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动脉栓塞是指血栓或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被血流冲向远侧,嵌顿在口径相当的动脉内,骤然造成血流障碍,导致肢体或内脏器官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本病发病急,进展快,截肢率及死亡率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急性动脉栓塞的发病率成倍增加。
临床上常以患者局部的缺血程度来将本病进行分类。
此类患者有严重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较轻,从发病到就诊往往有几天时间,体征除患肢苍白、皮温下降外,无运动和感觉障碍。
临床患者大部分属此类,静息痛明显但能忍受,有轻度的感觉障碍,如对轻触觉敏感性下降,但无运动障碍,需积极地进行术前准备,及时手术取栓。
患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腓肠肌僵硬,皮肤有紫斑或水泡等,常需截肢以挽救生命。
急性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是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心脏瓣膜出现关闭不全或者狭窄、心脏内血流紊乱形成湍流等,50岁以上者、风湿性心脏病和心房颤动患者好发,吸烟、酗酒等因素容易诱发本病。
动脉栓塞的栓子90%以上来自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左心。非心脏病栓塞,可来源于血管、人造瓣膜、人造血管以及各种介人疗法应用所产生的并发症。血栓的来源有下列几方面:
心源性栓子是最常见的来源,心脏疾病中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和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房颤动占多数。
心房纤颤80%的动脉栓塞患者伴有心房纤颤,在二尖瓣狭窄时,心房内血流滞缓,心房纤颤使之更为加剧,加上内膜的风湿病变,使血液中的血小板更易与心房壁黏附、聚集和形成血栓。在应用洋地黄或利尿剂时,使血液浓缩,血黏稠度增高,纤维蛋白浓度升高,促使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易导致患者心肌纤维化、室壁瘤的形成,相应部位心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后者脱落形成栓子。有时动脉栓塞可成为心肌梗死的首要表现,随着动脉硬化发病率的增高,由缺血性心脏病造成动脉栓塞的比例日趋增髙
心脏瓣膜移植术人造瓣膜的表面,并没有内皮细胞覆盖,因而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其他因素亚急性细菌性或真菌性心内膜炎也可成为动脉栓塞的病因,特别在年轻患者中,对取出的血栓做病理检查,若血栓中发现白细胞和细菌,即应考虑该类疾病。
占动脉栓塞的5%,动脉瘤、动脉硬化、动脉壁炎症或创伤时,血管壁上可有血栓形成,血栓或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
随着心脏、大血管手术的不断开展,医源性栓塞也成为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尖瓣置换术较主动瓣置换术的动脉栓塞率高,分别为17%和11.5%。采用股动脉穿刺插管技术,将药物注入病变部位治疗各种肿瘤、股骨头缺血坏死,可收到显着疗效。但随着该疗法的广泛深入开展,其操作不当所造成的股动脉栓塞并发症逐渐增多。
非心源性肿瘤或其他外源性物质(脂肪、空气和羊水)等进入血管系统,常见原发性或转移性肺恶性肿瘤,易侵犯肺血管和心脏。年轻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应首先排除肺癌的可能,延误诊治可导致致命性后果。
一般认为有4%~5%患者经仔细检查仍不能发现血栓的来源。如特殊人群的高凝状态引起的血栓导致的动脉栓塞。
经常吸烟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血栓,并且吸烟也会导致血管容易损伤。
酗酒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经常酗酒会诱发心脏病,加重动脉硬化。
急性动脉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50岁以上者占多数,这与心脏病发病年龄有关,如风心病引起栓塞者的年龄较轻,心房颤动发生动脉栓塞者的年龄稍大。动脉栓塞部位与血栓栓子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在周围动脉栓塞中,下肢比上肢多见,股总动脉发病率最高,其次是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腘动脉和胫后动脉。
随着年龄增大,其心脏病发病率增高,发生急性动脉栓塞的风险大。
