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是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副伤寒甲、乙的症状可表现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副伤寒丙的症状较为不同,可表现为急性肠胃炎或脓毒血症,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改善,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是由副伤寒甲杆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可表现为急性肠胃炎或者是脓毒血症。
病变较轻,关节、软骨、胸膜、心包等处常有局灶性化脓病变。
副伤寒为感染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可经口或密切接触带菌者或患者而传播,好发人群为未患过副伤寒和未接种副伤寒菌种的人,卫生习惯差和免疫力低下可诱发此病的发生。
副伤寒甲沙门菌可引起副伤寒甲,副伤寒乙沙门菌可引起副伤寒乙,副伤寒丙沙门菌可引起副伤寒丙。伤寒沙门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所摄入细菌的数量致病性以及宿主的防御能力,即可通过形成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以及使原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炎症反应而致病。
人群拥挤且卫生条件差,容易滋生细菌感染疾病,诱发副伤寒的产生。
不注意饮食卫生,容易接触到细菌,诱发副伤寒的产生。
免疫力低下,在细菌的侵袭下很容易发病。
流行特征本病为全球分布,多见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地区主要见于去疫区旅行者。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主要发生于中亚南部、东南亚、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区。近年来亚洲国家甲型副伤寒的发病比例呈升高趋势,在某些地区可以达到50%,尤以甲型副伤寒为主。本病多流行于夏秋季节,在我国发病高峰集中在5~10月份,在卫生条件不良的温暖地区终年均有发病,战争或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易致本病流行。
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苍蝇及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生食或半生食被细菌污染的贝壳类水产品以及蔬菜等易造成感染。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最重要的途径,易造成水源性暴发流行。
这类人的防御能力较差,人体摄入副伤寒病原体后容易发病。
本病一般产生终身免疫力,很少有人再次感染发病,未患过副伤寒和未接种副伤寒菌种的人群摄入副伤寒病原体后容易发病。
副伤寒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胸闷、表情淡漠、腹部压痛、皮疹等症状,不同类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症状有所不同,患者还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关节炎、骨髓炎、心包炎等并发症。
副伤寒甲、乙患者肠道病变表浅,范围较广,可波及结肠。潜伏期较短,一般8~10日。起病常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2~3日后出现伤寒样症状。体温波动较大,稽留热少见,热程短,均约2周。玫瑰疹出现较早、较多、较大、颜色较深。
可表现为脓毒血症型、伤寒型或急性胃肠炎型,以脓毒血症型居多。临床表现较复杂,起病急,寒战,体温迅速上升,热型不规则,热程1~3周。出现迁徙性化脓病灶时,病程较长。以肺部、骨髓及关节等部位的局限性化脓病灶多见,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如舌苔厚腻、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玫瑰疹。
如肠胃炎症状、寒战、高热等症状,临床表现与副伤寒甲乙相似。
可见大便潜血阳性至大量出血,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脉快。
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脉搏加速等症状。
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可出现黄疸、肝脾肿大。
主要的症状为关节部为疼痛,活动受到限制,出现肿胀等。
患者常常会表现为全身高热、骨骼部位疼痛、红肿等症状。
最典型的症状是伴呼吸、体位改变和进行活动后加重的胸痛。
副伤寒患者出现高热、脾肿大或严重谵妄、昏迷情况时需及时到感染性疾病科或相对应的科室就诊,患者常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和细菌学检查确诊,本病并要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痢疾和疟疾进行鉴别。
在高热、寒战、腹痛、腹泻等症状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严重的谵妄、昏迷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感染性疾病科。
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可考虑去消化科就诊。
若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或大便带血,可考虑去肛肠科就诊。
患者最近的饮食状况怎么样?
主要有什么异常状况?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些症状?
患者是否还有其他疾病?
患者是否有接触到此病的患者?
