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捂热综合征主要病因是把婴儿捂的过紧,盖的太多而导致被窝内温度过高,婴儿出现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面色苍白,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的一种冬季常见急病。患病严重者若抢救不及时,可很快休克乃至死亡;患病严重的患儿侥幸存活,也有可能会遗留有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呆傻、聋哑、癫痫等严重的脑损伤后遗症。
婴儿捂热综合征多因给婴儿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而引起,婴儿处在被窝中缺氧且高热的环境,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还不完善,无法适应闷热的被窝,且婴儿也无法表达自己太热了的感受。
春冬季节家长给婴儿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他们担心冻伤宝宝;婴儿发烧时,家长为了给婴儿出汗退热,给婴儿捂盖厚被单。这些做法,都可造成“婴儿捂热综合征”。
由于婴儿太小,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还不完善,所以,在过热的被窝里无法调整自己体温,导致体温升高不降、高热后过度脱水。
再加上宝宝还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也讲不出来,父母无法及时发现给宝宝盖太厚造成宝宝过热的问题。
异常寒冷天气,家长担心婴儿冷,喜欢给婴儿盖上过厚的被子,更易发生婴儿捂热综合征。
婴儿捂热综合征是一种冬季常见急病,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好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
四个月以内婴儿,特别是新生儿。
在家长给婴儿保暖过度之下,婴儿先出现过高热,还有大汗淋漓,很快出现面色苍白、口唇、指甲青紫、精神极差、哭声低弱、反应迟钝、抽搐、昏迷等呼吸、循环衰竭症状,严重者可能因大脑缺血缺氧导致的相关脑部疾病。
婴儿捂热过久,因体温调节能力差及散热快等年龄特点,体温可快速上升,甚至高达40℃以上。全身大汗淋漓,初期时可面色通红,后期则面色苍白、哭声低弱、拒绝吃奶。
患儿所穿衣服和所盖被子湿透,因水分的大量丢失,出现烦躁不安、口干、尿少,前囱及眼沓凹陷、皮肤弹性降低等脱水症状。
婴儿面色苍白,反应迟钝,抽搐甚至昏迷。可引起心肌损害,出现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等。
小婴儿的呼吸急促、呼吸不规则、呼吸暂时停止、伴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甚至呼吸衰竭。
可出现频发呕吐、尖叫、双眼凝视、反复抽搐、昏迷等。
患儿大脑缺血、缺氧不仅会导致大脑不同功能区不同程度的受损,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婴儿若出现高热、大汗淋漓,有脱水表现(小儿眼窝下陷、囟门凹陷、口唇干燥、皮肤干燥),面色苍白,等情况时,应当立即去儿科就医。患儿要做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气分析等相关检查来确诊疾病。本病要与新生儿脱水热、各种类型感染相鉴别诊断。
经常用温度计给婴儿量一量体温,一旦出现发热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婴儿若出现高热、大汗淋漓、囟门凹陷、口唇干燥、皮肤干燥、面色苍白等情况,应当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小儿科或儿科就诊。
若患儿情况危急,应去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患儿发热时间多久了?
患儿有无大汗、面色苍白、昏迷等症状?
患儿的是什么胎次、胎龄、分娩方式?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观察患儿皮肤弹性、眼窝有无下陷、囟门凹陷情况,口唇皮肤干燥情况、精神状况、哭声大小来判断患儿脱水情况,以及给患儿测体温查血压,综合以上信息判断患儿有无休克。
婴儿捂热综合征最重要的体征是发热,而发热的病因最常见是感染。血常规检查是为了排除存在细菌、病毒感染,尿常规是为了排除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粪常规是为了排除存在消化道感染。
婴儿捂热综合征会导致患儿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低氧等变化,血气分析可以显示具体各项电解质丢失情况以及缺氧情况,帮助医生正确给患儿补充电解质、给氧,维持患儿内环境平衡。
婴儿捂热综合征可以导致婴儿大脑缺血缺氧,让大脑不同功能区(运动区、语言区等)受到不同程度受损,可能发生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呆傻、聋哑、癫痫等严重后遗症。脑部MRI可以比较好的显示各个脑区域的损伤情况,预判相关并发症并做治疗。
婴儿捂热综合征需根据病因、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综合进行判断:
家长多有给患儿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的情况。
患儿出现高热、大汗淋漓、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典型症状。
医生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脑部MRI等,可明确患儿有无脱水、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内,体温常突然升高,可高达39℃~40℃,发热一般短暂持续一段时间(一般数小时或一两天),便可自然恢复。在出现新生儿脱水热的同时,往往伴有患儿体重下降,这是由于小儿初生时进食少,加上呼吸、出汗、排便等显性和不显性的丢失、摄入减少所致。但体重的下降,一般不超过出生时体重的10%,这是正常生理现象,叫做"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在小儿进食正常以后,体重会很快回升。通过主要症状与本病相鉴别。
