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卟啉病是由于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特异酶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乏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由卟啉或其前体,如δ-氨基-γ-酮戊酸和胆色素原生成和排泄增多,并在组织中蓄积而引起。
卟啉主要在红骨髓和肝内合成,根据卟啉代谢紊乱出现的部位,血卟啉病可分成两大类:
过多的血红素前体主要来自骨髓,所以也称骨髓性血卟啉病,骨髓内幼红细胞和红细胞中有过量及不正常的卟啉生成。按生成的卟啉不同,又分为以下三型,但以原卟啉型较为多见。
原卟啉型相对常见,童年发病,临床上主要限于光感性皮炎。
尿卟啉型十分罕见。
粪卟啉型极为罕见。
过多的血红素前体主要来自肝脏,主要为卟啉前体(ALA和PBG),常有肝功能损害主要来自肝脏。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又可分以下四型,但以急性间歇型最多见。
以腹痛及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无光感性皮炎。
以光感性皮肤损害为主,无腹痛及神经精神症状。
兼有上述两型症状。
粪及尿排出粪卟啉增加,在眠尔通、巴比妥类等药物的诱发下可出现急性间歇型症状,偶见光感性皮肤损害。
血卟啉病是由于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特异酶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乏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主要病理生理为卟啉或其前体、胆色素原生成和排泄增多,并在组织中蓄积。
除ALAD血卟啉病及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外,其余血卟啉病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卟啉病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特定缺陷的酶的分子机制已经得到证实,与酶缺陷相关联的基因现已被分离、定位,许多基因的突变类型亦已经明确。
某些药物能直接抑制胆色素原脱氨酶的活性,对于存在基因缺陷的患者,使酶活性更加下降,达到50%以下时诱发肝性卟啉病的急性发作,这些药物有苯巴比妥、灰黄霉素、苯妥英钠、雌二醇、黄体酮等。
在1955~1958年,土耳其东部因食用了含有杀真菌药六氯环己烷的麦子后,发生了血卟啉病的广泛流行。
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常发生迟发性皮肤型血卟啉病(PET),证明部分卟啉病与病毒感染有关。
饮酒、饥饿、严重感染、创伤、精神刺激等可诱发发作,或在发作期使症状明显加重。
女性的发作有时与月经、妊娠有关。
药物因素:如巴比妥类、苯妥英及其他抗癫痫药、利福平等,可加重急性间歇性卟啉症。
血卟啉病患病率较低,国外研究报道为0.002%~0.13%,男女比例为3:1~6:1,国内尚无此方面研究报道。
出生36个月以内的幼儿,成人也可发病。
血卟啉病主要有皮肤、腹部及神经精神三大综合征,包括婴儿时期已经出现的暴露在日光照射下的皮肤出现皮损,伴随有急腹痛、恶心、呕吐、逐渐进展为肌力下降、活动受限、全身无力。
多在婴儿期即出现,但在迟发性皮肤血卟啉病中也可始见于成人,主要由光线引起。最易致病的光波为405nm,能穿透玻璃窗,在皮肤暴露部位,如额、鼻、耳、颈、手等处出现红斑,继而变为疱疹,甚至溃烂,于结痴后常遗留疤痕,引起畸形和色素沉着,口腔黏膜可有红色斑点,牙呈棕红色,同时可并发眼损害,如结膜炎、角膜炎及虹膜炎等。有部分患者皮肤不仅感光过敏,炎症后期可有萎缩、黑色素沉着及类似硬皮病或皮肌炎的现象,患者可有特殊紫色面容。
其特征为急腹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呈咖啡样。腹痛可异常剧烈,为绞痛性或紧缩感,也可仅觉腹部重压感。痛的部位不定,可在上腹部、脐周、左侧腹部或右侧腹部,有时放射至背部或膀胱区及会阴区。腹痛时间可长可短,自数小时至数日或数周不等。腹痛可发作一次或多次,发作的间隔可长可短。便秘亦很常见,可伴胀气,而腹泻较少见。
神经症状变化多端,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肌无力常始于近端肌肉,上肢重于下肢,可以是不对称或局部性。肢体疼痛、感觉异常或减低;病变早期反射可无明显变化或亢进,但随着神经病变进展常减弱或消失。
脊髓神经病变:有时有截瘫或四肢瘫痪。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有脑部神经征群,若本病未能得到及时诊治,也可能发生延髓麻痹而出现呼吸肌及声带麻痹、吞咽困难、呃逆、声音嘶哑、心动过速,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精神症状:表现为焦虑、失眠、抑郁、定向力障碍、幻觉和妄想等症状,在急性发作期尤为严重。
部分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有癫痫发作。
在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CEP)的患者几乎均存在溶血和脾大。
本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的尿液常因尿中尿卟啉和粪卟啉排出增多而呈红色。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急性发作时可引起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压。
四肢弛缓性瘫痪:引起脊髓神经病变,会有截瘫或四肢瘫痪。
多毛症:在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和迟发性血卟啉病中会出现多毛症。
视神经萎缩: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有脑部神经征群,若本病未能得到及时诊治,也可能发生视神经萎缩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受到肝脏血红素合成通路的周期性超活化影响,可导致神经、代谢异常及长期并发症,包括肝癌及慢性肾衰竭。
血卟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起病隐匿的患者。在皮肤暴露部位出现红斑、疱疹,伴有急腹痛者应及时就医,累及神经系统出现肌无力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就医。
出现急腹痛且反复多次发作者,应及时就医。
在皮肤暴露部位,如额、鼻、耳颈、手等处出现红斑者应立即就医。
出现肌无力者,应立即就医。
患者可因为出现急腹痛、恶心、呕吐等首发症状到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儿日晒后在皮肤暴露部位(如额、鼻、耳、颈、手等处)出现红斑,可到皮肤科就诊。
若神经系统症状突出,出现肌无力、定向障碍等症状时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在排除了原发于消化系统或者皮肤的器质性疾病后,患者可在医生的建议下到血液科就诊。
出现什么症状?(如光感性皮肤损害、腹痛等)
是否有过日晒后皮肤较严重的发红、肿痛?
