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溢乳综合征指非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或妇女停止授乳1年后,出现持续性溢乳且伴有闭经者,包括不同的病因及病理。应注意的是,闭经-溢乳综合征常常是垂体泌乳素腺瘤的症状,并在X线照片上证实肿瘤之前10年即可有此症状。闭经-溢乳综合征伴高泌乳素血症者为79%~97%。患者普遍有溢乳、不孕、月经紊乱(包括经量少、月经稀发和闭经等)和多毛等临床症状。该病病因复杂,主要由泌乳素腺瘤、药物因素、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减等因素引起。临床上治疗本病多用药物治疗,必要时选择手术治疗。
闭经溢乳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较多,肿瘤、颅内占位性病变、药物因素、甲状腺疾病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好发于有长期口服抗精神病、抗高血压等药物,甲状腺功能减退、有下丘脑疾病、近期做过流产或引产,曾做过胸部整形手术或病理手术的患者。
睡眠时血浆泌乳素升高,泌乳素分泌增多开始于睡眠后,并持续于整个睡眠过程。妊娠时泌乳素的分泌也增加,较非妊娠期升高10倍以上。吸吮可使泌乳素的分泌暂时增多,但在哺乳3个月后,上升的幅度逐渐下降。长期哺乳时,正常范围的泌乳素水平即可引起乳汁分泌;体力活动、应激、精神刺激及刺激乳头,月经黄体期均可增加泌乳素的分泌。
该型高泌乳素血症占高泌乳素血症全部患者的71.6%,其中泌乳素瘤占闭经-溢乳综合征的33%~76.9%。多数为微腺瘤,少数为巨腺瘤,占30%。肿瘤细胞不受下丘脑抑制因子的抑制,自主性分泌大量泌乳素,生长激素(GH)瘤、ACIH瘤及嫌色细胞瘤也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
产后性高泌乳素血症综合征约占全部高泌乳素血症的30%,继发于妊娠、分娩、流产或引产后者,泌乳素一旦升高后不易下降。
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少见,多为精神创伤、应激因素所致,部分是由极微小腺瘤或大分子高泌乳素引起的。
常由干扰多巴胺合成、代谢、重吸收、阻断多巴胺与受体相结合或增强泌乳素释放因子刺激的药物引起。如抗精神病药物、胃动力药、抗高血压药、抗胃溃疡药、雌激素类药物,口服避孕药等。
常刺激乳头或做过胸部手术会反射性的引起溢乳。
闭经溢乳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的疑难病,普通人群发病率约为0.4%,而在生殖障碍女性中发病率为9%~17%,是危害女性生殖健康的一种常见病。
长期口服抗精神病、抗高血压等药物的患者。
甲状腺功能减退、下丘脑疾病患者。
近期做过流产或引产女性。
曾做过胸部整形手术或病理手术的患者。
闭经溢乳综合征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头痛、视野缺损或视力障碍、多毛。主要是由于闭经溢乳综合征下高水平的催乳素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起抑制作用,在其不断的升高过程中黄体功能不足、月经量少、持续无排卵、月经稀发、直至闭经。
分泌的乳汁似初乳样或水样、浆液样,黄色或白色,多数情况下分泌量不多,通常只有在挤压下才有乳汁流出,重者可自行流出。
高泌乳素血症时,卵巢黄体功能不足,排卵稀少或不排卵而引起不孕。泌乳素轻度增高者,可为排卵性月经,但黄体期缩短,有时可有孕激素撤退性出血。
鞍隔缺损或垂体体积发生改变,导致蛛网膜下腔伸展至鞍内,垂体体积缩小变扁,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等临床症状。
垂体肿瘤在压迫视神经交叉部位时引起双颞侧视野缺损,压迫颅神经引起复视或斜视。
长期闭经者可出现雌激素缺乏,如潮红、心悸、出汗、阴道干涩、性交疼痛、性欲减退等,还有肢端肥大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
闭经溢乳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导致其体内卵巢黄体合成孕激素受到抑制,进而出现不排卵和闭经现象,最终引发不孕。
雌激素可以调节肾上腺皮质对骨骼的作用和增强维生素D的作用,因而可以减少骨质的损失。闭经溢乳综合征导致的雌激素降低会导致骨质疏松。
妇女出现月经稀发或闭经、溢乳、多毛、视力障碍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可就诊于妇科,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生理性高催乳素血症进行鉴别。
出现月经稀发或闭经、乳头溢液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头痛、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多毛、痤疮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到妇产科就诊。
患者同时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应去内分泌科就诊。
如果患者出现头痛、视野缺损、视力障碍等症状应去神经外科就诊。
有哪些症状?(如闭经、溢乳、视力受损、头痛、多毛等)
症状持续的时间是多久?
做过哪些检查?
是否用过抗精神病药物、雌激素类药物,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做过哪些检查?
