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平滑肌肉瘤是指源于胃平滑肌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病变可发生在胃壁任何部位,以胃底和胃体上部最多见,呈球形或半球形,质地坚韧,表面呈分叶状或结节状,可单发或多发。胃平滑肌肉瘤的主要转移途径为血行转移,最常转移到肝脏,其次为肺。胃平滑肌肉瘤主要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少部分可能为神经起源,部分由良性胃平滑肌瘤恶变而来,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胃平滑肌肉瘤恶性程度低,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率高,如能彻底切除,术后复发率低。
胃平滑肌肉瘤大体形态可分为以下三型:
肉瘤增大,逐渐向胃腔内隆起,形成黏膜下肿瘤,一般为广基无蒂,呈球形、半球形,也可呈分叶状。
肿瘤主要位于浆膜下,向胃腔外发展,并可侵犯周围组织和邻近器官。
肿瘤较小时多位于胃壁内,呈膨胀性生长,形成哑铃状肿块。
胃平滑肌肉瘤主要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多为原发性肿瘤,病因尚不明确,部分是由良性胃平滑肌瘤恶变而来,常见诱发因素是食用大量硝酸盐食物,好发于60多岁的中老年人。
长期食用熏制、腌制、盐渍的加工食物,特别是肉类,这类食物含有致癌物质硝酸盐,致癌物可以导致控制细胞生长和修复的遗传编码出错,从而可能诱发胃平滑肌肉瘤的发生。
胃平滑肌肉瘤约占胃恶性肿瘤的1%~3%,胃肉瘤的30%,约占胃肿瘤的2.7%。
胃平滑肌肉瘤好发于60多岁的中老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身体素质较差,且多有长期吸烟饮酒史,胃功能低下。
胃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为腹痛、腹部包块、胃出血,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肿瘤远处转移的并发症。
约50%以上的患者可发生腹痛,常先于出血和肿块,多为隐痛或腹部不适感,偶呈剧痛。腹痛系由瘤体膨大、牵拉、压迫邻近组织所致。
半数左右患者查体或自行扪及腹部包块,小者如核桃,多有粘连,较固定,触之常有囊性感,触痛不明显。
胃平滑肌肉瘤发生出血者也较多见,常为间断性、持续性小量出血,黑便为主,呕血者较少,极个别呈大出血甚至休克。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受压或供血不足使中央部位梗死、坏死,以及瘤体表面溃疡所致,可伴有贫血症状。
如恶心、呕吐、发热、消瘦等表现。
胃平滑肌肉瘤易发生血行转移,多见于肝、肺,淋巴转移较少见。肝转移患者可有上腹肿块、肝区疼痛、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肺转移患者可有刺激性干咳、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淋巴结转移患者可在体表扪及肿大的淋巴结。
当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腹部包块、呕血黑便,以及发热、体重进行性下降等情况,都需要就医检查,行胃镜活检、CT检查、X线钡餐等检查明确诊断胃平滑肌肉瘤,及时掌握病情的发展情况。
出现上腹部不适、腹部包块、发热、体重减轻,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出现呕血、黑便的情况要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科就诊。
若出现呕血、黑便等情况可以到急诊科就诊。
最近体重是增加了还是减轻了?
呕血和黑便有多长时间了?有没有吃什么特殊食物?
有没有贫血的症状,如头晕、乏力?
家里人或者亲戚有没有肿瘤的病史?
之前有没有做过检查或者其他治疗?
