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性休克,是指在受到严重创伤特别是在伴有一定量出血时,常引起的休克。最主要的病因是由严重外伤引起,发生后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神志发生变化,患者可出现焦虑、神志不清等。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经过正规治疗,部分患者恢复较好。
损伤性休克主要因外伤引起,导致严重损伤致失血和失液,造成休克。交通意识弱的人、老年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损伤性休克。
严重外伤如大面积的撕脱伤、严重烧伤、全身多发性骨折、挤压伤或大手术会使大量血液或血浆丢失,还会有炎性肿胀和体液渗出,受损组织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还可导致微循环扩张和通透性增高,使有效循环血容量进一步减少。
交通意识薄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引起严重外伤,导致发生休克。
年龄增大,老年人骨质酥松,易发生骨折等,造成组织损伤,引起休克。
损伤性休克是常见病,好发于所有人群。
本病好发于所有人群。
损伤性休克的主要症状为意识神志与表情发生变化,在不同的休克时期,具体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精神兴奋、烦躁不安、出冷汗心率加速、脉压缩小、尿量减少等。
口渴不止、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呼吸浅而快,脉搏细速、血压明显降低和尿少等。
休克早期即可由于循环血量不足,加之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出现肾前性少尿。如休克持续时间长,肾皮质血流锐减而造成损伤,肾小管坏死,出现急性肾衰竭。
皮肤、粘膜出现瘀斑或消化道出血,则表示病情已发展至弥用性血管内凝血阶段。
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脉速、烦躁、紫绀或咯出粉红色痰,动脉血氧分压降至8kPa(60mmHg)以下,虽给大量氧也不能改善症状和提高氧分压时,常提示呼吸困难综合征的存在。
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或兴奋、心率增快时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主要通过血压测量、肺动脉楔压可以确诊。
受到严重损伤时,及时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有损伤性休克表现,如精神兴奋、烦躁不安、出冷汗、心率加速、脉压缩小、尿量减少等,立即进院抢救。
多数患者优先到急诊科就诊。
遭受了什么损伤?
出现了哪些症状?何时开始出现的?
症状的严重程度如何?
症状是持续存在的还是间歇性的?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由于损伤性休克会引起血压降低,可通过该检查,来判断患者的血压是否正常,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可反映休克是否进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阶段,用于判断失血程度。
可以反映肺循环阻力情况,判断左心房功能是否正常,便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反映细胞缺氧程度,可用于休克的早期判断。休克的时间越长,细胞缺氧程度越严重,其数值越高,提示可能恢复较差。
体格检查有严重损伤伴出血时可诊断为损伤性休克。
临床特点“5P”征,即皮肤苍白、冷汗、神情淡漠、脉搏微弱、呼吸急促。
血压及脉搏的监测,(1)收缩压降低,一般多在100mmHg(13.3kPa)以下;(2)脉压一般小于30mmHg(4kPa)。
尿量是观察休克的主要指标,正常人为50毫升/小时,休克时每小时尿量一般少于25毫升。
损伤性休克时中心静脉压常偏低。
损伤性休克时,血气分析呈代谢性酸中毒改变。
心脏泵血功能低下所致,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堵塞、严重心律失常、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急性肺原性心脏病、感染引起的心肌抑制等。
常因机体对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等)或生物制品发生过敏反应,蚊虫、蜜蜂叮咬过敏及花粉、化学气体过敏所致。
可由高度紧张、恐惧、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脑疝、颅高压、麻醉意外等引起。
对于损伤性休克,应尽快控制致命性大出血,其他治疗原则是液体复苏最大限度地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体温正常,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对症治疗。
镇痛、骨折固定受伤部位填塞、加压包扎和用止血带暂时止血以及严重的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紧急处理等。
损伤性休克的主要为失血应及时加以补充,有时需要比估计失血量大得多的液体才能纠正休克。
损伤后早期常出现碱中毒,在休克造成组织缺氧继发感染时,则主要为代谢性酸中毒。
补充血容量药如右旋糖酐、全血、血浆或白蛋白等,必要时可用血管扩张药如阿托品、酚妥拉明等,用大量抗生素预防感染。适当给予止痛剂,除颅脑、腹部、呼吸道损伤外,可考虑使用吗啡止痛。使用吗啡止痛时,应严密监测以防止发生呼吸抑制,除非已有呼吸支持措施。
非紧急手术可在休克纠正后进行,紧急手术如肝脾破裂等,应一面纠正休克一面进行手术。
注意呼吸道通畅,清除分泌物。给氧,若动脉血氧分压低于80mmHg(10.67kpa),可通过鼻管或面罩给氧,氧流量控制在5~8升/分钟。人工辅助呼吸,有进行性低氧血症,应及早使用呼吸机行人工辅助呼吸。
损伤性休克患者如未遭到致命性伤害,且能及时地解除休克原因,改善临床症状,则预后较好。如休克越重,随时都有呼吸和心跳停止的危险,肾脏出现肾衰竭,抢救困难,预后亦差。
部分患者及时有效救治,能治愈,严重者预后差。
损伤性休克患者的存活时间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是否积极有效的治疗有关。
本病一般不需复查,但需要对引起本病的原发疾病进行复查,如发生骨折,需要在术后一个月到医院进行X光检查,目的是观察骨折部位的愈合程度。
损伤性休克患者注意饮食营养,合理搭配,保证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促进机能恢复。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忌辛辣食品及烟酒。
术后可根据医嘱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糊等;再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软面条、小米粥等;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补充富含高维生素和高蛋白质的食物,如胡萝卜、牛肉、蛋类等。日常生活中要低盐、低脂饮食,忌食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
对于损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应注意需保持环境的舒适、安静,维持正常体温,适当保暖,加强营养,避免搬动,预防再次外伤,注意关注自身病情变化,病情稳定及早开始功能锻炼。
遵医嘱使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告知患者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用药。
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应及早开始康复训练,以促进体能的恢复,预防血栓和关节僵硬。
注意随时监测呼吸、体温、血压、尿量等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患者长期卧床时,家属应帮助患者经常翻身、拍背,避免产生压疮。功能锻炼时,根据患者的体能循序渐进,避免再次外伤的发生。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关注血压、尿量等变化,及早预见性诊断,积极做好外伤的处理,防治感染,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能有效预防休克的发生。
损伤性休克早期诊断不易,需要很强的警觉性和细致的病情分析,待到血压下降才诊断休克,有时可能已嫌太迟。一般有严重外伤,就要考虑休克的发生,及早做好处理,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关注血压、尿量等变化,早诊断、早治疗。
积极防治感染,做好外伤的现场处理,如及时止血、镇痛保温等。
对失血或失液过多,如呕吐、腹泻、咯血、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及时酌情补液或输血。
4895点赞
[1]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等.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12):1358-136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