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是儿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主要是体内脱支酶缺乏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在肝脏组织中出现大量糖原堆积。其主要症状为生长迟缓、肝大、肌肉无力,晚期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消化道出血疾病。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为遗传性性疾病,不可治愈,仅需饮食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可根据累及组织器官的不同,分为:
即肌肉和肝脏均存在脱支酶缺乏。
即肝脏脱支酶缺乏。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病因较为明确,主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体内脱支酶缺乏,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在肝脏组织中出现大量糖原堆积。好发于有糖原贮积病家族史的儿童、父母亲为近亲结婚者,其诱发因素主要为高糖饮食。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编码脱支酶的基因发生异常,导致糖原的正常分解途径无法进行,肝脏内肝糖原大量积蓄,最终使得一系列代谢相关疾病。
父母为隐性基因携带者(父母各携带一条隐性基因,自身不发病,可遗传给后代)时,子女有1/4概率发病。
对于有糖原贮积病家族史的儿童,体内可能缺乏脱支酶,高糖饮食会加速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发生。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总发病率约为1/60000,由于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一般父母双方分别携带一个隐性基因,子代才会有1/4的概率罹患此病,因此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对男女患病无明显差异性。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族中有长辈患有本疾病,其孩子罹患此病的机率往往会大。
若父母为三代以内的亲戚结婚,其子代罹患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可能性更大。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生长迟缓、肝大、肌肉无力等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心脏增大等症状,晚期严重者可有肝硬化、肝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危及生命。
患儿身材明显比同龄儿童矮小,但不影响智力。
部分患儿在青春期阶段肝脏明显增大,表现为腹胀,随年龄发展,肝体积可逐渐缩小。
肌组织亦常被累及,表现为肌无力,在行走过速或爬坡时尤为明显,甚至发生肌痉挛,少数呈进行性肌病。
部分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患者病变涉及心肌后会出现心脏增大、运动后乏力、心慌、胸闷等症状。
晚期患儿可由于肝脏蓄积过多糖原,造成肝脏发生病变,主要有黄疸、腹水、腹胀等。
可表现为厌食、严重呕吐、黄疸、乏力、恶心、腹泻等,严重时可导致精神错乱、嗜睡、昏睡等肝性脑病症状。
肝硬化晚期由于食管胃静脉曲张,可导致患儿出现呕血、便血。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患儿早期往往会有发育迟缓、肌肉无力等表现,家长应及早去医院儿科就诊,通过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
对于不明原因呕吐、喂养困难的儿童进行定期内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患儿肝脏较一般儿童体积大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有较同龄儿童身材矮小、肌肉无力等症状,高度怀疑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患者,若见患儿有呕血、便血、频繁呕吐、腹胀加重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儿童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呕血、便血、频繁呕吐、腹胀加重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小儿消化内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肌肉无力、腹胀等)
何时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
孩子身高及生长发育状况如何?
之前做过什么检查吗?
家族中是否存在类似病史?
空腹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试验反应差,若进食数小时后再做试验,则反应正常。
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血脂增高程度不一,与其低血糖发作是否严重有关,血清乳酸和尿酸一般正常。
脱支酶活性的测定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多数仅50%或更低,可明确诊断。
红细胞、肌肉或肝脏中有局限性糊精,有助诊断。
常规做X线胸片、B超、心电图和肌电图检查。一般可见肝脏增大、脾脏增大,或可发现心脏中度肥大和心电图异常。
检测培养的羊水细胞或绒毛细胞中的脱支酶可以提供产前诊断依据,可用的方法包括免疫印迹分析、脱支酶活力的定性或定量法,由于这两种细胞中脱支酶活力相对均较低,因此技术上比较困难。
上述功能试验可用做辅助诊断,确诊仍需依据肝脏和肌肉活检,测定其中脱支酶活力测定,部分患儿外周红细胞中亦可能呈现糖原累积和酶活力缺陷。
典型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症状,如发育迟缓、肌肉无力、腹胀、肝脏肿大等临床症状。
肝脏和肌肉活检脱支酶活性的测定明显降低,或酶学检查发现脱支酶活性低。
红细胞、肌肉或肝脏中有局限性糊精。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肝组织病理变化与小儿糖原贮积病Ⅰ型类似,但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甚少脂肪变性,且纤维化明显,临床上不累及肾脏,甚少发生严重低血糖,心衰和心律失常罕见,可资鉴别。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目前无特殊有效疗法,仅可通过饮食,以连续补充足够量的葡萄糖的方式纠正临床和生活紊乱。还可辅以对症治疗,控制消化道出血、肝衰症状。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避免高糖饮食等,如发现有肝脏病变时,应同时治疗,治疗期间按时服用药物,避免最终器官衰竭死亡。
还可口服生玉米淀粉来维持每日血糖稳定,同时可每天定时、定量鼻饲进食高蛋白质饮食,避免肝糖代谢超负荷。
该病无有效治疗药物,但可根据具体症状,用药进行对症治疗。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垂体后叶素是常用药物,但作用时间短,主张小剂量用药。
口服肠道益生菌、乳果糖等,有利于维持肠道内环境。
酌情选用抗氧化剂,如还原型谷胱甘肽、修复肝细胞膜的多烯磷脂酰胆碱,以及缓解胆汁淤积的腺苷蛋氨酸等药物治疗。
该病无手术治疗。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缓解,但不能治愈,且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若不及时早期干预可能会危及生命。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不能治愈,大多数患者仅能延缓疾病发展。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如若不及时早期干预,患者会肝脏功能不全等危及生命。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患者对症治疗结束1~3个月,症状可暂时恢复,但需平时注意每3~6个月进行复查,做血糖测试、血生化检查、肌电图等,追踪疾病是否加重。
小儿糖原贮积病Ⅳ型患者多特殊饮食宜忌,均衡饮食保证身体营养需求即可。
若合并肝硬化、静脉曲张,则应减少蛋白质摄入,改为高淀粉饮食,避免出现肝性脑病。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患者日常中要注意用药安全,患者需定期复诊,以观察病情的发展。若患者并发其他疾病,注意相应疾病的护理措施。
对于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不可擅自停用药物,一旦停药会造成病毒大量复制,引起的免疫反应会出现急性肝衰竭。
避免疲劳和剧烈运动。
运动前预备葡萄糖或果糖,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有效预防措施主要是早期发现并采取相关措施,如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父母,孕前应进行基因测定,孕前应进行基因测定排除该病遗传因素,孕期可做羊水穿刺或者胎儿绒毛膜来进行明确诊断,以免此病患儿出生。
严禁近亲结婚,倡导优生优育,避免子代遗传性疾病罹患率增加。
4553点赞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0-181.
[2]王薇.肌肉中的糖原脱支酶活力测定及糖原定量、定性以诊断Ⅲa型糖原贮积症[J].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2008.
[3]庄太凤,邱正庆,魏珉等.糖原贮积症Ⅲ型基因突变的初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002):85-88.
[4]李菲菲.临床肝病诊断治疗精要[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278-27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