)。
口服联合用药(硝基咪唑类+抗真菌类)。
可选择硝基咪唑类口服,或者单次口服+阴道给药。另外,由于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率较高,而且多为混合感染,故选用抗生素时要兼顾解脲脲原体、沙眼、单衣原体。抗生素包括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建议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进行选择。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杀灭致病微生物+重建阴道微生态的治疗方案,应用乳酸杆菌等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及时补充阴道中的乳酸杆菌。
混合性阴道炎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阴道炎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需要定期复诊。
混合性阴道炎能治愈,但有复发可能。
混合性阴道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混合性阴道炎治疗结束7~14天,应该追踪治疗,如再次行阴道分泌物检查。
混合性阴道炎患者需清淡饮食、营养均衡,宜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的、低油低脂的食物。不宜食用发物(如海鲜、牛、羊、鹅肉等)、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清淡饮食,宜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
外阴瘙痒者明显者应多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鸡肉、牛奶、豆腐、豆类等增强免疫力,减轻瘙痒症状,但不宜过量。
发物如海鲜类、牛、羊、鹅肉等,食后会加重外阴部瘙痒,不宜食用。
烟酒可加重炎症充血,使阴痒加剧,故应禁忌。
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使炎症扩展,阴部瘙痒更重,故应忌食。
混合性阴道炎的护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需规范及按疗程服用或局部用药,注意外阴的清洁卫生,平时注意阴道分泌物的量和颜色。除此之外,注意症状消失后需及时复查随诊。
规范及按疗程服用或局部用药,不可随意停药,以防菌群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外阴局部的护理,因为阴道炎症会导致分泌物增多,所以每天清洗外阴1~2次,并且建议穿宽松的内裤或者外裤,保证局部通风良好。不可用肥皂水及碱性洗液冲洗阴道内部,加重阴道内部的菌群失衡。
注意阴道的分泌物的多少及颜色,病原菌感染引起的阴道炎症通过间接接触也会传染,比如混合性阴道炎人的内裤跟其他健康人的内裤一起洗,会导致健康人感染的症状,所以内裤一定要分开洗。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免疫力,可加速混合性阴道炎的痊愈速度。
甲硝唑用药期间及停药24小时内,替硝唑用药期间及停药72小时内,均禁止饮酒。
混合性阴道炎首先应远离病原,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接触公共卫浴以减少感染几率,定期妇科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
育龄期女性需每年做一次妇科专科检查,其中包括阴道分泌物的检查。
适当锻炼身体,均衡饮食,尽量不熬夜,保持身体健康,若有糖尿病等原发病,需积极控制。
抗生素可能抑制部分有益菌群,霉菌就会乘机大量繁殖。因此,使用抗生素要慎之又慎,在医师专业指导下使用。
霉菌可以在皮肤表面、胃肠道、指甲内等地方大量繁殖。如果家人或自己患有足癣、灰指甲等,就容易造成霉菌交叉感染。内衣裤一定要单独洗,最好用专用的内衣裤除菌液浸泡几分钟。
频繁使用药字号洗液、消毒护垫等,容易破坏阴道弱酸性环境,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更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
公共场合可能隐藏着大量的霉菌。出门在外,不要使用宾馆的浴盆、要穿着长的睡衣、使用马桶前垫上卫生纸等等。
避孕药中的雌激素会打破阴道内菌群平衡,若已感染混合性阴道炎就尽量不要使用药物避孕。
紧身化纤内裤会使阴道局部的温度及湿度增高,混合性阴道炎易发病。
4990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9.
[2]张帝开,秦君璞.混合性阴道炎的诊治辨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008):804-80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