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消化道主要由口、食管、胃、小肠、大肠组成。十二指肠是最接近胃的一段,当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就称为小儿胃食管反流病,本病是小儿常见病。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临床多表现为呕吐、反流性食管炎等,出现症状时需及时治疗。
本病主要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种类型,具体如下:
由于小婴儿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或神经肌肉协调功能差,可出现反流,往往出现于日间餐时或餐后,又称“溢乳”。
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功能障碍和(或)与其功能有关的组织结构异常,以致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低下而出现反流,可以发生于睡眠、仰卧位及空腹时,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即胃食管反流病。
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病因是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另外,食管蠕动机制、食管黏膜抵抗力、腹腔内食管段长度与食管和胃小弯的夹角及胃本身功能异常,均会导致小儿胃食管反流病。
当胃内压力增高时,食管下括约肌会反应性主动收缩,可超过增高的胃内压力,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时,食管内压力降低,患儿胃内容物易反流反入食管下段,甚至涌到口咽部。
食管腔内黏液层、静水层和黏膜表面碳酸氢盐,发挥物理、化学屏障作用,当这种屏障作用受到破坏,食管黏膜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胃反流物损伤,出现烧心、胸骨后痛等症状。
正常食管廓清能力是依靠食管的推动性蠕动、唾液的冲洗,对酸的中和作用、食丸的重力和食管黏膜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等多种机制发挥其对反流物的清除作用。当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病理性蠕动时,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增加了反流物在食管内的停留时间,增加对黏膜的损伤。
胃排空能力低下,使胃内容物及其压力增加,当胃内压增加超过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压力时可使食管下端括约肌开放。胃容量增加又导致胃扩张,致使贲门食管段缩短,使其抗反流能力降低。
本病发生于婴幼儿,发病率为50%~80%不等。近年来,1/3的患儿因吸入反流物而反复出现呛咳、哮喘、支气管炎和吸入性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反流引起的哮喘无季节性,常有夜间发作。
脑性瘫痪、唐氏综合征患儿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发育迟缓的患儿易发生本病。
小儿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症状为呕吐、有反酸、打嗝,年长小儿可表现为烧心感、胸骨后痛、吞咽性胸痛。严重患儿会有贫血、营养不良,有的患儿因吸入反流物而反复出现呛咳、哮喘、支气管炎和吸入性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轻重不一,与反流的强度、持续的时间、有无并发症以及患者年龄有关。
新生儿和婴幼儿以呕吐为主要表现。多数患儿于生后第一周即出现呕吐,另有部分患儿于生后6周内出现症状。多发生在进食后,有时在夜间或空腹时,严重者呈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时含少量胆汁,也有表现为溢乳、或吐泡沫。年长儿以反胃、反酸、嗳气等症状多见。
见于有表达能力的年长儿,位于胸骨下段,饮用酸性饮料可使症状加重。
婴幼儿表现为喂奶困难、烦躁、拒食,年长儿诉吞咽时疼痛,如并发食管狭窄则出现严重呕吐和持续性吞咽困难。
食管炎严重者可发生糜烂或溃疡,出现呕血或黑便症状。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缺铁性贫血。
本病由于慢性发展,食管下端的鳞状上皮被增生的柱状上皮替代,抗酸能力增强,但更易发生食管溃疡、狭窄和腺癌。溃疡较深者可发生气管食管瘘。
反流物直接或间接引发反复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
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痉挛而出现哮喘。部分发病早、抗哮喘治疗无效、无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哮喘患儿更可能是本病所引起。
因呕吐及食管炎引起喂食困难而营养摄取不足所致,主要表现为体重不增和生长发育迟缓、贫血。
如声音嘶哑、中耳炎、鼻窦炎、反复口腔溃疡、龋齿等。部分患儿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可以同时伴有杵状指,蛋白丢失性肠病及贫血。
婴儿哭吵综合征:表现为易激惹、夜惊、进食时哭闹等。
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吞咽时有疼痛感、体重减轻以及进餐后食物反流等。
多见于早产儿和小婴儿,原因为反流所致喉痉挛引起呼吸道梗阻,表现为青紫或苍白、心动过缓,甚至发生婴儿猝死综合征。
部分患儿的症状可自行缓解,无需就医,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并没有减轻,并且还有并发症出现,应及时去小儿消化科就医,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接受相关治疗。
如小儿出现反复呕吐、有反酸、打嗝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如果出现咳嗽、发热,可能是吸入性肺炎,这是小儿胃食管反流的并发症,则需要及时就诊,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宝宝有哪些症状?(如呕吐、反酸、呕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有没有咽下困难?