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目,来了解患者的感染和身体情况。
可有轻度蛋白尿或少量管型,来进行了解患者的肠道损伤情况。
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在病程中出现阳性的时间和血培养相仿。亦可行大便培养,为了培养出副伤寒沙门杆菌来确诊此病。
查看粪便潜血是否为阳性,了解是否有肠出血、肠穿孔的并发症,便于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如持续高热、食欲不振、相对脉缓、表情淡漠,可得到初步的诊断,依靠细菌培养及伤寒凝聚试验检测出副伤寒沙门杆菌可确诊。
患者有高热、头痛、白细胞减少等,表现与副伤寒相似,可借助患者疾病及咽痛、鼻塞、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明显,没有表情淡漠、玫瑰疹、肝脾大,病程不超过1~2周等临床特点与副伤寒相鉴别。
患者有发热、腹痛、腹泻等,表现与副伤寒相似,可借助患者腹痛以左下腹为主,伴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白细胞升高,粪便可培养出痢疾杆菌的临床特点,与副伤寒相鉴别。
患者有发热、肝脾大、白细胞减少,与副伤寒相似,可借助患者寒战明显,体温每天波动范围较大,退热时出汗较多,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外周血或骨髓涂片,可找到疟疾疟原虫等临床特点,与副伤寒相鉴别。
患者诊断明确后进行针对的抗菌治疗,主要使用药物治疗,治疗周期一般在14天左右。对于病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的症状时,可配合脓肿切开术等手术治疗改善。
针对的抗菌治疗常用的是喹诺酮类药物,能口服或注射,尤其对多重耐药菌株所致伤寒者的治疗,应列为首选药物,常用药物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有抗副伤寒杆菌作用,敏感的菌株用药后数小时菌血症便可被控制,如头孢曲松。
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的配合下使用糖皮质激素,常用的药物有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对兼有毒血症和显著鼓肠或腹泻患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慎重,以防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
对并发化脓性病灶者,如发现脓肿已经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排脓并加强抗菌治疗,如行脓肿切开术。对肠穿孔者可行手术治疗。
副伤寒的预后情况大多良好,积极的治疗也可痊愈,对患者的寿命没有很大的影响,患者在治愈后一般会在5~7天进行细菌学检查的复查。
本病多数患者在经过积极、有效治疗后能达到治愈的效果,但老年人和婴儿预后相对较差。
副伤寒能治愈,对寿命无很大的影响。
患者一般5~7天复诊一次,进行细菌学检查来诊断是否还有细菌的存在。
副伤寒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主要对患者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适量的供应脂肪,忌食刺激肠胃蠕动的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或肠穿孔。
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宜选用奶类、蛋类、肝类、豆制品和去骨鱼及瘦肉等易消化的蛋白质物。
脂肪适量供应,以较易消化的奶油、蛋黄最为理想,植物油亦好。
禁食粗纤维及其他刺激肠胃蠕动的食物。
发热期间应给予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食物,保证每天供给足够的液体量。
患者要保证休息时间的充足,谨慎使用药物,注意伤口情况,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等变化,保证患者愉悦的心情,毒血症症状明显和高热患者,如无禁忌可在足量有效地抗菌治疗下短期加用糖皮质激素。
应绝对卧床休息,至少退热后一周左右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
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出现的不良反应,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治疗停止用此药。
术后患者要注意护理伤口情况,保持伤口处的卫生与清洁。
要保证患者愉悦的心情,不要对病情有过多的担心和焦虑,多学习副伤寒的相关知识,树立信心能够痊愈。
伤寒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避免接触副伤寒患者或带菌者、注意个人卫生等方式可对副伤寒的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做好水源、饮食和粪便管理以及消灭苍蝇等卫生工作,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预防接种,易感人群可进行接种菌苗。
避免接触本病患者或带菌者。
4770点赞
[1]张海英.副伤寒的诊治和预防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09):93-94.
[2]倪世友,王树坤.全球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强度区域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11):1357-1361.
[3]周智.5+3“十三五”规划教材 传染病学第2版[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05-110.
[4]周庭银,倪语星,陈敏,倪武,苏建荣.胃肠道感染实验诊断与临床诊治[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4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