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以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出血,出血时间大多延长,血小板激素正常而功能异常为临床特点的一类疾病,根据病因将其分为遗传性(先天性)和获得性(继发性)两大类。
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包括多种疾病,按照血小板缺陷的功能部位可以分为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黏附功能缺陷)、血小板无力症(聚集功能缺陷)、MYH9综合征、储存池病(释放功能障碍)、Scott综合征(促凝血活性缺陷)。
继发性血小板功能障碍,较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更多见,可继发于多种血液病、非血液病或某些药物,也对血小板功能有影响。
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是基因遗传,常是近亲结婚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继发性血小板功能障碍主要病因,包括骨髓增殖性疾病、白血病、尿毒症、肝脏疾病和药物继发。
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遗传病,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和遗传,基因的异常表达导致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和促凝血活性功能缺陷。
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均可导致血小板功能的异常,而引起出血或血栓形成。
药物是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许多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有些药物是作为血小板功能抑制剂,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阿司匹林、肝素等。
出血是尿毒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血小板功能缺陷是其主要原因,尿毒症时血小板的多种功能都受到影响,其中血小板的分泌异常可能是最主要的异常,由此引起血小板的黏附性降低和聚集异常。
如肝炎、肝硬化等临床上都有出血的倾向,当肝功能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病毒或免疫因素抑制骨髓生成血小板,半数以上的肝病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异常。
如非甾体抗炎药、肝素及溶栓药物,抑制血小板功能导致出血。大剂量的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可以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释放。抗抑郁症药物及抗肿瘤药物,可削弱血小板聚集反应,增加出血危险性。
患者平素就有肝病、肾病,血小板功能和数量受到部分影响,在肝肾功能恶化时可诱发出血。
白血病不仅引起血液系统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功能和数量异常,还会影响血小板功能和数量,常常引起出血。
素有血小板功能障碍,一旦有外伤,容易引起大出血。
暂无流行病学调查。
本病好发于近亲结婚的后代、白血病患者、尿毒症患者以及肝炎、肝硬化和脑栓塞患者。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典型特征,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肌肉关节出血、鼻衄、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严重者甚至有内脏、颅内出血。不同类型的血小板功能障碍,其症状各有差异。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近亲婚配为其共同特点,故较罕见,临床以皮肤黏膜和肌肉出血倾向为特点,可因严重的脏器或颅内出血而致死,关节出血、鼻衄及妇女月经多也很常见。
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男女皆可罹患,自幼即开始出血,以皮肤和黏膜的自发性出血、淤点、淤斑和鼻出血为常见。女性月经过多、致死性颅内出血偶见,外科手术后出血难止,关节出血罕见。即使在出血时间延长及血小板异常程度相类似的患者中,临床症状也非常多变。
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巨大血小板,其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合并有肾炎、耳聋和先天性白内障,一般而言血液变化出现早,而组织与器官病变发生较晚,出血倾向较轻,极少有严重的出血。
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然而在拔牙、扁桃体切除和其他外科手术后出血难止很常见,妇女月经过多及产后出血也时有发生,关节腔出血罕见。
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双侧桡骨缺损,其它骨骼异常也常见,多患者有尺骨缺损或异常,肱骨和足部骨骼异常,1/3患者存在先天性心脏异常,多为法洛四联征和房间隔缺损,可对牛奶产生过敏反应而出现胃肠道症状。
继发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很常见,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临床上常与以下疾病并发尿毒症、异常蛋白血症、肝脏疾病、白血病、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或有服药史,不仅血小板的功能有缺陷,而且在血液与骨髓的检查中,常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血小板与巨核细胞形态的改变。
若出血量较大,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手术中血液不凝固。小血管内血栓栓塞,导致器官灌注不足,表现为皮肤末端出血性死斑,手指或足趾坏死,甚至还可诱发休克,引起各脏器功能受损。
由于慢性长期出血,导致红细胞丢失过多,贫血患者临床上都有乏力、心悸、面色苍白、头晕和失眠等缺氧的症状,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和红细胞数量减少,能直接诊断为贫血。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出血,根据出血的程度选择是否要紧急就医,一般需要做血常规、血小板功能检查、外周血涂片、骨髓检查等,本病需要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
若出现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若平素就有血小板功能障碍病史,一旦出现呕血、腹痛、大量出血不止者,需要立即就医。
病情较轻,仅有皮肤瘀点、瘀斑者,去血液科就诊。
病情危急时,如有大出血、内脏出血,血不止者去急诊科就诊。
皮肤瘀斑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淤点淤斑处有没有压痛?
有无关节、肌肉的疼痛?
近期有无受过外伤?
既往有无血液病病史?
父母是否为近亲结婚?
父母、兄弟姐妹有无异常出血史?