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由于疾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更加容易出先血栓,最终引起急性动脉栓塞,如高血压、高血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抗凝血酶缺陷症。
在生活中中经常抽烟酗酒的人群,较常人发病率更高,这是由于吸入香烟中的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吸收氧气的能力。尼古丁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脏的承受能力减弱,从而诱发心脏疾病。
而酒精会损伤心肌细胞和收缩血管,因此二者可以提高患者发病几率。
肥胖人群作为血栓的好发人群自然也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由于部分血栓来源于医源性,所以不可否认的是做过心脏或动脉手术的患者,也是好发人群之一。
急性动脉栓塞主要症状为局部的疼痛、苍白、无脉、麻木和运动障碍等,部分患者可有感觉丧失,有些患者会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
大多数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可仅感酸痛,个别患者可无疼痛感觉。疼痛部位开始在栓塞处,以后渐向远处延伸。随栓子移动,疼痛部位可以移动,如腹主动脉骑跨栓塞,开始常有剧烈腹痛,然后很快转为双下肢痛,而腹痛消失。
患肢远端呈袜套型感觉丧失区,这是由于周围神经缺血引起功能障碍。其近端有感觉减退区,感觉减退区平面低于栓塞部位的水平。再近端可有感觉过敏区。患肢还可有针刺样感觉,肌力减弱,甚至麻痹,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手足下垂。当出现感觉消失和麻痹时常提示已经或将要出现肌肉坏死,少数患者发病前首先出现的症状是患肢麻木。
由于组织缺血,皮肤可呈蜡样苍白。如果血管内尚积聚少量血液,在苍白皮肤间可现出散在的青紫斑块。肢体周径缩小,浅表静脉萎瘪。皮肤厥冷,肢体远端尤为明显,皮温可降低3~4°C。临床上也可根据变温平面推测动脉栓塞的部位,即常在栓塞部位以外一掌宽的位置。
栓塞部位的动脉有压痛,栓塞以下的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当动脉痉挛严重或形成继发血栓时,栓塞近端搏动也可减弱,出现无脉症状。
栓子有时也会落入到肠系膜上动脉内,引起局部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为突发、剧烈的腹痛,患者甚至可以准确记起发病时间。腹痛特点是持续性疼痛,甚至镇痛药也无法减轻或缓解。早期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排空的表现。早期腹部查体可无压痛、反跳痛,症状与体征分离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特征。随着肠管缺血加重,肠壁坏死自黏膜层发展到浆肌层,出现肠壁全层坏死,并出现明显腹膜炎体征。病程后期,患者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腹部膨胀、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肌紧张,以及全身感染中毒反应。
是急性动脉栓塞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小腿前方骤然剧痛、局部水肿、皮肤呈紫红色、局部压痛明显、足和足趾不能跖曲,出现胫前神经麻痹,第一趾间感觉障碍。
肾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堵塞,导致肾脏组织缺血、坏死,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引起肾功能衰竭。
患者出现下肢皮肤苍白、无脉、运动障碍、麻木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可就诊于急诊科,并做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但要与主动脉夹层、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进行鉴别。
出现突发疼痛、下肢皮肤苍白、无脉、运动障碍、麻木等,需要立即就医。
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以往有过急性动脉栓塞发病经历的患者,出现突然疼痛、恶心、低热等不适时需立即送完急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患者可到急诊科就医,稳定情况后转至血管外科。
患者年龄多大?
什么时间发病的?
疼痛部位是哪里?
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和冠心病病史?
