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中毒是一类疾病,是指由于摄入过多的维生素而导致的中毒。其病因为患者过多服用维生素制剂或过量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或大剂量使用维生素治疗特定维生素缺乏病。当出现维生素中毒这类疾病的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摄入维生素,并且配合医生进行对症治疗。一般治疗周期为1~2周。
表现为食欲减退、烦躁或嗜睡、呕吐、前囟膨隆、头围增大、颅疑裂开、视乳头水肿等。
早期出现烦躁、食欲减退、低热、多汗、脱发,以后有典型的骨痛症状,呈转移性疼痛。
多数人每天服用维生素B6 20毫克无副作用,稍微过量的维生素B3,就会导致脸部和肩膀容易发红、头痛、瘙痒和胃病,严重过量则会出现口腔溃疡、糖尿病和肝脏受损的病症。
长期大剂量服用使一些病人形成尿道草酸盐结石,并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症病人出现溶血。孕妇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后,可引起婴儿坏血病。
其中毒症状有高钙血症、肌无力、表情淡漠、头痛、厌食、恶心、呕吐、骨痛、异位性钙化、蛋白尿、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等。
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E不容易引起中毒。维生素E过量还可能引起大出血。对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的人来说,过量摄取维生素E危险性更大。
过量维生素K会导致人体发生癌症和出现皮疹的现象。孕妇服用大剂量维生素K可以造成新生儿黄疸。服用含维生素K量高的多种维生素也影响口服抗凝剂的效果。
维生素中毒症即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后所发生的中毒病症,中毒的症状因服用的维生素不同而有差异。维生素中毒这类疾病的常见病因,是服用过多维生素制剂、过量食用含维生素的食物、大剂量使用维生素药品等。治愈后不要盲目服用大量维生素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认为服用维生素越多,对健康越有益,维生素过量摄入,从而引发维生素中毒。
有些食物富含维生素,食用过多会造成维生素中毒。比如胡萝卜、动物肝脏、蛋类、奶油等富含维生素A,过量食用会造成维生素A中毒。
短期内服用过量维生素来治疗,而导致维生素中毒。
近年来,有人提出使用大剂量维生素可以预防癌症,能治疗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等等,出现了所谓“大剂量维生素疗法”,增加了人们服用过量维生素的机会,导致近年来维生素中毒情况越来越多见。
认为食用维生素越多,对身体越好,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过量食用维生素补剂,从而导致维生素摄入过量而中毒。
有些食物富含大量维生素,过量食用会导致维生素中毒,比如吃过量的胡萝卜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
仅因出汗多、出牙晚、烦躁、走路迟、夜哭多汗、枕后脱发、体弱当中的一两项,就判断患儿患有佝偻病,并短时间给予患儿大剂量维生素治疗,很容易导致维生素中毒。
维生素中毒主要是盲目摄入过量维生素而导致,其维生素种类不同,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共性的症状多表现为胃肠道系统的不适,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是不同种类维生素中毒的常见症状。
婴儿可出现前囟门鼓起。普通患者常见皮肤粗糙、干燥、瘙痒、脱发、脱屑、骨痛等症状,部分患者有头痛、头晕、乏力、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或者出现视力模糊、复视等。
患者可出现肩部或者脸部发红等症状,或者头痛、头昏、眼花、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
大量服用会造成泌尿系统结石,出现恶心、呕吐、血尿、腰痛、肾绞痛等症状,严重时出现乏力、脱水、肝脾肿大、呼吸困难等症状。
早期出现低热、烦躁、厌食、便秘等症状,严重时出现高热、多尿、脱水、昏迷、心率不齐等症状。也会出现骨痛症状和造成泌尿系结石症状。
女性多出现月经过多或闭经症状。
新生儿会出现黄疸;普通患者出现皮疹。
肝肾功能损害,严重中毒患者会影响肝肾功能,最终造成肝肾功能损害。
当食用过量维生素出现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时,患者应立即就诊于急诊科或消化科,进行血液检查、X射线检查,以判断患者是否为维生素中毒。
当患者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眼花、食欲减退、腹泻、皮肤粗糙、干燥、瘙痒、脱发等疑似维生素中毒症状时及时就医。
出现过敏性休克、哮喘、心律失常去急诊科就诊。
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去消化科就诊。
出现烦躁易怒、食欲减退去营养科就诊。
出现了哪些症状?是否腹泻?频率如何?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了吗?是否进行了治疗?疗效如何?
