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颅压性头痛多见于体弱女性患者或者脑脊髓手术患者,是脑脊液压力小于60mmH2O导致的头痛,多为体位性,患者常在直立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头痛明显加剧,卧位后头痛缓解或消失。经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继发性低颅压性头痛主要包括腰椎穿刺后低颅压性头痛以及脑脊液漏低颅压性头痛。低颅压头痛多在腰穿后24~48小时之内出现,但也有文献报道迟至穿刺后12天。脑脊液漏低颅压性头痛多见于外伤、神经管闭合不全、颅脑、鼻和脊髓手术后等。
自发性低颅压性头痛是一组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继发性低颅压的临床少见综合征,约三分之一患者有外伤史。
任何原因所致的脑脊液容量减少均可导致颅内压降低,引起低颅压性头痛。目前认为脑脊液漏是低颅压性头痛的主要病因,尤其在年轻患者中。腰椎穿刺术是常见病因,约5%腰穿患者会出现低颅压性头痛。
以硬膜或腰椎穿刺后低颅压性头痛最为多见,尤其是穿刺时穿刺针斜面垂直于脊柱长轴容易发生脑脊液漏。头颈部外伤及手术、脑室分流术、脊柱创伤或手术等使脑脊液漏出增多的情况,也会导致低颅压性头痛。
脑脊液生成减少可能与血管舒张障碍引起脑脊液分泌减少有关;另外,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全身严重感染、脑膜脑炎、过度换气、低血压等,可使脑脊液生成减少。
在脑脊髓手术后,如果进食不佳,也未能及时静脉补充液体的患者,容易出现脑脊液生成减少,诱发低颅压性头痛。
中毒、昏迷、严重感染、休克患者容易出现血压减低,血压的减低会影响脑脊液的生成,诱发低颅压性头痛。
自发性低颅压性头痛发病年龄高峰在40岁左右,男女比约为1∶2,患病率为2/10万。继发性者无明显性别差异,继发性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以硬膜或腰椎穿刺后低颅压性头痛最为多见。头颈部外伤及手术、脑室分流术、脊柱创伤或手术等使脑脊液漏出增多等也会导致低颅压头痛。
体弱女性患者一般偏瘦,血压偏低,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脑脊液的生成减少,引起低颅压性头痛。
头颈部外伤及手术、脑室分流术、脊柱创伤或手术等有可能导致脑脊液漏出增多,引起低颅压性头痛。
腰穿后低颅压性头痛多见于31~50岁女性,尤其是既往有腰椎穿刺后头痛病史、穿刺时穿刺针斜面垂直于脊柱长轴者。
低颅压性头痛以双侧枕部或额部疼痛多见,也可为颞部或全头痛,但很少为单侧头痛,呈轻至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头痛特点是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多在变换体位后15~30分钟内出现。
头痛多为双侧对称性,多位于枕部、额部,也可扩展至全头部或放射至项颈肩背部,可伴颈项强直。摇头、咳嗽、打喷嚏、用力时也可引发头痛。常为钝痛、胀痛,也可为搏动样痛。
头痛特点基本同腰椎穿刺后低颅压性头痛。
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也可缓慢起病。头痛多为直立性头痛,通常直立后15分钟内出现,少数可延至数小时。头痛也可为非直立性或卧位加重性。有些患者头痛不呈直立性,而是用力后头痛或是下午晚间头痛。头痛通常为双侧性,多位于枕部或枕骨下方。头痛可轻微而被忽视,也可重至影响日常生活。
约50%自发性低颅压性头痛患者可伴有头痛之外的症状,如恶心、呕吐、颈痛、耳闷胀感、耳鸣、听觉过敏、眩晕、失衡等症状。
低颅压可导致脑组织下垂,牵拉或者压迫相应血管和神经,可能导致视物模糊、视野缺损。
低颅压严重患者可出现记忆力下降、意识障碍,长期低颅压状态可能导致痴呆。
若在腰椎穿刺或进行颅脑手术后出现头痛,应立即告知医生。明确有无低颅压性头痛,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偏瘦且血压低的女性患者如果出现直立性头痛,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来明确头痛的原因。
发现和体位相关的头痛患者,如果出现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眩晕、听力下降时,应及时就医。
腰椎穿刺后48小时内或脑部手术后出现头痛,需要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低颅压性头痛的患者,如出现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甚至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头痛的具体部位是哪里?
头痛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直立性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卧位头痛减轻、视力下降、耳鸣、面部肌肉跳动、面部发作性疼痛等)
既往有无颅脑外伤、脑脊髓手术的病史?近期有无腰椎穿刺?