表现为胃内边缘整齐的圆形充盈缺损,中央可见典型的“脐样”溃疡龛影,如肿瘤向外生长则见胃受压和推移。
由于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胃镜活检阳性率低。典型胃镜表现胃壁有圆形或椭圆形的隆起,表面光滑或糜烂,周围黏膜可见桥形皱,质韧或硬,较固定,但黏膜常能推动,蠕动弱。肿块表面常有溃疡、糜烂、出血,底覆坏死组织,尤其形成穿凿样或脐孔样溃疡对诊断有意义。活检时宜选病变边缘坏死组织部位,或采用挖洞式活检,多处取材可提高活检阳性率。
对胃外型平滑肌肉瘤价值较高,因此当怀疑患者有肿块、而钡餐及内镜呈阴性时,应做CT检查。CT检查不仅能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和密度,还可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脏器有无浸润转移。肿块呈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腔内型或较小的肿块一般境界清楚、表面光滑,平扫密度较均匀;腔外型肿块较大,若侵及邻近器官,则界线不清,肿块密度不均,中间可见不规则斑片状低密度灶。CT增强扫描见肿块周边明显强化,其内见不规则的无明显强化灶和不强化灶。
可发现肿瘤液化坏死和囊性变,超声内镜检查可明确胃壁占位病变形态及大小,内部出现点片状强回声反射是恶性肿瘤的标志。
可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造影剂渗漏提示有出血。
通过此项检查,可了解消化道出血情况,消化道少量出血可有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
胃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X线钡餐检查,观察胃壁、胃黏膜受侵犯情况,肿瘤的位置、大小、周围器官的受压情况,还可了解胃有无蠕动功能障碍,结合胃镜活检可最终确诊。
出现腹痛、腹部包块、恶心、呕吐、体重下降、呕血、黑便等症状。
X线钡餐检查表现为胃内边缘整齐的圆形充盈缺损,中央可见典型的“脐样”溃疡龛影。
胃镜活检表现为胃壁有圆形或椭圆形的隆起,表面光滑或糜烂,周围黏膜可见桥形皱,质韧或硬,较固定,但黏膜常能推动,蠕动弱。
胃平滑肌肉瘤即使靠近贲门部也很少累及食管,而贲门癌累及食管下端;胃平滑肌肉瘤腺的X线钡餐检查表现为,胃内边缘整齐的圆形充盈缺损,中央可见典型的“脐样”溃疡龛影,而贲门癌的钡餐X线检查可见早期黏膜浅表病变,无“脐样”溃疡龛影。
中晚期隆起型胃癌一般范围较大,胃镜活检可见形态不规则,呈菜花样,黏膜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常有溃疡出血。胃平滑肌肉瘤经胃镜活检可见胃壁有圆形或椭圆形的隆起,表面光滑或糜烂,周围黏膜可见桥形皱,质韧或硬,较固定,但黏膜常能推动,蠕动弱。
胃平滑肌肉瘤的恶性程度低,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高,如能彻底切除,术后复发率低。
胃平滑肌肉瘤无相关药物治疗。
胃平滑肌肉瘤对于较大的肿瘤仍以根治性切除为治疗的首要目标,一般认为此病多经血行转移,因此不常规行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侵犯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决定。
目前认为肿瘤<5cm者,距离病变2cm行胃部分切除,邻近贲门或幽门者应行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中发现淋巴结转移者,应行D淋巴结清扫术。
肿瘤>5cm者,应行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多发性病变或术后复发者,需行全胃切除术,对于有肿大淋巴结应一并切除。
如侵犯周围脏器(左肝、胰体尾、脾、横结肠等),应尽可能切除,防止术后肿瘤的复发。
对于术后复发的病例,应尽可能手术切除,以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
胃平滑肌肉瘤的预后与肿瘤大小、肿瘤分级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有关,经过积极手术治疗,一般能治愈,患者预后较好,术后5年生存率为50%。
胃平滑肌肉瘤经过手术治疗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感染的现象。
胃平滑肌肉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50%。
胃平滑肌肉瘤患者在术后第1年应半年复查1次,以后每年1次,定期去医院复查3~4年,行X线钡餐检查、CT检查等,明确疾病恢复情况。
胃平滑肌肉瘤患者在饮食调理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全面、低盐低脂、饮食清淡,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饮食。
忌食用油炸类、加工肉类、腌制类、重油重盐,以及粗糙难消化的食物。
保证三餐规律,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应低盐低脂,细嚼慢咽,也不要吃过烫的食物。
可以进食米汤、鸡蛋汤、混沌、鸡蛋羹等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可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和少渣的食物,比如小米粥、面条、鱼肉丸等。
忌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洋葱等,避免对肿瘤产生刺激,防止并发症的形成。
胃平滑肌肉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术后伤口的护理,术后遵医嘱逐步恢复活动,不可剧烈活动。
术后患者应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和剧烈运动。
术后患者可适当进行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可在术后第1日坐起轻微活动,第2日于床边适量活动,第3日可在室内活动。
患者应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患者术后应注意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切口敷料有无渗出,引流管是否通畅等,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术后大便潜血阳性多为迟发性,若有潜血阳性,则再次插胃镜,进行镜下止血,若出血量多,患者应尽快接受外科治疗。
良性胃平滑肌瘤患者应进行早期筛查,早期治疗,以免肿瘤恶变发展为胃平滑肌肉瘤。
胃平滑肌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暂无权威证据支持的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措施。
4900点赞
[1]赵玉沛.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7:304.
[2]陈宝定,鹿皎.临床超声医学[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274.
[3]谷振芳.实用肿瘤综合诊治新策略下[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2016:427.
[4]陶海云.现代临床肿瘤学下[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47.
[5]林红军.腹部超声检查技巧与鉴别诊断[M].科技文献出版社,2015:107.
[6]赵玉沛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04):304.
[7]谷振芳等主编.实用肿瘤综合诊治新策略.下[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427-42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