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有受寒感冒病史,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常见于冬季和夏季,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精神上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其确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感染、免疫、缺血、创伤等导致的面神经(第Ⅶ颅神经)损伤或外伤有关。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本病确切病因未明,有学者认为可能与感受风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或者免疫反应有关。好发于糖尿病患者、孕妇、肥胖者、高血压患者、免疫缺陷等人群。
多于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生,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中可检测出疱疹病毒。同时,其他病毒感染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也可能是细胞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机制,临床研究发现,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较正常人有若干改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免疫系统低下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如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患者。
任何年龄都可能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5~45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男女发病率相近,年发病率为15~30/10万人。其主要临床症状以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该病左右侧面部发病率相当,其中少数人为双侧发病,占0.3%~2%。
15~45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发病率最高的人群是糖尿病患者和孕妇,合并有肥胖、高血压、免疫缺陷、压力大和易疲劳的人群是本病的危险人群。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呈急性起病,面神经麻痹在数小时或1~3天达到高峰,多为单侧,偶见双侧。前1~3天可有患侧耳后、乳突区轻度疼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出现典型症状和其他症状。
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闭眼不全或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漱口时一侧口角漏水,进食时食物滞留于颊齿之间、鼓腮漏气、吹口哨不能。
眨眼减少、闭眼不全,继发同侧结膜或角膜损伤。
鼓索神经受累,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镫骨肌分支受累,听觉过敏,过度回响。
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和舌前2/3味觉障碍,再加上耳廓、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上出现疱疹,称为Hunt综合征。
典型的周围性面瘫体征和耳后疼痛。
患者可并发面肌痉挛,表现为发生于一侧面部表情肌的阵发性不自主痉挛或抽搐,多出现眼睑、上唇方肌及提口角肌抽搐,嘴歪口斜,病侧眼裂变小。
患者可并发鳄泪综合征,在咀嚼或强烈香味食物进入口中引起单侧反射性流泪,机械性刺激或无食物咀嚼时不引起流泪,亦有患者哭泣时患侧不见落泪的症状。
当患者出现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闭眼不全、口角下垂、鼓腮漏气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神经电生理测定、头颅CT、MRI等检查进行诊断,需注意与吉兰-巴雷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后颅窝病变等疾病相鉴别。
当患者出现漱口时一侧口角漏水,进食时食物滞留于颊齿之间、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闭眼不全或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一般于神经内科就诊,部分病毒感染导致者可就诊于感染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等。
是否出现眩晕、复视、听力下降、面部或肢体感觉减退等症状?
最近是否压力过大、疲劳过度?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如糖尿病、呼吸道感染等。
发病前是否有类似感冒的症状?
通过肌电图、神经传导检查可以判断是否出现典型的神经损害表现,有助于评估预后。
通过头颅CT、MRI检查能够显示患者是否出现其他颅内病变。
检查患者的额部皱纹是否消失,眼裂的大小、是否能闭合以及闭合的程度,耳后是否有疼痛,鼻唇沟是否变浅,口角是否对称、下垂。
急性起病,在数小时至数天达高峰,出现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头颅CT、MRI检查排除其他导致面神经麻痹的疾病,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后颅窝肿瘤、脑膜炎、继发性面神经麻痹等。
吉兰-巴雷综合征可有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伴有对称性肢体瘫痪,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通常不伴有对称性肢体瘫痪,通过临床表现即可鉴别。
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多有中耳迷路炎、乳突炎、颌化脓性淋巴结炎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及病史,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常在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无耳源性病史,通过病史可以相互鉴别。
后颅窝病变起病缓慢,且有原发病及其他脑神经受损改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急性起病,CT、MRI检查无其他颅内病变,以此可相互鉴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早期治疗可以促使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促进面神经机能恢复。治疗主要包含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康复治疗、手术治疗和针灸物理治疗几个方面。
对于所有无禁忌症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对于面肌瘫痪严重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
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获益,特别是对于面肌无力严重或完全瘫痪者;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阿昔洛韦或伐西洛韦。
临床上通常给予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和维生素B1等。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建议根据情况选择滴眼液或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
患者应尽早行面肌功能训练,对着镜子做皱眉、皱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每日数次,每次数分钟,也可以自己进行面部按摩。
大多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在面肌完全麻痹的患者,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仍有70%在发病6个月后可以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遗留面肌无力、面肌联带运动、面肌痉挛或鳄鱼泪现象。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通常于2~3月内痊愈,发病时伴有乳突疼痛、年龄较大、患有糖尿病和动脉硬化者预后较差。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如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可能会遗留面肌无力、面肌痉挛、口角歪斜等后遗症。
病人应在3周后及6个月后复诊,如果3周后面部无力状况还在发展,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6个月后如果功能未恢复,也应该给予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主要是颅脑CT、MRI检查。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合理、均匀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注意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维生素食物,多吃优质蛋白食物。
多吃清淡食物,忌食动物内脏、油炸以及油腻食物。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眼部护理以及康复护理,存在味觉障碍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进食安全。
尽量减少用眼,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要保持眼部清洁、湿润,可用眼罩或者湿纱布盖住患眼或涂抹眼膏,预防结膜及角膜感染。
可对患侧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面肌开始恢复时,需做面肌的肌力训练。
患者大多突然起病,难免会产生焦虑、恐惧、愤怒、挫折感,家属需多关心患者,耐心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情绪。
面部注意保暖,冬季出门佩戴厚口罩;夏季避免吹风扇、空调等。
避免坚硬的食物,尽量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日常护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疾病的预防。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抵挡病毒入侵。
注意保暖,预防面部受凉风吹,导致上呼吸道感染。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267点赞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99-401.
[2]丁晓宁,陈阳美.电生理学检测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9,26(1):24-27.
[3]阮贵基,赵文凤,吕光耀.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相关问题[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4):391-39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