是否有其他伴随的症状?(如焦虑、烦躁等)
有何家族史?是否有血液病家族史?
既往有何其他疾病史?
是否长期服用某些特殊的药物?(如抗癫痫药、抗结核药等)
是否遭受了某些创伤、精神刺激等?
一般多正常,急性腹痛时白细胞可升高。
常无特殊改变。
在血卟啉病患者的红细胞、尿液、粪便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排除症状性卟啉尿后,是确诊的依据。尿中因尿卟啉和粪卟啉排出增多而呈红色,但也可在排出时为无色,经暴露于阳光后或酸化煮沸半小时后变为红色,即无色的PBG(胆色素原)转变成有色的非卟啉色素,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血卟啉病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就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而言,目前发现的变异类型超过25种。基因检测主要用于血卟啉病患者的家族成员,以早期发现基因携带者,避免药物及其他诱发因素引起的发作。
在本病急性发作时进行此种试验,试验结果常呈强阳性反应。在缓解期也可呈阳性,但有时也可阴性。
卟啉具有特殊吸收光谱,可通过此种检查判断卟啉及其衍生物的类型。
急性发作期常可见尿中尿卟胆原升高,缓解期可能正常,无明显升高。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急性发作期尿ALA增高,可检测尿ALA浓度(正常值≤5mg/24h)。
血卟啉病急性发作期,HMBS活性下降,下降程度平均可达50%。
一般仅在必要时做,包括腹部超声、CT、MRI等检查,可排除腹部或神经系统等其他疾病。
通过视诊观察在皮肤暴露部位,如额、鼻、耳、颈、手等处是否出现红斑、水疱、丘疹等。
通过触诊和视诊评估患者头面部和四肢肌肉的力量和感觉,也可通过触诊评估腹部有无压痛、包块等。
配合实验室检查并参考家族遗传史等加以确定,遇到伴有不明原因腹痛、光感性皮肤损害及其他神经精神症状的脊髓病患者,应考虑到血卟啉病性脊髓病的可能,从而注意尿的颜色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尿排出后放置一般时间为深红色,或曝晒、加热、加酸即呈红色,揭示尿中可能有卟啉。发作期尿卟啉与尿卟啉胆原有一项阳性,结合临床即可确诊,必要时可测定红细胞中某些特殊酶的活力而确诊。
肝脏病、结缔组织病、血液病、中毒等原因均可致继发性卟啉尿,其原发病亦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容易混淆。但继发性卟啉尿排出的卟啉前体不多,以粪卟啉为主,尿卟啉增加不显著,尿PBG(胆色素原)试验阴性,有原发病的病史及症状、体征可鉴别。
可有皮肤损害及神经症状,但尿卟啉阴性,烟酸治疗有效。
多由铅、砷、磷、酒精等中毒或血液病、皮肤病、炎症等引起,尿中卟啉排泄增多,依据病史可资鉴别。
有腹痛和周围神经病变,但腹痛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4小时,小便不呈红色,牙龈有铅线,红细胞形态有点彩改变,头发、血尿中的铅增高可以鉴别。
表现为急性腹痛的血卟啉病需要与急腹症进行鉴别,可根据多种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排除腹腔的器质性疾病。
有类似的神经、精神症状,但是没有卟啉及其代谢物质检测的异常。
血卟啉症是遗传性疾病,临床治疗主要还是减轻症状和防止发作,通过避免诱因、防治皮肤损害、对症治疗、防治溶血等治疗措施可帮助患者控制病程进展。
如避免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饥饿以及为减肥而过度节食,防止感染,不宜应用各种引起卟啉急性发作的药物。
对光敏感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日光照射,避免创伤。应用3%二羟基丙酮和0.13%散沫花素的霜剂外用,可使皮肤角质层的性质发生改变,减少紫外线的透过性。最好穿防护衣。每日口服β-胡萝卜素,或每隔日口服米帕林(阿的平),可防止某些病例的感光过敏。
溶血可以增加红细胞的生成而增加卟啉的产生,严重和长期的溶血是脾切除的指征,可能有良好的效果,对光敏感性也有持久的降低。合并铁过多的患者,需减少其体内铁的含量,可通过去铁或静脉放血治疗。
寻找诱发因素、停用诱发疾病发作的药物、解酒等。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吗啡、二氢吗啡等药物止痛。
糖类是ALA合成酶抑制物,故高糖饮食可减少发作。糖耐量差者可并用胰岛素治疗,补液还可纠正电解质紊乱。
部分患者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效果较好。部分患者与月经周期有关,可应用雄激素、雌激素或口服避孕药,但用药需个体化。
血红蛋白可抑制ALA(α-亚麻酸)、PBG(胆色素原)和卟啉合成,可防止因神经瘫痪、呼吸肌麻痹引起死亡。
