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雅病性痴呆是由朊蛋白感染所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本病具有遗传性,可传染。克雅病性痴呆较罕见,常表现为持续进行性痴呆,并往往伴有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和精神症状,该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且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早治疗能显着改善预后,但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欠佳。
克雅病性痴呆根据病因可分为四大类
约占克雅病性痴呆的85%~90%,其传染途径原因多样。
约占克雅病性痴呆的5%~15%,是由朊蛋白基因突变引起。
发病年龄较早,是因角膜、硬脑膜移植以及注射人脑垂体提取的生长激素或性腺激素以及接触污染的医疗器械等引发的感染。
较罕见,发病年龄较早,平均29岁,是一种新型的人朊蛋白病引起的快速进展性痴呆。
克雅病性痴呆的主要病因是慢病毒中朊病毒感染,其传播途径主要为家族传播、医源性传播,好发于中老年人、有家族遗传史者、经过器官移植者。
朊病毒感染所致发病的关键环节是正常细胞型朊蛋白转变为致病型朊蛋白。正常细胞型朊蛋白和致病型朊蛋白都是253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由位于第20号染色体上的朊蛋白基因编码,两者的一级结构相同,但二级和三级结构不同。正常细胞型朊蛋白为α螺旋结构,可溶于水,可被蛋白酶水解,其生理功能尚不清楚;致病型朊蛋白为β折叠结构,不溶于水,不能被蛋白酶水解,也不能被核酸酶破坏。大量的致病型朊蛋白沉积在脑组织中形成斑块,致使神经元死亡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最终形成海绵状脑病。
克雅病性痴呆较罕见,据国家克雅病监测网显示,中国每年的克雅病性痴呆发病率为百万分之0.91,男女患病率相等,发病年龄多在40~65岁。且病例呈高度散发,病例之间也无关联性,无明显职业相关性。
中老年人:可能是由于中老年人多患有脑部基础疾病,且用脑减少,导致脑细胞不活跃,神经元数量又没有增加,导致衰退老化所致。
有家族遗传史者。
曾经有过器官移植者。
克雅病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以及定向力障碍等认知损害症状,常伴发多系统受累,包括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等症状与体征,其并发症主要为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统感染。
快速进展性痴呆是最常见的早期临床表现,主要有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计算力、理解力下降,以及定向力障碍等认知损害症状,最终发展为卧床、缄默不语。
部分患者常有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头疼、头晕、行动不稳、肌阵挛、小脑性共济失调以及视觉障碍等表现。
与其他重症疾病一样,易患各系统继发感染,以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统感染多见。
多见于严重消耗性疾病,尤其是临终前由于心功能减弱,长期卧床,引起肺底部长期处于充血、瘀血、水肿而发炎。坠积性肺炎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多为混合感染,以革兰染色阴性菌为主。
因克雅病性痴呆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普通人群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丧失,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头颅MRI检查、脑电图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为克雅病性痴呆,注意应与阿尔兹海默症、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等疾病相鉴别
普通人群出现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头疼、头晕、行动不稳等症状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普通人群出现定向障碍、记忆力丧失,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或者动作缓慢,肌强直、震颤等不自主运动等症状,高度怀疑克雅病性痴呆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克雅病性痴呆的患者,若出现痴呆呈进行性加重应立即就医。
患者应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头疼、头晕、行动不稳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无角膜、硬脑膜移植史及其他器官移植术病史?有无接受生物制品治疗史?
有无家族史?
大部分患者头颅MRI成像显示为额、颞、顶、枕叶皮质区脑沟、脑回肿胀,皮质异常高信号,呈“裙边样”改变;FLAIR序列上述部位病灶呈高信号;DWI扫描上述部位病灶亦呈高信号影;变异型患者皮质区除上述异常改变外,还可伴有丘脑肿胀,呈“曲棍球”样改变。
脑电图是较早应用于克雅病性痴呆诊断的无创性检查,但仅散发型克雅病性痴呆患者出现特异性的周期性尖慢复合波,其他各型克雅病性痴呆的脑电图改变不具有特异性。此外,脑电图在病程早期仅表现为非特异的弥漫性慢波,病程中晚期(8周~12周)才会出现典型改变,对早期诊断不敏感。
脑脊液中的异常神经蛋白,如14-3-3蛋白、tau蛋白、S100蛋白可作为克雅病性痴呆的诊断标志物,其中14-3-3蛋白检测最常用。研究表明,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在克雅病性痴呆诊断上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但在其他急性起病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卒中或癫痫发作时也会升高,排除这些疾病后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最新的研究表明,应用实时基因诱导转换分析直接检测脑脊液中的致病型朊蛋白,具有更高的特异度,并且不受克雅病性痴呆分型和病程的影响。
对患者进行氨基酸多态性分析,可发现与遗传型相关的基因突变。
病理检查肉眼可见脑萎缩,显微镜下观察到脑组织中典型的神经元死亡、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海绵状变,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致病型朊蛋白可诊断克雅病性痴呆。变异型克雅病性痴呆可通过检测外周淋巴组织(如阑尾或扁桃体)中的致病型朊蛋白而确诊,而其他各型克雅病性痴呆的病理改变局限在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不宜执行,且存在医源性感染的可能,目前临床应用受限。