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咳嗽、胸痛、呛咳、脓痰、浑身乏力、体重下降等)
能较精确测定皮温正常与降低交界处,进而推测动脉栓塞部位。
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测定动脉血流情况,能更精确地作出栓塞的定位,而且提供供血不足的基线,便于术前和术后比较,达到了解血管重建情况和监测血管通畅等。
造影是栓塞定位的金标准,大多数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多普勒超声就能做出诊断。仅在诊断上有疑问,或在取栓术后评估动脉是否通畅才进行动脉造影。
血常规、凝血分析和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急性动脉栓塞后血栓和肾功能损伤程度。
临床表现,即突然发生的严重肢体缺血现象,局部疼痛、苍白、无脉、麻木和运动障碍。
患者有房颤史、近期发生心梗或有发生急性动脉栓塞的病史,可初步判断为急性动脉栓塞。
动脉造影检查定位栓塞部位是诊断的金标准。
也可引起急性下肢缺血,但主动脉夹层常伴有胸背痛,有高血压或马凡综合征病史,可便于鉴别。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压迫动脉或者动脉痉挛时,也会出现与急性动脉栓塞相似的患肢剧痛、发冷、苍白、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消失等症状体征,但患肢缺血多在12~24小时后改善。本病还有急性动脉栓塞所缺乏的患肢肿胀、浅静脉曲张等体征,可便于鉴别。
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分为药物和手术两种,对于病情不严重的小动脉栓塞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大动脉处发生血栓栓塞,则需要立即行手术取栓,治疗越早患者的预后越好。
患肢安置在心脏平面以下的位置,一般下垂15°左右,以利于动脉血液流入肢体。室温保持在27°C左右。避免局部冷敷热敷,前者可加重血管收缩,减少血供。后者增高组织代谢,加重肢体缺氧。
动脉栓塞后应用肝素、香豆素类衍化物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等抗凝剂,可防止栓塞远近端动脉内血栓延伸。
溶栓剂(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仅能溶解新鲜血栓,一般对发病3天以内的血栓效果最好,抗凝与溶栓如同时给予会增加出血风险。
即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除少数直接作用于血小板外,主要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过程。用药期间需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一般作为取栓后维持血管通畅的方案之一。
血管扩张药,如前列地尔,前者可直接注入栓塞近端的动脉腔内,可静脉滴注。
急性动脉栓塞的经典手术,通过球囊导管将远端血栓拉出血管腔,如动脉切口部位粥样硬化严重,可同时行斑块剥脱术。
分为膝上动脉转流和膝下动脉转流两种方式,为保障通畅率采用自体静脉移植为宜,其次为人工血管。
肢体已经明显坏死,其他方法无法挽救时,为了防止坏死组织的毒素入血,威胁生命和肾功能,需要及时将坏死肢体切除。
高压氧舱可增加血氧饱和度,对改善肢体缺血有一定帮助。
急性动脉栓塞经过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大部分可以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需要患者定期复诊。
急性动脉栓塞能治愈,部分患者因肢体缺血时间过长,已出现坏疽则需截肢。
急性动脉栓塞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由房颤引起的急性动脉栓塞患者要坚持每3个月复查一次凝血功能,半年至1年复查心脏彩超。
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应该多进食优质蛋白,如鸡肉、鱼肉、牛奶等。患者应该戒烟戒酒,烟酒的刺激不利于术后伤口的恢复。平时注意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应该卧床休息,同时要观察末梢血液循环,当出现骤然剧痛、局部水肿时及时到医院复诊。
患者入院后应绝对卧床休息,推荐患肢低于心脏水平约15°左右,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应抬高床头15°,而上肢动脉栓塞患者则应采取半卧位。
注意患肢保暖禁用热水袋,以免加重患肢的缺血性变化。
观察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末梢血运及皮温情况,在动脉搏动不清时,用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血流,怀疑有患肢动脉供血不良时,应及时通知主管医师。
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并注意神志变化。
继续治疗心脏疾病,恢复正常心律。
临床常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重度酸中毒、高钾血症、低血压休克及肾衰竭,因此术后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全身状况、精神状态、呼吸情况及尿量改变。
若出现小腿前方骤然剧痛、局部水肿、皮肤呈紫红色、局部压痛明显、足和足趾不能跖曲等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及早进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以避免截肢。
预防急性动脉栓塞主要措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房颤和动脉栓塞病史者定期筛查,以及积极治疗原发病。
有房颤和动脉栓塞病史的患者定期到医院做凝血功能检查及动脉彩超检查。
改善生活习惯如不熬夜、不久坐,每天适当做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不擅自停药。
有先天疾病如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的患者,可以使用肝素或者华法林来治疗,用以控制疾病病情,避免出现血栓。
4521点赞
[1]逯萍主编.现代临床急危重症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234~238
[2]张玉国总主编.临床常见普外科疾病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539~544
[3]梁品主编,董斌,姜传福,王法鹏副主编.外科急危重症[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301~30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