包括细胞色素C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此外,还可使用ATP和AMP。
氯丙嗪及利血平可用于腹痛或有精神症状者,严重者可使用度冷丁。
大量维生素E可治疗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用药后症状缓解。
可引起ALA(α-亚麻酸)合成受阻,从而缓解症状。
患者暂时无法直接进行手术治疗,但是如果合并了肝损害、溶血等,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人工肝、肝移植或脾切除术等。
因血卟啉病多由遗传因素引起,故彻底治愈比较困难,若治疗得当,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有神经症状者预后不良。
以现有的医疗手段本病无法治愈,只能缓解症状、延缓病程。
患者如果治疗得当、症状控制良好,则不影响其寿命。
严重病例可因鼻、耳、手指的皮肤损害留下瘢痕而变形。
记录如各种症状的发作持续时间,复诊时交给医生评估病情进展。
尿中有大量卟啉前体,尿胆原试验阳性。
血清白蛋白减少,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
血卟啉病患者可进食高糖、高蛋白质、少纤维素的食物,禁饮酒等,对缓解症状、预防复发有一定作用,要根据病情补充或限制水分和钠盐。
禁饮酒、浓茶,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可选择高糖、高蛋白质、少纤维素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
根据病情,适当补充水分和钠盐。
血卟啉病患者发作期要卧床休息,环境要安静和舒适,有精神症状时要注意安全,可用床挡保护,防止坠床和发生意外。患者缓解期可适当活动,但要避免过劳、精神刺激、感染、日晒等诱因。
发作期腹痛时家属应观察腹痛的性质,并安慰病人解除顾虑,可做腹部热敷以缓解症状。
注意口腔护理,防止感染。
尽量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户外运动,防止日晒。如果出现肌无力等症状,则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训练,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伤害。
患者可定期监测病情的变化,如皮肤是否存在异常,肌无力是否异常,尿的颜色是否为红色等,是否有精神症状,如焦虑、烦躁等。若出现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若患者已出现瘫痪的并发症,家属应按时给患者翻身,保持床褥干净,肢体按功能位摆放,经常活动、按摩、理疗,防止肌肉萎缩,有利于功能恢复。
患者出门前一定要在家属的帮助下做好皮肤的防晒保护措施。
患者应尽量保持心境平和,避免出现大的情绪波动,避免长期紧张、焦虑。
血卟啉病是慢性病程,需要长期随访,因此应该严格遵守医嘱,进行规律的复诊。
血卟啉病目前没有预防手段,但因为症状发作通常有特定诱因,因此可以通过避免接触诱因来延缓发作。同时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
对病人家属应进行普查,有卟啉或卟啉前体排出增多者,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可进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
基因检测:血卟啉病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就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而言,目前发现的变异类型超过25种。
避免服用可诱致本病发作的药物,如巴比妥、眠尔通、磺胺类药等。
防止感染、创伤、疲劳、精神刺激和饮酒等,预防此类因素均诱发本病急性发作。
有光感性皮炎者,可穿防护衣、戴手套等,做好防晒工作,预防日晒诱发皮肤症状加重。
4124点赞
[1]郑麒主编.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与康复[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
[2]吴宇澄编著.临床内分泌与代谢疾病[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
[3]李萍萍,胡义亭,张建,王玉珍.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的研究进展.中国全科医学[J].2020.08.3109-311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