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是一种儿科常见病,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且常伴发呕吐的综合征。由于腹泻,营养物质吸收差再加上食欲差,摄入营养物质亦减少,可引起各种营养物质缺乏。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根据发病季节、年龄、大便形状、排便次数可做出初步判断。
有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有低热,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此型除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伴有重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消化道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患儿生长发育速度较快需要吸收大量营养物质,消化道负担较重,同时患儿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功能较差,所以引发腹泻。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寒冷季节的小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其次有诺如病毒、星状病毒、科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
使用抗生素也可引起腹泻,常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腹泻。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方面使肠道有害菌大量繁殖,另一方面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微生态失衡而出现腹泻。
饮食护理不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定时或过早喂给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以及断奶后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均能引起轻、中度腹泻。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等均易诱发腹泻。
过敏以及乳糖不耐受也可导致小儿腹泻。
婴幼儿时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较低,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调节功能较差,不易适应食物的质和量,且生长发育快,营养物质的需要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婴幼儿时期免疫功能相对不够成熟,胃肠屏障功能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肠排空较快、对感染因素防御功能差。新生儿出生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肠道正常菌群,对侵入肠道的病原微生物拮抗能力弱,人工喂养者食物中缺乏母乳含有的大量免疫物质。
小儿腹泻病多发生于6~24个月龄的婴幼儿,腹泻病是儿童的常见病,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年发病3.5次。小儿腹泻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1岁以内发病率最高(38.65%),其次是1~2岁组(32.29%),2岁以内发病率占70.94%。
2岁以内的婴幼儿。
以奶粉喂养为主或营养不良的小儿。
患儿先天性体质较弱、免疫力低下者易患小儿腹泻病。
该病常见症状主要包括腹泻以及粪便呈水样、蛋花汤样,带有脓血或黏液,伴有不同程度呕吐、腹痛、发烧,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脱水或全身性中毒症状。
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量增加、性质改变,可呈稀便、糊状便、水样便,或是黏液脓血便。恶心、呕吐是常见的伴发症状,严重者呕吐咖啡样物,其他可有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感染性腹泻大多数有发热,体温38℃~40℃,少数高达40℃以上,可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惊厥,甚至昏迷等表现。
部分患者有呕吐、发热、脱水或全身性中毒等症状。
患儿腹泻导致吸收不良,长期引起营养不良症。
患儿腹泻导致吸收不良,铁、叶酸、维生素D等物质相对或绝对减少,使血红蛋白的形成或红细胞的生成不足,从而出现贫血。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小儿腹泻病未经有效治疗会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需积极就医。
如患儿出现频繁腹泻、呕吐,且伴有其他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
如出现粪便呈水样、蛋花汤样并带有脓血或黏液,伴有不同程度呕吐、腹痛、发烧,请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或者小儿消化科就诊。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是不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粪便呈什么样?排泄及呕吐频率怎么样?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除了腹泻、呕吐还有什么其他不适症状?(比如发热、过敏等)
是否有红白血细胞,是否存在病原体、寄生虫卵。
检测是否存在病原体或病原体标志物。
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高。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数以上的患儿有杆状核增高,杆状核大于10%,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根据症状、病史、相关检查即可诊断。
病史:有乳食不节、食物不洁或感受外邪病史。
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可如稀糊、稀溏、蛋花汤样,夹少量黏液、重者大便如水下注,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可有脂肪球,少量白细胞、红细胞,镜检无异常的水样便感染性腹泻可通过大便培养或检测病毒抗原和抗体以明确病原。
小儿外观虚胖,出生后不久大便次数即较多、稀薄、呈金黄色,但不伴呕吐,体重增加正常。至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具有腹泻、腹胀、便血、高热及呕吐五大症状。大便初为水样便,继而转暗红色、果酱样或血便,腹胀多较严重,早期可出现休克,甚至昏迷、惊厥。
小儿腹泻病的治疗首先积极的做好液体疗法,预防脱水,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营养支持和给予必要的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等,调整饮食结构。
抗生素适用于细菌感染的患儿,腹泻重症、新生儿、小婴儿和原有严重消耗性疾病者,如肝硬化、糖尿病、血液病、肾衰竭等,使用抗生素指征放宽。
双八面体蒙脱石是一种天然的铝和镁的硅酸盐,能改善肠黏液的质和量,加强肠黏膜屏障,吸附和固定各种细菌、病毒及其毒素,有助于受损肠黏膜修复和再生。
可用于急性腹泻、慢性或迁延性腹泻,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腹泻恢复。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开始,就给予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口服补液盐或其他清洁饮用水;人工喂养儿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饮用水。
小儿腹泻病一般经正规治后效果较佳,多预后良好,但如果病程迁延常引起患儿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小儿腹泻病经积极治疗后基本可以痊愈。
小儿腹泻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遵医嘱定期复查,如果有不适症状立即随诊。
小儿有腹泻不适需要注意休息保暖,腹部可以热敷,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煎炸食物,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服。
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米粥、菜粥、藕粉、米粉、米糊等。
避免食用纤维素过多的食物或凉性的水果,如芹菜、香蕉等。还应避免功能性果汁,如市面所售的橙汁、苹果汁等。
不宜过多或过早喂给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发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避免油腻的食物,此类食物不易消化、吸收,会加重孩子胃肠道的负担。
忌豆类食物及豆制品,这类食品因富含粗糙纤维及丰富的蛋白质,会引起宝宝肠道蠕动增强而致胀气,并加剧腹泻。
小儿腹泻病的护理原则是腹泻患儿应继续正常饮食,可以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烂饭等,吃一些新鲜水果可以补充钾。腹泻严重的患儿需应暂时禁食4~6小时,但不应禁水,家长需要给孩子多喝水,预防脱水。
按照医生的指导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按量用药、清淡有营养喂养。
照顾患儿时家人也要注意防止受到感染,清理呕吐或排泄物时最好戴手套、口罩,处理之后立即洗手,并用酒精擦拭双手。
家里如果还有其他儿童应注意做好隔离措施,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家人需要留心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若病情不见好转或有加重趋势应及时复诊。
预防小儿腹泻病的关键在于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原体感染。流行季节应注意消毒隔离、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滥用抗生素,教导儿童要讲卫生、勤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乳。改变饮食种类,适时、适量添加辅食。合理喂养,勿喂养过饱、难消化食物。
讲究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具要消毒。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被、避免受暑或着凉。
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防止菌群失调而导致肠炎。
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度要适宜。
4792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