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病,发病可能与遗传、性格、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相关。主要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情境产生强烈的、持续的、不合理的恐惧,患者常感到焦虑、抑郁和同时伴有严重的自主功能失调。目前主要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本病即使经过治疗后预后仍然较差。
广场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类恐怖性焦虑障碍,以不敢进入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区,不敢乘坐交通工具等为特征。
这种类型分为特定性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以对社交场合和人际关系恐惧为特征。
这种类型表现为对特定情景、客体或活动的非理性恐惧,常见对动物恐惧、自然环境恐惧、血液-注射-损伤型恐惧、幽闭恐惧等。
恐怖性焦虑障碍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性格、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常好发于有家族史者、性格内向者、受过精神刺激者等人群。父母离异、幼年时遭受重大事故容易诱发恐怖性焦虑障碍。
恐怖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亲属中该病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同卵双生子的同病风险增高,该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大部分恐怖性焦虑障碍患者性格极度内向、胆小、羞怯、容易依赖他人,部分患者性格偏执,容易出现恐惧和焦虑情绪。
恐怖性焦虑障碍与以杏仁核为基础的恐惧网络有关。恐怖性焦虑障碍者静止状态下双侧杏仁核、海马、丘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的葡萄糖吸收明显增高,目前的临床药物研究结果也支持5-羟色胺系统在恐怖性焦虑障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焦虑可能是以对某些环境刺激的恐惧为条件,因此恐怖性焦虑障碍的形成与条件反射密不可分。惊恐发作的患者更为担心严重的躯体或精神疾病的出现,儿童时期严重的创伤事件和父母的不良态度与惊恐障碍有关。
过分关注和在意别人的评价是恐怖性焦虑障碍的基本认知因素。成年前的一些负性经历可能会导致恐怖性焦虑障碍的发生,例如父母婚姻冲突、父母过度保护或抛弃、儿童期虐待、儿童期缺乏与成人的亲近关系、儿童期频繁搬迁、学校表现差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恐怖性焦虑障碍。
生活环境变化导致周围人际关系、事物变化,可能诱发恐怖性焦虑障碍。
父母离异会导致患者产生不安全感,尤其胆小内向者更容易诱发恐怖性焦虑障碍。
幼年时遭遇重大事故,如车祸、火灾、虐待、抛弃等都可能诱发恐怖性焦虑障碍。
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病,诊断统计恐怖性焦虑障碍的人群发病率,恐怖性焦虑障碍1个月、6个月和终身患病率分别为0.5%、0.8%和1.6%。
女性的恐怖性焦虑障碍发病率要高于男性,约是男性患者的两倍。
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恐怖性焦虑障碍的一年和终身患病率分别为2.1%和5.1%。
恐怖性焦虑障碍常发生于年轻成年人,30岁年龄段尤其多见,少数可以在老年期发病。
恐怖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亲属中该病患病风险显著高于对照,提示本病与遗传有关。
性格内向的人群性格比较敏感、多愁善感,喜欢独处,较外向的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成年前受过精神刺激的经历,如车祸等,可能会导致恐怖性焦虑障碍的发生。
恐怖性焦虑障碍的典型症状主要包括惊恐发作、焦虑及预期回避,根据临床分型不同症状有所不同。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情低落、人格解体、强迫思维、睡眠差和情绪不稳定。恐怖性焦虑障碍的并发症有神经衰弱、抑郁、自主神经兴奋。
广场焦虑障碍患者当离开家、处于人群中或在不易离开的环境中时就会感到恐惧,惊恐发作频率较高以及担心晕厥和失控。通常引起患者的恐惧场景有三个共同特点,即远离家、拥挤和受到限制。
在身处该场景的患者会通过有效地回避减少产生焦虑的程度,有些则仍然经常面对引起焦虑的环境,尽管感到很痛苦。
患者通常在到达场景之前就开始焦虑,严重的患者可能导致出不了门。
患者在处于被关注并可能被评论的情境下可产生不恰当的恐惧。
患者有回避这些场景的倾向,且不完全的融入其中,如他们回避交谈或坐在最不显眼的地方。
甚至只是想象可能遇到的物体或场景也会引起严重的焦虑,社交焦虑障碍者常有会被别人挑剔的先占观念,尽管他们也知道这种想法是毫无根据的。不同患者表现均不相同,需要指出的是排尿恐惧和呕吐恐惧也是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种。
其临床表现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将要面对恐惧事物时的预期焦虑、恐惧事物本身,以及患者为减少焦虑而产生的回避行为。
在特定焦虑障碍中,恐惧的对象通常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患者所相信的与该事物接触或处于其中时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如动物恐惧者会担心被它们伤害,飞行恐惧者担心飞机失事等。
与这些事物的接触往往会引起患者强烈的焦虑情绪反应以及生理反应,并采取一定的回避行为。
恐怖性焦虑障碍还可能导致心情低落、人格解体和强迫思维。
部分患者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早醒,常常在夜里惊醒,醒后睡不着。
