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热疾病是指人体皮肤被白蛉叮咬后,被感染上白蛉热病毒后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因急性发热病程一般为三天,也称为“三日热”。一般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被叮咬后,叮咬处出现丘疹,白蛉病毒在体内网状内皮系统中经过短期潜伏期后,会引起全身的发热和疼痛,继而眼结膜充血异常等全身型的病毒性血症。此疾病并没有特效药,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治疗后恢复良好。
白蛉热的主要病因是白蛉叮咬,由白蛉热病毒引起机体全身性毒血症。人体携带病毒后通过蝇蚊接触叮咬传染给新发感染地区,从而引起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地区多见于儿童。该病具有季节性,夏季盛行,与白蛉的繁殖有关,热带美洲本病流行与森林开发有关。
白蛉叮咬不仅可以传播白蛉热病毒,还有其体内的细菌,利什曼原虫和其他病毒类型,可以引起机体的全身性疾病。
携带白蛉热病毒的患者行至新发地区,暴露皮肤被蚊虫叮咬后,将携带有白蛉热病毒的血液传播给别人,从而引起大面积传播传染,引发传染疾病。
去往传染区域的个人,未注重个人防护措施,未涂抹驱蚊药水,易被蚊虫叮咬。
白蛉繁殖高峰季节(每年4~10月),发病率较高。
居住环境周围有积水、污水聚集,有利于蚊虫生存繁殖。白蛉幼虫在温湿度适宜,土质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适宜生存,如畜舍、厕所等,有利于白蛉幼虫滋生。
白蛉热主要集中分布于南亚、东亚、欧洲地中海地区,以及一些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丛林区域。在较凉爽的地区主要在夏季流行,每年的6~10月多见,8月份为高峰。中国国内区域也有分布,流行传染时期一般和白蛉的繁殖周期相关,在此地区的普通人群都是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主要为白蛉传染,传染源是白蛉,白蛉体内携带的白蛉热病毒通过叮咬人类皮肤,毒素进入血液内,逐渐表面全身,而后携带病毒的患者会再次成为传染源,经蚊虫叮咬传染给人群。白蛉分布较多区域的人群,被白蛉叮咬后容易病发病毒血症。
有过流行地旅居史的人,如东亚、南亚、热带美洲林区等,这些人有机会接触白蛉,故发病率较高。
蚊虫较多的地方,如厕所、水沟等昏暗隐秘的环境。
流行区域的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感染多见。
白蛉热病起初在叮咬处皮肤出现皮损红疹可持续5天,再经过5天潜伏期,随后身体出现发热,头和肌肉疼痛和眼结膜充血,偶尔伴有腹泻等不适。
感染初期经过短期潜伏期后,病毒爆发引发皮肤的皮损处出现弥漫性鲜红色丘疹。
白蛉热病毒随着全身的血液循环到遍布全身,引起机体肌肉疼痛和头痛,以及眼结膜异常充血的眼痛。
患者浑身疼痛,伴随着食欲下降,消化道不良,恶心等症状。
部分患者肠胃不适,偶有伴随着的腹泻症状。
本病可并发脑炎或者脑膜炎,血液中病毒穿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引起中枢神经感染,引发脑部炎症,严重者可能会有后遗症。
患者多因感染引起,肺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通过血管渗出,肺部的积液增多,导致肺水肿,继而影响到呼吸,产生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白蛉热病毒感染脑部,病毒影响到了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机能状态,表现出患者的神志消沉,意识有障碍。
如蚊虫叮咬后出现头痛、食欲不振、持续高热,应引起注意并及时就医,患者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血清学试验等辅助检查结合流行病学来确诊疾病。本病要同流行性感冒、登革热鉴别。
患者处于易被蚊虫侵害的环境中,一旦发现皮肤被叮咬皮损,需要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检查是否感染。
患者去过蚊虫多的地方,皮肤被叮咬有皮损,皮肤开始出现丘疹,体温测量较高,头痛,食欲不振,应及时就医。
发现患者浑身持续发高烧、头痛剧烈、意识不清,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应可到相应科室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发热的,持续多长时间了?
