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氨酸血症Ⅰ型是由于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缺乏,而引起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较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瓜氨酸血症是尿素循环障碍中一种类型,在尿素循环中被称为限速酶的是ASS尿素循环中第3步反应酶,本病需长期维持治疗。
新生儿出生时看起来很正常,在一到几天的间隔后,新生儿逐渐变得嗜睡,喂养困难可能会呕吐,并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迹象。
发病晚,临床过程可能与新生儿急性发作形式相似或较轻。
女性在怀孕或产后出现症状。
没有临床症状,瓜氨酸增高、血氨增高。
瓜氨酸血症Ⅰ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由于由尿素循环中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的编码基因ASS1突变所致,其主要好发于具有家族遗传的新生儿。
由尿素循环中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的编码基因ASS1突变所致,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SS1基因在体内许多组织,如肝脏、肾脏及成纤维细胞中都有表达,但主要在肝脏表达,是合成尿素循环的第三个酶,催化瓜氨酸及天冬氨酸合成精氨酸代琥珀酸。ASS缺陷使尿素循环受阻,引起高氨血症,同时导致患者血、尿及脑脊液中瓜氨酸均升高。
近年暂缺乏瓜氨酸血症Ⅰ型的流行病学调查。
具有家族遗传的新生儿。
瓜氨酸血症Ⅰ型可分为四种临床类型,即经典型、迟发型、妊娠相关型和无症状型。根据类型不同,症状亦不同。若患者病情严重,还可出现肝功能不全、颅内压增高、肌张力增加等疾病。
患者出生时正常,但在生后1周内即可出现症状,表现为反应差、喂养困难、呕吐等非特异表现,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表现为脑水肿、颅压增高表现、如角弓反张、抽搐、昏迷、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固定、前囟隆起等,甚至死亡。个别CTLN1婴儿可表现为脑梗死,经及时治疗而存活的CTLN1经典型患者通常会遗留神经系统缺陷,如认知障碍等,可有肝大和肝酶升高。
患者发病较晚,临床表现较新生儿起病轻,可为慢性高氨血症或急性高氨血症发作症状,周期性呕吐、嗜睡、惊厥。部分有肝大和肝酶升高、急性肝衰和肝纤维化。另外还可表现为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轻者可仅表现为偏头痛、口齿不清、共济失调、嗜睡等。CTLN1并非均以神经系统异常为首发临床表现,个别迟发型CTLN1患者以严重肝功能不全为首发临床表现,黄疸、肝酶升高和凝血功能异常表现,甚至可以达到肝移植的标准。
部分女性患者在妊娠期或者产后可出现严重的高氨血症发作,甚至因严重高氨血症昏迷死亡,还可能与产后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部分经ASS1基因分析证实的患者,尽管存在血浆瓜氨酸增高等生化异常,但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
肝功能不全:在初始高氨酸血症发作时经常被注意到,但也在没有出现明显高氨酸血症(>250umol/L)的患者中发生。
若没有及时干预,会出现颅内压增高、肌张力增加、踝关节痉挛、癫痫发作、意识丧失等。
瓜氨酸血症Ⅰ型临床较少见,常常表现为喂养困难、呕吐等非特异症状,此时母亲难以判断,需及时至医院儿科,进行实验室、影像学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做进一步治疗。
如果小儿病情发展迅速,出现呼吸障碍、惊厥,甚至昏迷,须立即就诊于急诊科。
若小儿喂养后出现呕吐,后者不吃奶,伴有精神萎靡时,需至儿科就诊。
建议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患者出现症状多长时间了?
饮食怎么样?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呕吐、喂养困难等)
以往有无相关疾病史?
