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梗阻是指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28天内的新生儿发生的肠腔阻塞。其属于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患儿多以呕吐、腹胀、排便延迟或不排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发展快,死亡率较高。本病一旦发生应进行手术治疗,患儿的预后与诊治的早晚有很大关系,积极接受正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若发展迅速,延误治疗时机可能造成死亡。
表现为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疾病有很多,有十二指肠闭锁、环状胰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等。
小肠闭锁是新生儿肠梗阻的重要病因,约占新生儿时期小肠梗阻病例的1/3,发病率为1:5000~1:2000。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一种复杂的消化道发育畸形,是新生儿畸形肠梗阻的重要病因。
胎粪栓塞综合征发病率大约在1/500,临床表现为肠梗阻症状,认为胰酶缺乏为该病因之一。一旦经过通便洗肠,症状自然消失。
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是消化道畸形引起的先天性机械性肠梗阻。另外,功能性肠梗阻还可能因粪块堵住肠腔而引起。孕期母亲羊水过多和早产儿好发本病。
引起肠梗阻的先天性疾病包括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腹内疝、先天性纤维索条、梅克尔憩室索条、胎粪性腹膜炎后遗症粘连等。后天疾病包括手术后粘连、腹膜炎后粘连、结核性粘连、胃肠道外肿瘤压迫、肠扭转等。
多由先天性肠闭锁及肠狭窄、先天性肛门闭锁等先天性疾病引起。也可由肠套叠、蛔虫性肠梗阻、肠管内异物及粪石、肠壁肿瘤等后天性疾病造成。
系胃肠道蠕动功能不良致肠内容传递运转作用低下或丧失,多因中毒、休克、缺氧及肠壁神经病变造成,常见于重症肺炎、肠道感染、腹膜炎及败血症的过程中。
母亲在孕期有过患病史、服药史和羊水过多史等,都可诱发本病。
肠梗阻为新生儿期最常见的急症之一,约占新生儿外科病例的25%。据统计资料显示其在新生儿中大约占1/2000。
新生儿肠梗阻常发生于存在以下情况的新生儿中。
早产儿。
母亲有产前羊水增多史。
先天性胃肠道发育畸形患儿。
胆汁性呕吐、腹胀、无胎粪排出或胎粪排出延迟为新生儿肠梗阻的三个主要特征。腹胀和呕吐是该病的早期症状,部分患儿因为肠梗阻而哭闹不安、拒绝吃奶。
新生儿肠梗阻最主要的症状,呕吐出现早而频繁,呕吐物是胃液含胆汁或不含胆汁,腹胀不明显,系高位梗阻。呕吐出现晚,含粪汁,腹胀明显者,系低位梗阻。前者大多出生第1日即有呕吐,如十二指肠部位梗阻,后者第2~3天后出现呕吐。
肠腔内聚集大量气体和液体所致。高位梗阻无腹胀,或仅上腹胀,有时可见胃蠕动波。低位梗阻可见全腹胀及肠型,有时腹壁发亮、静脉显露。腹壁皮肤发红、水肿,提示肠穿孔腹膜。
正常新生儿多在生后24小时内有胎粪排出,少数可在2~3日排出。如2~3日内无胎粪排出,应考虑先天性肠梗阻存在。
机械性肠梗阻呈阵发性剧烈绞痛,腹痛部位多在脐周,发作时年长儿自觉有肠蠕动感,且有肠鸣,有时见到隆起的肠形。婴儿常哭闹不安,手舞足蹈,表情痛苦。绞窄性肠梗阻往往是持续性伴有阵发性加重的腹痛,疼痛较剧烈。
由于呕吐频繁、丢失胃肠液,很快导致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血容量减少,进而休克。
当十二指肠梗阻症状突然趋向严重,呕吐持续而频繁,出现腹胀、腹膜刺激征,甚至休克,应考虑肠旋转不良发生中肠旋转。若有便血,提示已有肠坏死。
新生儿肠梗阻时的腹胀,影响患儿的呼吸功能,可能引起呼吸衰竭。
尽早发现和治疗,对新生儿肠梗阻改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十分重要。出现新生儿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疑似肠梗阻的症状,应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医生会通过腹部平片、钡剂灌肠等方法对患儿进行检查,明确病情,同时与胃食道反流、幽门痉挛等疾病进行鉴别。
对于母亲在孕期有过患病史、服药史和羊水过多史等高危人群,一旦出现呕吐、腹胀,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体检或者其他情况下,发现腹部膨隆、排便异常、精神萎靡、拒绝吃奶、血便甚至休克等,高度怀疑新生儿肠梗阻时,应及时就医。
大多数患儿优先考虑去儿科或新生儿科就诊。如确诊肠梗阻,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去相应科室继续治疗。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血便、休克等,可到相应科室如急诊科、普外科就诊。
是否有如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孩子最近精神怎么样呢?
孩子有没有得过其他病?
母亲孕期有无服药史或患病史?