可以出现情绪不稳定,可以突然愤怒、高兴或悲伤,不理会周围人的情绪。
恐怖性焦虑障碍者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可能出现神经衰弱,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夜间易惊醒等。
恐怖性焦虑障碍长期可能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人际关系,出现抑郁,可以表现为感觉不到开心、情绪低沉、思维迟缓、行为上伤害自己,或者可以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
部分患者可以出现自主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脸红、出汗、喘息、心跳快等,如果过度换气可以表现为眩晕、精神模糊,甚至意识丧失。
当患者出现恐惧发作、焦虑及预期回避的症状应及时就诊精神心理科,行精神科量表检查、心电图、脑电图、血常规,明确诊断。注意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强迫障碍等疾病进行区分。
当出现恐惧发作、焦虑及预期回避,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应及时就医。
恐怖性焦虑障碍急性发作自主神经兴奋,出现心率快、晕厥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
恐怖性焦虑障碍出现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应去神经内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恐惧发作、焦虑及预期回避)
恐惧症状出现多久了?
感觉自己属于什么性格的人?
遇到什么东西或场景会让你觉得恐惧、不适?
既往有无精神创伤史、精神疾病家族史?
可以对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进行很好的评估,恐怖性焦虑障碍一般都有严重的焦虑、抑郁症状。
恐怖性焦虑障碍发作时会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心电图可见心率加快。
恐怖性焦虑障碍患者脑电图一般无异常,可以与脑部其他疾病相鉴别。
恐怖性焦虑障碍患者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可以作为常规检查与其他疾病鉴别。
广场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害怕单独离家外出、到人多拥挤的场所,伴有预期的焦虑和回避行为,可以伴有惊恐发作。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如广场、闭室、黑暗场所、拥挤的场所、交通工具(如拥挤的船舱、火车车厢)等,其关键临床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为有明显的害怕或回避会暴露于陌生人的场景,或者害怕尴尬、害怕丢脸的行为举止;患者会意识到害怕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影响功能或引起明显的痛苦,并且不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
特定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对一个或少数特定事物、情景或活动存在不合理的恐惧,在接触这些事物前会产生预期性焦虑,并因此引起回避行为,且这些现象不是由于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所致。
两者之间在回避行为上有类似之处,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恐惧是他人的拒绝、嘲笑或羞辱,所针对的场景更为广泛。而恐怖性焦虑障碍患者则相对局限,且能认识到这种焦虑或担忧是过度的和不合理的,以此可鉴别。
两者都可出现社交行为的减少,但抑郁症患者系因情绪低落和动力不足所致,且除回避社交外,还有抑郁症的其他核心症状。恐怖性焦虑障碍患者,则主要由于为避免看到恐惧事物的预期焦虑而采取回避的行为,以此可鉴别。
与恐怖性焦虑障碍之间有恐惧的相似之处,但强迫障碍患者的恐惧是受其强迫观念的影响,如怕脏的强迫患者因反复担心身上被污染,而不断清洗。而恐怖性焦虑障碍则是对某种特定事物产生的恐惧,以此可鉴别。
恐怖性焦虑障碍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动力性心理治疗等。因恐怖性焦虑障碍常爱反复发作,应长期持续性治疗。
目前用于临床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疗效与丙米嗪或阿米替林相当,但起效慢,约需2~4周。不良反应明显少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厌食、便秘、腹泻、口干、震颤、失眠、焦虑及性功能障碍,偶尔出现皮疹,在少数患者中可能诱发躁狂。耐受性好,使用安全、方便。
主要有米氮平,适用于伴有焦虑、严重失眠、食欲减退或体重下降及性功能障碍的抑郁障碍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口干、食欲增加及体重增加,少见有心悸、低血压和皮疹,偶见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这类药物因为其副作用相对较大,而目前均作为二线抗抑郁药使用。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有丙米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和多塞平,主要用于抑郁发作的治疗,对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境障碍疗效较差。目前临床已较少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其不良反应较多,包括抗胆碱能、心血管和镇静等方面,常见有口干、视力模糊、便秘、排尿困难、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心率改变和嗜睡等,还可诱发躁狂发作。对老年体弱患者的用药剂量要减小,注意监护,不宜用于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四环类抗抑郁药有马普替林,抗抑郁作用与丙米嗪相同,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口干、嗜睡、视物模糊、皮疹和体重增加等,偶可引起癫痫发作。