重点检查患者血压情况,是否有颈项强直、视野缺损、听力下降、面肌瘫痪等。
腰椎穿刺侧卧位脑脊液压力小于60mmH2O,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脑脊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合并腰段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流速缓慢,可能致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或黄变,糖和氯化物正常。
头部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是诊断低颅压性头痛的敏感检查,其典型表现有5种,即硬膜下积液、脑膜强化、静脉系统扩张充血、垂体充血和脑下坠。头部CT可见双侧硬膜下积液或出血、蛛网膜下池消失、脑室变小。
脊髓造影是目前明确脊膜脑脊液漏口部位的最佳方法,大多数常规治疗效果好的患者不需要脊髓造影。但是对于疗效欠佳需要修补脑脊液漏口的患者,则需要脊髓造影检查,明确具体脑脊液漏的位置。
根据体位性头痛的典型临床特点,即体位性头痛,头痛在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多在变换体位后15~30分钟内出现;结合腰穿测定脑脊液压力降低<60mmH2O可以确诊。
部分脊髓肿瘤也会产生体位性头痛的症状,通过临床症状鉴别较为困难,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脑肿瘤产生占位效应时,可导致患者头痛、头晕等症状,可通过颅脑影像学检查鉴别。
颈椎病患者也可出现体位性头痛的症状,可伴有头晕和手臂麻木的情况,低颅压患者一般无手臂麻木,可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低颅压性头痛主要是对原发疾病的治疗,脱水患者可以补液治疗,脑脊液漏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治疗,改善头痛症状。
多数低颅压性头痛呈自限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症状,即去枕平卧或头低脚高位卧床休息,每天饮水大于5000ml,穿紧身裤和束腹带,给予适量镇痛剂等。
有明确病因的低颅压性头痛,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脱水、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对手术或创伤后存在脑脊液漏者可行瘘口修补术等。
咖啡因可阻断腺苷受体,使颅内血管收缩,增加脑脊液压力和缓解头痛。可用苯甲酸咖啡因皮下或肌内注射缓解低颅压性头痛。
对于低颅压性头痛患者,可以静脉大量补充生理盐水来缓解头痛。
如地塞米松加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疗程为3~7天。
所有非手术疗法无效时,则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脑脊膜憩室,可缝合或用动脉瘤夹结扎。硬膜撕裂,可直接缝合或置以肌肉垫片和血纤维蛋白密封剂。硬膜下血肿在通常修补脑脊液漏之后可缓解,少数患者需行直接血肿清除术。
用自体血缓慢注入腰或胸段硬膜外间隙,血液从注射点向上向下扩展数个椎间隙,可压迫硬膜囊和阻塞脑脊液漏出口,迅速缓解头痛,适用于腰穿后头痛和自发性低颅压头痛。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大多数低颅压性头痛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者的头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颅压性头痛大部分能治愈。
低颅压性头痛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低颅压性头痛患者规范治疗2周后建议复诊,主要是评估治疗后的效果,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目前对于低颅压性头痛患者的饮食方面主要是建议每天大量喝水,可以适当喝淡盐水,每天饮水量大于5000ml。另外,针对有原发疾病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要少食多餐。
宜大量饮水,可以喝淡盐水来促进脑脊液生成。
对于合并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避免进食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感染。
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一定要避免进食太多主食。
低颅压性头痛患者的护理重点是卧床休息,一般建议卧床休息时不要枕枕头,抬高下肢,增加脑部血流量,利于脑脊液生成。另外,还需遵医嘱严谨用药,以免引起药物的副作用,加重不适感。
头痛明显的患者,可以临时口服止痛药物,一般建议饭后口服,减轻或者避免止痛药物对消化道的副作用。
卧床患者,要做好皮肤、头发的清洁,勤换洗内衣、内裤,要保证室内勤通风。
低颅压性头痛部分有自愈的可能,所以早期的卧床休息、饮水、绑腹带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很重要,患者不能只重视药物治疗而忽视非药物治疗。
低颅压性头痛大多数是由腰穿、腰麻或颅脑外伤造成脑脊液渗漏过多而引起。所以,本病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防止脑脊液渗漏。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此外,要预防感染性疾病、休克等疾病发生。
炎热季节,身体水分丢失相对多,要及时补充水分,合理营养,预防脱水。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管理好血糖,避免感染和大的创伤,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
体弱女性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加强营养,适当补充水分。
4145点赞
[1]贾建平.神经病学[M]. 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曾昭龙,陈文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