居住环境如何,最近去过什么郊外或者疫区?
除了发热,还有其他什么症状?(如头痛、食欲不振等)
患者家里还有哪些人在家?(一旦确诊,要做好隔离措施)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观察患者皮肤皮损处的病情情况,如分布、大小、是否感染等。
血常规检查主要是监测血液中主要细胞变化的异常情况,如白细胞是否减少,淋巴细胞的变化波动等。
通过尿常规检查,能判断感染情况,可用于与其他相类似的疾病鉴别,例如登革热疾病。
该检查主要用于疾病早期病毒分型的诊断,通过对血清中的特异性lgM抗体检测,根据抗体升高情况,可判断疾病进展状况。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依赖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白蛉热与其他疾病通过不同疾病的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等来鉴别诊断。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人体呼吸道感染急性疾病,主要症状是浑身发热、怕冷、全身酸痛、无力、食欲不振。一般发病时期是秋天和冬天,是一种极易人传人的感染性疾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感染引发的传染性急性疾病,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进行血清病毒分离,根据病毒类型和白蛉热病毒进行区别,有助于做进一步的排除诊断。
白蛉热的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选择对应病症的治疗方法,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抵抗感染等,治疗周期需要4~6周,严重者需要持续治疗。
患者一旦确认为感染性疾病,医院就应采取隔离治疗,保持病房的卫生情况,对患者要追寻其最近的行程,了解流行病学传染的基本情况,采取进一步措施。
对于发热症状患者,可以根据体温变化使用热湿敷或者冷湿敷来帮助降低体温。
患者持续疼痛,可以服用解热镇痛药物,例如布洛芬。感染后期,可服用抗生素类药物。
如并发有脑炎脑膜炎,应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诺氟沙星是广谱抗炎药物,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消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如患者有消化道不适或者感染比较厉害,可以遵循医嘱,服用一定剂量的抗炎药。
布洛芬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缓解头痛等轻度或中度疼痛。身体疼痛的患者可以服用此药,口服用药,不宜长期或者大量服用,服用后可缓解疼痛症状,服用期间不得饮酒。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服用托烷司琼,可缓解胃肠道反应,但是一般不适合儿童服用。
此病一般无进行手术治疗。
白蛉热的预后较好,根据医生的诊断,经过有效规范的对症治疗,大多数患者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回归正常生活,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复查。
本病一般能治愈,此病经积极治疗,可完全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白蛉热的患者在对症治疗结束后的一周,应该进行复诊,医生检查感染是否消退,有无再次反弹的迹象,以此来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复诊时需要做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等其他细胞数据,判断再次感染的可能性。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白蛉热的护理要定时服用药物,同时要做好隔离措施,消灭传染源,注重环境卫生,保持洁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了解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药物。
注意个人卫生与保持居住环境的干净,以防蚊虫叮咬。
白蛉热患者不能过度运动,以不劳累为主,如慢跑。
白蛉热目前没有特效药和疫苗,一般从个人的居住环境的治理和个人的防护措施下手,同时注意卫生保健工作,从根源上杜绝蚊虫传播。
改善工作生活居住环境,清理周围附近的积水死水,减少蚊虫生长繁殖的可能性,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杀消灭。特别时春夏季,室内要定期进行用杀虫药进行喷洒。室内卧室可悬挂蚊帐,避免蚊虫叮咬。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外出时,郊外野外丛林时,要注意皮肤涂抹驱蚊的花露水等,防止蚊虫叮咬。
4151点赞
[1]程睿,范娜,鲁晓晴,王斌,梁国栋.白蛉传播的病毒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070.
[2]张娟,张海林,梁国栋.全球重要虫媒病毒流行状况[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26:8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