本病无手术治疗。
可减轻对焦虑的躯体反应的害怕,而这种害怕被认为是此病的基础,并且能帮助个体面对恐惧性场景,并成功减少回避行为。当前较为主流的方法包括内观暴露、情景暴露、认知重构、呼吸控制、应用放松训练。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恐怖性焦虑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暴露治疗途径,计算机模拟技术提高了暴露场景的真实感和可操作性。
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通常由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具体包括:
积极倾听,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述说问题,通过耐心的倾听,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理解。
引导患者觉察自己的情绪,并鼓励患者表达其情绪,以减轻苦恼和心理压抑。
疾病健康教育,使患者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心理或精神问题,从而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
增强患者的信心,鼓励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帮助患者找到配合常规治疗和保持良好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点。
虽然随着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该疗法不再像以前受欢迎和受关注,但动力性心理治疗能够识别出那些与社交焦虑和回避行为相关的潜意识冲突,通过对这些冲突的探索将使患者长期获益。
恐怖性焦虑障碍比较难治愈,但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恐怖性焦虑障碍一般无后遗症,注意治疗期间每月定期复查精神科量表检查,停止治疗后每年定期复查。
恐怖性焦虑障碍患者经治疗后易复发,经治疗后症状能得到缓解,不能完全治愈。
恐怖性焦虑障碍经临床治疗后一般不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注意治疗期间每月定期复查精神科量表检查,停止治疗后每年定期复查。
恐怖性焦虑障碍一般无饮食宜忌,正常饮食即可。
恐怖性焦虑障碍的护理应以促进症状恢复、减轻不适症状为主,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按时服药。平时关注患者恐惧症状有无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对患者心理疏导。
恐怖性焦虑障碍患者注意规律作息,有助于睡眠状况的改善,可以适当运动有助于平复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平时多与亲人朋友沟通。
恐怖性焦虑障碍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时、定量的服药,不可自行加减药量,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家属平时多和患者沟通,和患者去一些公告场合,如广场,需要多名家属陪同关注患者恐惧症状的变化状态,严重程度及时向医生反馈。
在生活中,患者家属应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其不适感以对症治疗。
由于恐怖性焦虑障碍病程较长,因此,康复需要的时间也较长,此时不仅是继续接受常规的治疗,还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帮助、鼓励和包容,带其在实践中克服因恐惧、担心产生的焦虑以及因此带来的回避行为,只有回归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该病才能真正的康复。
恐怖性焦虑障碍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预防。包括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关注儿童的幼年早期发育,注重青春期前的心理教育,针对性的进行社交技能的练习。对于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等高危人群要定时做精神科量表检查早期筛查。
对于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等高危人群要定时做精神科量表检查早期筛查。
恐怖性焦虑障碍发作多与童年创伤有关,因此家长应多关注儿童的幼年早期发育,给予关爱、交流沟通,避免频繁更换居住环境。
恐怖性焦虑障碍往往存在一定的个性基础,因此该病的预防重点在于青春期前的心理教育,避免养成内向敏感的性格。
对可能引起社交焦虑障碍的因素有所意识,并针对性的进行社交技能的练习,指导某些社交技能欠佳的个体对某些重要场合的活动事先进行必要的准备,减少预期的紧张。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因为部分恐怖性焦虑障碍与担心躯体状况有关。
4663点赞
[1]蒋艳丽.对恐怖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4(12):212-213.
[2]医脉通.2014年加拿大临床实践指南(一):社交恐怖症(中文版)焦虑,创伤后应激,强迫性精神障碍,强迫症[J].医脉通,2014:125.
[3]袁勇贵.焦虑障碍共病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33):209-2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