通过视诊、触诊来确定患儿有无腹胀、呕吐以及排便情况。
是最基本的检查法,包括立位、卧位,必要时侧位及倒立位。多数根据平片即可确诊。
用稀薄的钡剂或碘油,通过鼻饲管注人或通过奶瓶喂入。常用于高位不全性肠梗阻,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十二指肠狭窄、环状胰腺及肠旋转不良。疑有肠穿孔、小肠闭锁及肠坏死者为禁忌证。
对于一些新生儿肠梗阻诊断有决定性意义。也可以用于鉴别肠梗阻的程度,还可以用于疑有结肠梗阻的患儿,可现实出结肠梗阻的部位与性质,但消化道穿孔及肠坏死为其禁忌证。
利用化验检查检测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状态。
是儿童肠套叠诊断的首选检查。
可了解有无腹膜炎及肠壁血供障碍,当肠管有明显的账期或肠管与腹膜粘连时,不宜进行腹腔穿刺。
依据胆汁性呕吐、腹胀、无胎粪排出或胎粪排出延迟等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可确诊。
X线平片见巨大胃泡、“双泡征”、气液平面等。
放置胃管如吸出大量绿色液体,提示有肠梗阻。
钡剂灌肠若见盲肠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对肠旋转不良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呕吐或溢乳,重者也可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不带胆汁,如并发反流性食管炎,呕吐物可带有鲜血或咖啡样物。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诊断为食道反流的最可靠、敏感的方法,pH<4所占时间超过总时间10%以上,提示有病理性反流存在。通过该检查与呕吐物性状可以与新生儿肠梗阻进行鉴别。
呕吐多在生后1~4周内开始,常为间歇性,呈喷射性,呕吐物不含胆汁。试用阿托品治疗,症状缓解者支持本病诊断,以与新生儿肠梗阻鉴别。
母亲羊水过多,患儿生后即出现过多地流涎、吐沫,即应想到食道闭锁的可能。诊断可由鼻腔插人橡皮导管,若感到受阻不能前进或导管反折入口腔时,应高度怀疑,X线正侧位片(包括颈、胸、上腹)即能鉴别。
为腹胀、呕吐和腹泻,呕吐物可呈咖啡样或带胆汁,腹泻可为水样便,5~10次/日,仅有潜血,也可为血样便。而新生儿肠梗阻表现为停止排气排便,也可通过X线正侧位片鉴别。
引起新生儿肠梗阻的原因不一,处理方法不同。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采取保暖措施。置胃管有效减压,建立可靠静脉通路,充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应用静脉营养,注射维生素K、维生素C,防止出血倾向,同时也应该重视术后治疗。
注意采取保温措施,入院后即行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必要时应用抗生素。
术前使用可以有效防治敏感菌所致的感染,如头孢呋辛,用量视病情轻重而定。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对青霉素类过敏者慎用。
一且明确肠梗阻是由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应根据畸形的种类采取相应的治疗。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患儿大多数需急诊或亚急诊手术,在新生儿期发病,如锁肛、肠闭锁、肠旋转不良、幽门狭窄、环形胰腺、巨结肠等,巨结肠经保守治疗缓解者可满月后手术。其余病变者均在发现时,即给予手术治疗。
这类手术包括粘连性肠梗阻的粘连分解,去除肠扭曲,切断粘连束带;为肠内堵塞切开肠腔,去除粪石、蛔虫团等;为肠扭转、肠套叠的肠袢复位术等。
切除坏死小肠,吻合切口开放的两端,从而解除梗阻,如肠闭锁。
当梗阻部位切除困难,或粘连广泛难以剥离,肠管无坏死现象,为解除梗阻,可分离梗阻部远近端肠管作为短路吻合。
肠梗阻部位的病变复杂或患儿情况差,不允许进行复杂手术时,可在膨隆的肠管上,亦即在梗阻部的近端肠管作肠造口术以减压,解除因肠管高度膨胀而带来的生理紊乱。
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即通过静脉途径给予患者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电解质、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从而达到营养治疗的一种方法。
可以减轻梗阻部位的负荷。多采用鼻胃管减压,以抽出胃中内容物,从而减轻肠胃负担。
腹胀后影响肺功能,患儿宜吸氧。
患儿为回盲部肠套叠可以试用钡剂灌肠或充气灌肠复位。
新生儿肠梗阻患儿一般情况较差,预后好坏与诊治早晚相关。一般经过及时治疗后,患儿能达到基本恢复,但复发率较高。如果诊治延误,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
一般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可以治愈。
若患者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儿每3个月复查1次,进行腹部X线和血常规等项目检查。
在喂养上可以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要注意观察小儿是否及时排便,排气情况是否正常。辅食的添加,可以适当延迟。如果小儿的大便稀,注意调节胃肠道的菌群。
术后给予禁食、补液至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渐达到正常饮食。
以母乳和奶粉喂养为主,无饮食宜忌,注意不要进食过多。
家属应注意患儿保暖,配合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关注生命体征,还要观察腹胀情况,测量腹围并做好记录。
做好患儿口腔护理,患儿呕吐时,置患儿侧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患儿呕吐物,更换污染衣服及包被。
观察腹胀、排便、排气等情况及有无其他伴随症状。
对于呕吐的患儿应观察呕吐时间、呕吐物颜色、性状及量,发现异常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家属要及时帮助患儿更换体位,避免压疮发生。
注意观察患儿腹部情况和患儿大便情况,如有停止排便排气、腹胀等情况,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孕期注意避免接触危险药品,降低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概率。同时随着产前检查技术的发展,对于出现羊水增多和典型双轨征者,应更加注意防范。
注意新生儿排气排便以及喂养情况,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呕吐、腹胀、排便异常等疑似症状时,及时就诊,以防病情进一步发展。
4883点赞
[1]迟炘主编.中西医结合儿科常见病手册.[M].中医古籍出版社,2014:32.
[2]徐新献主编.儿科急危重症手册.[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6.
[3]孙志群主编.新生儿临床常见疾病诊疗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86.
[4]肖敏,单晨菲,杨悦青主编.新生儿科疾病专家点评.[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73.
[5]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3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