是否长期摄入某些药物?
是否患有佝偻病,过去所用维生素D剂量是多少?
平时是否使用维生素补充剂?
作用是分析血液中维生素、血钙等指标的浓度是否在正常范围,从而判断患者是否是某种维生素中毒。其中维生素D中毒时,早期血钙浓度会偏高,血清25羟D增高。
维生素A主要表现为管状骨造型失常,软组织肿胀、卤缝增宽、前囟饱满;维生素D中毒主要表现为尺桡骨干皮南骨模糊并有骨膜反应、骨质疏松或骨硬化。
维生素D中毒时,尿钙表现为强阳性、尿蛋白阳性可有管型、尿白细胞、红细胞增高等异常表现。
首先要详细询问病人病史,患者有服用维生素的病史,并结合血液相关维生素血浓度检测和 X线检查来确诊。其中,对于各种类型的维生素中毒,大多通过血液生化检查相关维生素血浓度来判断,而维生素A、D中毒,还可以通过X检查特征性骨改变判断骨发育情况协助判断。
当X线特点为管状骨改变,骨膜下新骨形成,骨膜增生,严重者出现骨骺包埋畸形,使骨骺与骨干过早闭合、头颅改变、颅缝增宽、前血囟扩大,可通过X线检查加以鉴别。
当出现维生素中毒时,应立即停止摄入维生素,并且配合医生进行对症治疗,通常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立即停止摄入维生素。
对于短时间大量服用维生素,可以采用口服导泻剂来进行刺激肠道,促进粪便排出,达到促进维生素排出人体外的目的。
主要用于维生素D中毒,这类药物的作用是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可以减弱维生素D的作用,减低血钙浓度。
如使用氢氯噻嗪类药物使药物通过尿液排出。
促进毒素通过粪便排出。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一次性大量服用维生素的患者,把过多维生素排出体外。
通过输液、服用利尿剂等方法通过尿液加速过量维生素排出。
主要用于短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患者,及时催吐,可减少维生素在胃内的吸收。
对于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后所发生的中毒性病症,若能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处理,及时停止和纠正过量服用维生素,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治愈,且不影响自然寿命。
大部分的患者都可以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血液生化、X线骨骼检查、尿检等项目,判断毒素是否清除。
维生素中毒患者因其中毒类型不同,所服用的维生素不同,因此其饮食注意事项也各有不同。如新鲜的水果、蔬菜中含有各种维生素,因此患者应避免摄入。
需忌酒,少吃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
忌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如动物性肝脏、奶制品等。
对于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后所发生的中毒,治疗后需合理用药以及适当的运动,在生活中避免过量食用维生素食物及药物。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判断毒素是否清除。
患者需了解所用维生素的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等,遵医嘱服用药物。
患者应加强锻炼,可进行有氧运动,有利于毒素的排出。
只有当体内缺乏某种维生素时才需酌量补充,并且补充维生素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口服,切忌盲目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中毒可通过学习卫生保健知识,不盲目、过量服用维生素以及当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及时就医的方式进行预防。
当出现出汗多、出牙晚、夜哭、多汗、枕后脱发、体弱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避免被误诊为佝偻病,以做到早期筛查。
改掉不良饮食习惯、均衡饮食,不要过量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当身体不适时,避免盲目补充维生素。
4145点赞
[1]陈文波,李淑娟,刘海军.维生素类药物滥用的危害及合理使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0):72-73.
[2]宋晓,耿越.过量维生素D对细胞代谢的影响及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J].2019,6(15):125-1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