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便秘是指婴儿持续2周或2周以上的排便异常,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费力、大便干结。严重时引发痔疮、肛裂,甚至直肠脱垂,是儿童就诊肛肠外科或消化内、外科的常见症状。
功能性便秘是指除外肠道或全身器质性疾病及药物性因素所引起的便秘,占儿童便秘的90%~95%。
器质性便秘通常由肠内或肠外病因引起,其中先天性巨结肠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最为多见。
根据便秘病程的长短划分:
便秘持续时间<2个月。
便秘持续时间≥2个月。
根据便秘原因划分:
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却出现的便秘。
继发于其他疾病而出现的便秘。
婴儿便秘的病因既有功能性的原因,也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婴儿便秘的原因判定是诊治的关键环节。
甲状腺功能减低会引起婴儿便秘以及疲乏、寒冷耐受不良、心动过缓、发育不良。
包括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肛门狭窄、肛门前移。
脊髓栓系、脊髓肿瘤、脊髓脊膜膨出等脊髓异常病变。
指婴儿无潜在肛门结肠形态学、组织病理学以及生化标记改变等器质性病因导致的便秘。
小儿会因在玩耍时多加停留,而不重视便意,未及时排便,进而引起便秘。
纤维素能助于排便,当体内纤维素少时,可引起便秘。
在形成粪便时,由于水分不够,而大便硬、干燥,在排便时不易排出,进而引起便秘。
有些止疼药物会引起便秘。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生率为3%~8%。其中17%~40%的儿童在出生后第一年即会发生便秘。另外,便秘者中90%~95%是功能性便秘,只有不足10%为器质性便秘。
婴儿便秘以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费力,大便干结,有排便疼痛,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等症状为主要特征。
每周排便≤2次。
经常有大便潴留病史。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一次大便失禁。
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且坚硬。
婴儿便秘的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因粪便长期存留在肠道内,其中的有毒物质则会不断被吸收入血。此时患儿可出现头晕、乏力、口臭、口腔溃疡等不适的表现。
患儿常表现为粪便硬结、排出困难,此时再排出,容易擦伤直肠黏膜和肛门括约肌,进而引发肛裂,则会表现为排便疼痛和便血,且长期用力排便,也可诱发痔疮和直肠脱垂。
患儿可有食欲不振或早饱的症状,长期摄食不足可出现营养不良,从而进一步加重便秘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因为婴儿便秘没有及时干预治疗,往往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婴儿出现脱肛、肛裂等。所以当孩子有便秘症状以后,要及时带婴儿到医院就诊。
当婴儿出现因为便秘导致的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肛门脱垂、大便带血等临床症状时,需家长及时带婴儿至医院就诊。
婴儿便秘一般去儿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便秘发生的时间?
几天一次大便?
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粉喂养?
婴儿饮食情况怎么样?
排除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糖尿病以及高钙血症。
了解直肠肛管静息压、收缩压、肛管长度、有无直肠肛门抑制反射。
观察有无肠管扩张和粪便潴留。
观察直肠结肠形态,有无先天性巨结肠典型的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改变,观察钡剂排空时间,摄正侧位片,以清晰显示骶尾骨和骶前间隙有无增宽等,必要时进行造影24小时后延迟摄片观察结肠排空功能。
了解腰骶椎发育情况、有无椎管内占位或脊髓栓系等。
排除有无腹腔、盆腔或腹膜后占位等。
可判断肠道是否存在出血,对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具有意义。
通过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测定,可判断是否由内分泌系统疾病引起的便秘。
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一个月:
每周排便≤2次。
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一次大便失禁。
有大便潴留病史。
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
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
粪便的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管道,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婴儿便秘表现明确,一般无需与其他疾病鉴别,临床主要是婴儿便秘的功能性与器质性之间的辨别,排除器质性病变的相关检查主要包括排除甲状腺功能、血糖、电解质,腹部平片及CT测定等。
腹泻:肠道内的巨大粪块会扩张直肠,此时肠液绕过粪块从肛口流出,而表现为大便失禁,易诊为腹泻。但腹部体检和直肠指检触及坚硬粪块可帮助鉴别诊断。
婴儿便秘治疗的原则是直肠去阻塞,维持规律性的排便习惯,先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存在器质性病变,需要进行相应检查治疗。
如双歧杆菌、酪酸杆菌、乳酸杆菌等已临床应用。
最常用的是乳果糖,大便干结者可适当加用乳果糖,根据大便性状增减。在加入水稀释后每日晨起服用,维持1~2周,且注意新生儿期慎用乳果糖。
多潘立酮可通过对抗多巴胺的抑制作用发挥促动力作用,也可改善肠动力紊乱。但婴儿慎用,可使用多潘立酮栓剂,剂量不宜过大。
神经性便秘,如脊髓栓系综合征和脊膜膨出,应积极手术治疗处理原发疾病。对于因直肠肛门狭窄、HD及巨结肠同源病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保守治疗无效应切除病变肠段。
超过6个月的婴儿可以进行排便习惯训练,定时、限时、规律地进行排便训练。进食后半小时把便或坐便盆3~5分钟,一天2次。
可以采用手法协助治疗,将手指或扩肛器伸入肛门直肠训练排便,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这对盆底功能失迟缓或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存在,却有异常的婴儿,存在训练和维持排便的作用。
对恐惧手指或扩肛器刺激的婴儿,可以采用开塞露(甘油)灌肠,有刺激排便和建立排便反射的作用,可以定时使用、坚持使用。
以上方法均应有医生进行操作,禁止家长自行在家操作。
婴儿便秘早期合理的治疗,能使绝大多数患儿的便秘得到完全或大部分控制。
婴儿便秘积极进行治疗,通常可以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婴儿便秘需要5~7天复诊一次,查看大便情况,以调整用药。
婴儿便秘的饮食调理主要是增加膳食纤维素的摄入量,并且需要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饮食原则。
6月龄以内小婴儿尽量母乳喂养,增加液体摄入。
6月龄以上婴儿可适当增加富含纤维膳食的摄入量,如谷物、薯类、蔬菜、水果等。果汁含有山梨糖醇,如李子汁、苹果汁和梨汁,能减少便秘发生。少吃油炸以及辛辣的食物。
婴儿便秘的护理以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排便为主,还需避免出现长期便秘引起营养不良以及肛周疾病。
大便以后,要及时地进行肛门周围皮肤的清洗。
腹部按摩:轻轻按摩婴儿腹部,可以刺激其肠道运动,进而利于排便。
排便训练:早期排便训练可以帮助婴儿形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对于3个月以上的婴儿,可每天在清晨或饭后等固定时间进行排便。
定期对腹部胀满、饮食量、身高、体重等进行监测。
注意婴儿的便秘是不是进行性加重,如果出现症状加重或其他异常,应尽快就医。
由于婴儿便秘和婴儿饮食结构以及有无消化道畸形等密切相关,所以孕妇定期产检以及婴儿饮食结构合理尤为重要。
对婴儿定期进行腹部查体,监测大便频率以及大便性状等。
加强孕期保健,慎防病毒感染。
尽量坚持纯母乳喂养,积极进行饮食结构的调理,多摄入五谷杂粮。
形成良好排便习惯,每日固定时间进行排便。
维持良好生活氛围,勿处在长期吵闹,影响患儿睡眠及精神的环境中。
禁盲目补钙,长期补钙过甚,可会引起葡萄糖酸钙、碳酸钙等不良情况。
4632点赞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18-219.
[2]唐维兵.婴儿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02):263-265.
[3]王小林,冯杰雄.婴幼儿和儿童便秘的诊断治疗程序[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19):1538-154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