严重形式的初始血浆氨浓度,可以是1000~3000umol/L。
慢性或复发性高氨血症,通常血浆浓度低于经典形式(成人正常上限<60umol/L)。
瓜氨酸通常>1000umol/L,精氨基琥珀酸減少,精氮酸和鸟氨酸低至正常范围,赖氨酸、谷氨酰胺和丙氨酸增加。
乳清酸、尿嘧啶增加。
肝酶升高、凝血时间延长、肝性黄疸。
成纤维细胞中ASS酶活性降低。
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脑萎缩,以及一般的皮质低信号(皮质看起来比未受影响的个体更暗)。
双侧颞叶、顶叶、枕叶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和皮质下白质受限扩散和T2信号高信号。
瓜氨酸血症Ⅰ型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诊断:
不明原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甚至昏迷、死亡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的患者,如果血氨显著增高(>150μmol/L),同时血瓜氨酸水平明显升高(通常>1000μmol/L),尿乳清酸及尿嘧啶升高可确诊为CTLN1,ASS活性测定不作为常规。
对于临床表现不严重,或者生化异常在临界值的缓解期或发作间期的患者,可通过分析ASS1基因突变来确定诊断。
瓜氨酸血症Ⅱ型:瓜氨酸血症Ⅱ型是希特林缺陷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型,是SLC25A13基因突变导致肝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谷氨酸、天冬氨酸载体蛋白希特林功能不足,而形成的遗传代谢病。瓜氨酸血症Ⅱ型患者血氨和血浆瓜氨酸的升高水平,较经典型瓜氨酸血症Ⅰ型为低,脑病表现也没有瓜氨酸血症Ⅰ型患者严重。轻型或者无症状期瓜氨酸血症Ⅰ型与瓜氨酸血症Ⅱ型鉴别诊断往往比较困难,往往需要借助ASS1和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
瓜氨酸血症Ⅰ型的治疗原则,为让患者长期进行低蛋白饮食、提供足量的液体及热量,且需要长期维持治疗,还需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必要时需进行肝移植。
主要治疗措施为限制天然蛋白质摄入,静脉给予葡萄糖补充热量。
补充电解质溶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脱水,促进尿液氨排除。
可给予苯甲酸钠、苯乙酸钠和精氨酸降血氨治疗,可静脉使用注射用苯甲酸钠、苯乙酸钠,或者口服苯甲酸钠和苯丁酸钠。
静脉补液:提供患者足够的能量。
应用小剂量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防止高血糖,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肝移植是唯一已知的治愈性疗法,消除对膳食蛋白质限制的需要,但不会逆转患者在移植时可能产生的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纠正患者代谢紊乱,降低血氨水平,而且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年龄小于1岁(发生任何神经认知障碍之前),并且大于3个月和或5kg以上,以减少并发症,并提高存活率,2岁前接受移植患儿五年存活率为90%~95%。
个体化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必需氨基酸摄入、营养支持。
药物治疗不理想的高氨血症,应考虑血液透析以尽快降低血氨。
本病预后不佳,需长期维持治疗,目前尚不能根治。但患者经过有效积极治疗,部分可不影响寿命,且患者需在治疗后需根据医嘱进行复查,观察是否恢复正常值。
本病需长期维持治疗,目前尚不能根治。
瓜氨酸血症Ⅰ型患者经过有效积极治疗,长期维持治疗情况较好,部分可不影响寿命。
瓜氨酸血症Ⅰ型治疗后,需1个月之后进行复查,可复查尿乳清酸及尿嘧啶,观察是否恢复正常值。
瓜氨酸血症Ⅰ型患者的饮食原则是长期坚持低蛋白饮食,以及精氨酸补充治疗为主。避免摄入过量的蛋白质,及适当摄入必需氨基酸,提供营养支持。
患者宜进食低蛋白的食物,具体如下:
猪肉(瘦肉)、青鱼、草鱼、瘦牛肉、鸡蛋白等。
大米、面粉、小米、玉米糁等。
萝卜、包菜、芹菜等。
瓜氨酸血症Ⅰ型患者护理原则为应注意预防感染,遵医嘱复查为主,需监测患者的生长发育、血氨及相关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评估是否能维持正常生理所需。
避免感染,特别是婴幼儿,需避免感冒、摔伤等。
低蛋白饮食,补充必需氨基酸。
瓜氨酸血症1型患儿需监测生长发育、血氨及相关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评估是否能维持正常生理所需。
家属应多患者的表现、饮食、精神状态,特别是婴幼儿不会表达,更需要家属密切关注,若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诊治。
瓜氨酸血症Ⅰ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并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通过新生儿筛查、产前诊断等措施,来判断瓜氨酸血症Ⅰ型高危患儿。
可进行新生儿早期筛查,有助于症前发现瓜氨酸血症Ⅰ型患儿,尽早开始干预,避免出现严重临床表现。
避免近亲结婚。
产前诊断,DNA分析已经成功应用于瓜氨酸血症Ⅰ型高危胎儿的产前诊断。
4558点赞
[1]徐龙霞,韩军,金笛等.新生儿瓜氨酸血症一例[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8,33(2):147-147.
[2]孙媛媛,陈翠娥,朱艳可等.一例瓜氨酸血症Ⅰ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ASS1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6):668-67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