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当患儿较长时间处在一个较高体温(40度以上)状况下,会导致患儿严重脱水,产生一系列类似于“婴儿捂热综合征”的症状。要治疗这些患儿,在纠正患儿内环境紊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抗感染治疗。通过主要症状与本病相鉴别。
对婴儿进行降温、补液、给氧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纳诺酮和神经节苷脂等药物,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同时要注意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并保证营养的供给。本病根据病情不同,治疗时间不定。
这是治疗婴儿捂热综合征的重要措施。在送往医院之前,家长可自行去除捂热的原因,将患儿迅速撤离高温的环境,让患儿尽快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并及时将患儿送至医院救治。当患儿体温很高时,要迅速降温,应采用物理降温法,如用冰垫、温水擦浴等,不要用发汗药,以免出汗过多加重脱水。
这是治疗婴儿捂热综合征的必须措施。给氧可以提高患儿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缺氧症状和呼吸状态。如发现患儿出现脑水肿出现(患儿囟门饱满),应该采取高压氧治疗。
这也是“婴儿捂热综合征”抢救治疗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患儿高热大汗后使体液大量丢失,会引起脱水和酸中毒,因此必须积极给患儿补充水分,纠正酸中毒。应采用静脉补液,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快速纠正患儿的内环境紊乱。
对抽搐的患儿要应用抗惊厥药,如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钠等。
对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脑损伤,可给予患儿纳诺酮和神经节苷脂等药物,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同时要注意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来保证患儿机体营养的供给充足。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家长及时发现并及早给患儿降温,大多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出现。但若没有及时发现,患儿严重后可导致机体缺氧而发生惊厥抽搐或昏迷,若抢救不及时,可很快休克乃至死亡,侥幸存活的患儿,也会遗留后遗症。
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治愈情况不同,症状轻的患儿不遗留后遗症,能治愈,病情严重患儿可遗留后遗症。
轻症患儿不影响寿命,病情严重患儿发生休克、晕厥等症状时抢救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本病患儿最常见的后遗症是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呆傻、聋哑、癫痫。
定期观察患儿脑部功能情况,是否残留脑缺血缺氧损伤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呆傻、聋哑、癫痫等。
“婴儿捂热综合征”患儿饮食并无特殊,按照寻常婴儿方式喂养,保障患儿营养充足,加辅食喂养,合理饮食。
六个月以内患儿尽量全母乳喂养。
六个月以上到一岁以内婴儿给予母乳加辅食,如铁强化米粉、蔬菜泥、水果汁、鸡蛋黄等。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乳母请注意加强营养,多吃瘦肉、鸡汤、鱼汤以及牛奶等高蛋白的食物,同时多吃蔬菜、水果类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日常护理应保证患儿充足睡眠,科学喂养,合理饮食,时常关注患儿体温,在注意保暖的同时切勿保暖过度。观察患儿脑部发育情况,如有异常(聋哑、运动障碍、智力较同龄儿童低下等),应及时就医。
时常关注患儿体温,在注意保暖的同时切勿保暖过度。
发热的患儿,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用20~30°C的湿毛巾敷在额头上。
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新鲜、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室内。
保证患儿休息,室内保持安静,不免一切不良刺激。
关注患儿体温、精神状况、哭声大小。
有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的患儿,长期随访患儿脑部发育情况,必要时给予脑部康复治疗。
提醒每一位孩子的家长,对孩子切不要包裹得太紧太厚,保暖过度和缺乏新鲜空气会使孩子发生捂热综合征。这种情况病死率很高,而且既使抢救存活,后遗症也很容易发生。同时也提醒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和处理。
在寒冷的季节,切忌把婴儿包盖得过紧、过严、过厚,不要在婴儿被褥周围加过多的热水袋等发热物。
不要给婴儿蒙被睡眠或用棉被堵塞其口鼻,以防影响呼吸。
不要把新生儿置于母亲腋下睡眠,或让婴儿含着乳头睡觉,提倡母婴分被睡眠。
对于婴儿,家长要经常用温度计给孩子量一量体温,一旦出现发热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以免耽误了病情。一旦出现婴儿捂热综合征的相关症状,如发热、脱水、呼吸加快、脸色苍白等应速送医院救治,切莫掉以轻心。
4988点赞
[1]闫萍主编.中国家庭自诊自疗自养——小儿发热防治疗法258[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8
[2]王金荣著.实用儿科住院医师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8-99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