有没有呕血或黑便的症状?
宝宝是足月顺产吗?
家里的长辈有类似情况吗?
可对食管的形态、运动状况、钡剂的反流和食管与胃连接部的组织结构做出判断,并能观察到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等先天性疾病,以及严重病例的食管黏膜炎症的溃疡、狭窄等改变。
24小时连续监测食管下段pH,如有酸性胃食管反流发生则pH下降。借助一些评分标准,可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反流,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应用低顺应性灌注导管系统和腔内微型传感器导管系统等测压设备,了解食管运动情况及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对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正常的患儿应连续测压,动态观察食管的运动功能。
食管黏膜组织活检可发现鳞状上皮基底层细胞增生肥厚,黏膜固有层乳头延伸进入上皮,上皮层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甚至黏膜糜烂、溃疡,肉芽组织形成和(或)纤维化。
可了解食管运动功能。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仅凭临床症状有时难以与其他引引起的疾病相鉴别。临床发现不明原因反复呕吐、咽下困难、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哮喘、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原因不明的哭吵,贫血、反复出现窒息、呼吸暂停等症状时,都应考虑到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又称贲门痉挛,是指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导致的食管功能性梗阻。婴幼儿表现为喂养困难、呕吐,重者可伴有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年长儿诉胸痛和胃灼热感、反胃。通过X线钡餐造影、内镜和食管测压等可确诊。
对于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首选治疗为药物治疗,有促进胃肠动力剂与抑酸剂两大类,合用疗效更佳,但对于婴幼儿来说选择药物要更加慎重。如果疗效欠佳则需用手术治疗,一般3~6个月左右可缓解症状。
多潘立酮,本药可使胃肠道上部的蠕动和张力恢复正常,促使胃排空,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的收缩,还可增强食管的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在一岁以下儿童由于其代谢和血脑屏障功能发育尚不完全,故对幼儿给药应非常小心。
主要作用为抑酸胃酸分泌、中和胃酸以减少胃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抑酸药;兰索拉唑、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氢氧化铝等中和胃酸药。
可选用硫糖铝等保护胃黏膜。
当药物不能缓解症状,且其余症状由胃液反流所致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以提高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力、维持足够长的腹段食管,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手术前不吃东西、清理胃肠道,按照医嘱补充电解质,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及时加用呼吸机,等待医生手术。
患儿体位以前倾卧30°为最佳,包括睡觉的时候。这种体位80%可有效控制反流。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小儿胃食管反流病患儿可获得很好的疗效,预后较好,少部分患儿需要按照医嘱定期服药。不过对正常生活影响不大,且一般预后较好。
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经积极治疗后基本可治愈。
小儿胃食管反流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以稠厚饮食为主,少量多餐,婴儿增加喂奶次数,人工喂养儿可在奶中加入淀粉类食物或进食谷类食品。
年长儿亦应少量多餐,以高蛋白低脂肪饮食为主,睡前2小时不予进食,保护胃处于非充盈状态,避免食用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和增加胃酸分泌的食物,如酸性饮料、高脂饮食、巧克力和辛辣食品。
应控制肥胖,不吸烟及避免被动吸烟。
小儿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后整体情况尚可,在日常护理时使用药物治疗的患儿要注意按照医嘱服药,进食后不能立即平躺,平时注意不和小孩玩倒立的游戏。有的患儿病程长,恢复较慢,家属要鼓励患儿耐心,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用药后密切观察,有恶心、呕吐或者出疹子,也无需紧张,积极与医生进行沟通,及时调整用量。
呕吐比较厉害时,会直接从鼻腔喷出,妈妈需要及时清除鼻腔的杂物,保持宝宝呼吸畅通,同时把宝宝的身体向前倾,利于呕吐物流出,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形成。
宝宝每次进食后,妈妈要抱其半小时左右在放下,抱宝宝时要注意采用直立或半直立的抱姿最佳。
手术后的患儿主要对患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不要给患儿穿过紧的衣服,过紧的衣服会增加腹压,诱发疾病发作。
合理喂养,促进生长发育,以稠厚饮食为主。
调整喂奶的方式,增加喂奶次数,缩短喂奶间隔时间。
4245点赞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0-213.
[2]陶源,姜毅.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5,4(2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