挤压乳房了解泌乳情况,全身检查要注意视力、视野改变,有无多毛、肥胖、高血压、胸壁病变等。
血清泌乳素呈脉冲式释放,且具有昼夜规律,受应激因素影响明显,故采血要求严格早晨空腹或进食纯碳水化合物早餐,于上午9:00~11:00到达,先清醒静坐半小时,然后取血,尽量减少应激。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泌乳素升高,提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功能低下时泌乳素也可升高,血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可提示生长激素腺瘤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等。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可诊断闭经溢乳综合征。
出现月经稀发或闭经、头痛、视野缺损、视力障碍等症状。
体格检查有乳头溢乳、多毛等症状。
非哺乳期妇女血清催乳素值大于25μg/L。
按摩乳房和吮吸乳头可反射性促进催乳素分泌,非哺乳期妇女催乳素在3个月内降至非妊娠期水平,空腹、胰岛素性低血糖、运动、应激都可使催乳素升高。
闭经溢乳综合征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通常选用溴隐亭)、手术治疗(适用于垂体腺瘤患者)和放射治疗(适用于存在药物与手术禁忌的患者)等方法对闭经溢乳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
因药物所致闭经溢乳综合征的不孕症妇女,只要停服药物3~7个月,血中的高泌乳素浓度就会降至正常,随之月经也跟着恢复正常,卵巢重又恢复排卵,溢乳现象不需对症治疗,也就会不治而愈,妊娠功能也随之恢复。
因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闭经溢乳综合征的妇女,只要补充甲状腺素治疗一个半月之后,患者血液中的高泌乳素即可降到正常水平,溢乳随之停止,两个月后可望月经来潮,从而恢复妊娠功能。
垂体瘤、垂体增生所致闭经溢乳综合征的妇女,如果肿瘤不过大,一般直径在3厘米以下,且无其他重要明显压迫症状,可采取保守疗法,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溴隐亭治疗。垂体瘤过大者,不宜单纯服用溴隐亭,而应在有条件的医院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即手术+放射+服溴隐亭,亦可达到恢复妊娠的目的。
卡麦角林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是溴隐亭的换代药物,抑制催乳素的作用更强大而不良反应相对减少,且作用时间更长。对溴隐亭抵抗或不耐受溴隐亭治疗的催乳素瘤患者改用此新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仍有过半者有效。
泌乳素腺瘤是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并有一定的自限性,因其包膜不清楚,手术不易彻底摘除。但颅内压升高、视力改变时,必须实施手术切除垂体肿瘤。对垂体泌乳素瘤来说,不应首选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因这两项治疗对下丘脑—垂体的正常功能干扰大,手术后的性腺功能恢复率低,而且还有促使良性肿瘤转为恶性肿瘤的可能。
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侵袭性大腺瘤、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有手术禁忌或拒绝手术、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采用传统放疗加溴隐亭治疗者,1/3的患者血催乳素水平正常,但显效时间可长达20年以上。主要并发症为全垂体功能低减、恶变、视神经损伤、放射性颞叶坏死等。
闭经溢乳综合征一般经治疗后可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有一些患者是由于肿瘤引起,需要定期复诊,做影像学检查及泌乳素测定。
一般经治疗后可治愈,有复发可能。
本病一般不影响正常寿命。
治疗1个月起定期测定血催乳素及雌二醇水平,观察催乳素下降及卵泡发育改善的进度,指导剂量调整。
每1~2年重复鞍区MRI检查,大腺瘤患者每3个月检查1次。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后血催乳素水平不降反升,出现新症状也应行MRI检查。催乳素大腺瘤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后血催乳素水平正常而瘤体不缩小,应重新核对诊断,是否为其他类型腺瘤或混合性垂体瘤、是否需改用其他治疗。
有视野缺损,大腺瘤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可每周复查2次视野,如疗效满意常在两周内显效。如无改善或不满意应在治疗后1~3周内复查MRI,决定是否需手术治疗减压。其他如垂体激素测定、骨密度等。
停药初期每月复查血催乳素水平,3个月后可每半年查1次,或者前1年每3个月复查1次血催乳素水平,以后每年查1次。如催乳素水平升高,同时复查MRI;若又升高仍需长期以最小有效剂量维持。
闭经溢乳综合征患者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同时注意改变生活习惯,忌吃寒性食物。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此类食物不利于患者恢复。
宜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胡萝卜、猕猴桃等。
需改变饮食习惯,每周补充硒元素,如吃河虾、海米、黄花鱼、牡蛎等。
忌吃寒性食物和辛辣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冰激凌和火锅等。
多吃新鲜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
良好的护理对闭经溢乳综合征的治疗有重要作用,由于此病可能造成不孕,从而会引起患者焦虑情绪,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同时也要注意乳头清洁,适当的锻炼可增强患者抵抗力。
乳汁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故应保持内衣清洁,防止感染。
家属应像医生了解患者病情,以便患者解释该病的情况,缓解其焦虑情绪。
适当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如果患者进行了手术,术后敷料需要及时更换,注意预防感染。
治疗过程中监测月经情况等情况,如经过治疗,闭经还是无法改善,应及时告知医生。
闭经溢乳综合征病因多样,除不可控的因素外有一些因素是可以避免的,如避免长期用易于引起该病的药物以及及时治疗原发病。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要早期筛查血清泌乳素水平。要从早期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等方面预防。
有长期服用抗精神病、抗高血压病药物的患者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可查血清泌乳素水平。
治疗原发病,如泌乳素腺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避免长期使用抗精神病、抗高血压等病的药物。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颅内肿瘤。
怀孕或做过流产和引产的女性要定期查血清泌乳素。
4660点赞
[1]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妇产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5.
[2]徐丛剑,华克勤主编.实用妇产科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45.
[3]郜水菊.闭经溢乳综合征临床分析.吉林医学,2016,37(03).673-674.
[4]郭敏,文宁.闭经溢乳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000(016):154-154,15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