一般无血小板数量的降低,判断有无因缺血而导致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以及判断是否由骨髓增殖性疾病导致。
血小板粘附性减低,血小板对胶原的凝聚性降低,血小板第三因子活力减低等。
可能出现血小板大小和结构的改变,或有巨血小板细胞。
若无明显原因的血小板功能异常,需做骨髓检查,判断本病是否由骨髓病变所引起的。
前者判断凝血因子有无异常,后者判断纤维蛋白原是否有异常,用于与其他出血性疾病相鉴别,本病可不见时间延长,由肝病继发者可延长。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有助于确诊:
皮肤、黏膜、脏器、关节、肌肉出血史。
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正常或明显减少,继发性或有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减少。
血小板黏附性或聚集性降低,或有血小板形态异常。
主要表现为出血,以软组织、肌肉、负重关节出血为特征,出血部位以四肢易受伤处多见,可出现局部血肿、压痛,重症也可出现牙龈出血、胃肠出血、血尿。通常自幼儿期即有出血倾向,轻者在青少年期才发现,根据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即可鉴别。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亦可有鼻腔、牙龈、口腔出血,与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相类似,需要做血液检查才可鉴别,可见血小板明显减少。
目前对于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尚无特效治疗,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继发性血小板功能障碍伴有出血症状时,治疗上主要是控制原发疾病或去除诱因,输注血小板和给予止血药物。
出血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避免活动,消化道出血患者禁食。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注意口腔卫生对于减少牙龈出血非常重要,严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有牙龈出血或拔牙时,抗纤溶药物有效即可使用。氨甲环酸胃肠道副作用较少,但如有弥漫性血管内出血时禁用,氨甲环酸漱口对控制牙龈出血有效。
局部应用氨甲磺酸、凝血酶等可控制局部出血,但应用牛凝血酶者,可产生凝血酶抗体,且制剂中污染的因子V,可诱导产生抗因子V抗体,它与人因子V有交叉反应,可导致严重出,酌情使用抗纤溶药物、去氨加压素等有利于止血。
鼻出血较难控制时,棉拭子局部用缩血管药物,硝酸银或三氯醋酸烧灼,前后鼻腔填塞,当局部用药无效时可输血小板。
长期慢性失血患者应补充铁剂,月经过多的女性也应适当补充铁剂。
女性患者极易有月经过多,可给予激素(避孕药)等控制月经。
骨髓移植,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已在多例血小板无力症患者中获得成功,考虑骨髓移植的危险性,仅在特殊病例可以考虑。
血小板输注是严重出血的主要支持治疗手段,当局部用药无效,出血不止者,可输血小板。对于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者,由于患者终身需输血小板,因此应尽早注射乙肝疫苗。所输的血小板和红细胞需去除白细胞,以防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和巨细胞病毒的传播,也可预防输血时的发热反应,拟受孕的妇女,如Rh阴性,应避免输Rh阳性的血小板。
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者难以治愈,继发性患者治愈原发病后可痊愈,通常不影响寿命,但建议治疗期间定期复查。
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者难以治愈,继发性患者治愈原发病后可痊愈。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通常不影响寿命。
在治疗初期用药阶段,建议每周化验一次血常规;假如是停药稳定阶段,可以每月化验一次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饮食调理主要是避免出血,避免食用刺激性、粗硬的食物,以及多食用有助于止血的食物。
避免使用刺激性、过敏性以及粗硬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禁食,出血停止后给予冷、温流质,以后给予半流质、软食。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凡有出血倾向者,宜多吃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K的食物,有利于止血,绿叶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很丰富,柑橘、柚子、猕猴桃维生素C的含量也很高。
还可多进食花生衣、白木耳、荠菜、金针菜、百合、藕汁、乌贼骨等有止血作用的食物。
消化道出血者,应忌烟酒、浓茶、咖啡等。
对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护理是为了防止其出血,主要是要避免皮肤黏膜外伤和用力过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一旦出血较为严重,应立即就医。
有轻度出血时应卧床休息,待出血停止后逐渐增加活动。对易出血患者要注意安全,避免活动过度及外伤。
保持床单平整,避免肢体碰撞或外伤,洗浴或清洗时避免水温过高和用力擦洗皮肤,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
严密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尤其注意有无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血尿,女性患者注意月经是否过多,特别要观察有无头痛、呕吐、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症状,若有重要脏器出血及出血性休克应立即就医。
病人应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或含骨头食物,带壳的坚果和硬质水果,避免口腔出血。
保持排便通畅,排便时不可过于用力,以免腹压骤增而诱发内脏出血,尤其颅内出血。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首先是要避免遗传病的发生,其次要防治原发病,对于高危人群需要定期体检、早期筛查。
对于近亲结婚的子女以及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
避免近亲结婚,生下遗传有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孩子。
防治原发病,比如白血病、肝肾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早治疗,防止继发血小板功能障碍。
避免服用对血小板功能有影响的药物,若必须服用时,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不可加量,定期检查血小板功能,避免引起出血。
有出血倾向者,避免外伤、手术、剧烈活动,引起大出血。
4850点赞
[1]浦权.实用血液病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25-1040.
[2]张之南.血液病学(上下册)(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96-1323.
[3]叶文琴,王筱慧,张玲娟.现代临床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5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