克雅病性痴呆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病史、头颅MRI成像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具体如下:
典型克雅病性痴呆症状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计算力、理解力下降,以及定向力障碍。
结合病史,头颅MRI成像可见壳核、尾状核异常高信号,或者弥散加权像显示对称性灰质“缎带征”即可临床确诊克雅病性痴呆。
根据典型的家族史,结合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呈隐匿起病,缓慢进展性痴呆,CT、MRI检查可见额颞叶萎缩。多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发病,病理改变为老年斑和神经纤维原缠结。
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或者是心脏和循环障碍引起的低血流灌注所致的各种临床痴呆,是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常常相对突然起病(以天到周计),呈波动性进程,这在反复发生的皮质或皮质下损害的患者(多发梗死性痴呆)中常见。
患者的回忆及再认功能均相对保留,而言语流畅性、视觉感知及操作任务的完成等方面损害更为严重。在认知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路易体痴呆患者功能损害更为严重,运动及神经精神障碍更重。同时,该类痴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差。
指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损害达到痴呆的程度。相对于其他认知领域的损害,帕金森病痴呆患者的执行功能受损尤其严重,患者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能力均有下降,但严重度比其他类型痴呆轻。视空间功能缺陷也是常见的表现。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于35~40岁发病。最初表现为全身不自主运动或手足徐动。伴有行为异常,如易激惹、淡漠、压抑等。数年后智能逐渐衰退,早期智能损害以记忆力、视空间功能障碍和语言欠流畅为主,后期发展为全面认知衰退,运用障碍尤其显着。
克雅病性痴呆是一种致死性疾病,在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目前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疗法、免疫疗法、RNA干扰等,患者治疗周期一般为长期持续性治疗。
奎纳克林是少有的已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但有研究表明,其对克雅病性痴呆的预后并无明显改善。
通过抑制正常细胞型朊蛋白转变为致病型朊蛋白,或加快致病型朊蛋白的清除来治疗克雅病性痴呆。
尚处于体外试验或动物实验阶段。可通过自噬作用减少朊蛋白的传播以及降低细胞表面的朊蛋白水平,延长朊蛋白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对其疗效进行验证。
克雅病性痴呆患者一般无相关手术治疗。
主要原理是将抗体绑定到正常细胞型朊蛋白上,抑制其转变为致病型朊蛋白。动物实验已证明,免疫疗法可延缓克雅病性痴呆的进展并延长生存期,但以自身正常细胞型朊蛋白作为抗原可能导致体内免疫的失衡,进而诱发自身免疫疾病。变异型克雅病性痴呆患者中致病型朊蛋白先在外周淋巴组织中聚集,然后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方法抑制外周淋巴组织中朊蛋白的感染和传播,进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受累。抗体介导的免疫疗法目前仍处在动物实验阶段,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是常用的基因沉默技术,可通过沉默特定的靶基因降低内源性正常细胞型朊蛋白的表达。 动物实验已证明,RNA干扰可减少海绵状的神经变性,延长生存期,但并不能治愈克雅病性痴呆。目前,RNA干扰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准确瞄准基因靶点困难,且尚不能将动物实验成功转化到临床试验中。
克雅病性痴呆患者预后较差,早期时发现较困难,通常一旦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大多数在1~2年内死亡,病死率极高,患者接受治疗后需要及时按医嘱复诊。
克雅病性痴呆患者不能治愈,患者接受治疗后需要及时按医嘱复诊。
大多数克雅病性痴呆患者在1~2年内死亡,病死率极高。
患者应合理膳食,保证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对疾病的缓解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规律饮食,并尽量保持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
建议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避免油腻或难以消化的食物。
克雅病性痴呆患者在生活上需进行相应护理,若病情进展到晚期,需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家属也要注意身体破损处、结膜、皮肤与患者的血液等相接触,避免被感染。
保持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保持床的干净、整洁、平整,让卧床患者有良好的休息环境。
家属需特别注意,克雅病性痴呆属于传染性疾病,应避免身体破损处和结膜以及皮肤与患者的血液等相接触,注意隔离。
克雅病性痴呆为传染病,可预防此病的传播途经,以此预防克雅病性痴呆的发生。
有明确家族史时患者应注意隔离,正常人应避免身体破损处、结膜、皮肤与患者的血液等相接触,防止被传染。
4896点赞
[1]陆梦茹(综述),徐运(审校).克雅病的诊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4,(23):4313-4315.
[2]李青,史永林.2009-2018年安徽省克-雅病病例监测特征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0,36(2):130-133.
[3]刘文彦,吴逸雯,王信义等.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的麻痹性痴呆、HIV相关性痴呆和克-雅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3):342-348.
[4]刘怡芳,吕杰.克雅病生物标本检测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20,36(5):697-700.
[5]杨林,董春波,杨皓程等.9 例散发型克雅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点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26(6):743-74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