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妇科疾病,以30~40岁者高发。本病因发生率低,极易误诊误治,有的可以造成泌尿系统梗阻甚至肾功能严重受损。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因异位症可表现为内膜反复出血,造成与周围组织致密粘连,病灶边界不清。此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经过积极治疗后一般可以治愈。
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膀胱返褶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常是在剖腹产关闭缝合膀胱腹膜返褶时种植引起的。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单侧病变远比双侧累及常见,双侧性发生在盆腔广泛子宫内膜异位症者,有人称之为“冰冻盆腔”综合征。
尿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尿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少见。
肾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至肾脏极为罕见。
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的良性疾病,其发生原因有各种学说,如种植学说、遗传学说、胚胎学说、化生学说等。种植学说已为大家所公认,是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重要原因。
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种植学说为主,以经血逆流为主要表现。近年来因手术而种植者十分普遍,多局限于膀胱壁、输尿管壁等。
遗传学说认为此病多发生于有家族肾病史者。
认为胚胎期缪勒管组织附着于输尿管芽上。
化生学说认为激素或炎症刺激使组织发生特殊分化或转化。
很多女性朋友平时不注意经期卫生,月经期间依然从事重体力劳动、接触冷水、吃生冷辛辣的食物,这些生活不规律的生活习惯都是引起的疾病的原因。
经期性行为是造成经血逆流的主要原因,性行为时的子宫收缩会造成较多的经血逆流。
约有15%~20%的育龄妇女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25~45岁之间,其中以30~40岁为高发。异位的子宫内膜多局限于卵巢、子宫骶骨韧带等部位,而发生在泌尿系统者约占1%~2%,其中发生于膀胱、输尿管、肾脏的比例为40:5:1。
如果之前做过盆腔手术,比如多次人流手术、剖宫产手术以及其它宫腔操作性手术,就可能会使其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易发人群。主要是由于手术会对子宫内膜产生损伤,可导致含有内膜的血液倒流,导致子宫内膜在宫外异常生长,进而可诱发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育龄妇女,以30~40岁者高发。
家庭中具有遗传倾向,如果母亲有此病,女儿患病率在70%以上。妇女自身免疫性差,也会导致内异症发生。另外对于绝经期妇女此病的发病率较低,但是因为受到药物雌激素影响,也会发生内异症。
由于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部位不同,其症状差别亦很大,可表现为膀胱刺激征、血尿、腰痛、痛经、恶心等不同症状。本病有时还可并发泌尿系感染、输尿管狭窄。
主要症状是周期性尿频、尿痛及血尿,血尿可以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这与间质性膀胱炎很相似,常被误诊成膀胱炎。若病变位于肌层尚未侵及膀胱黏膜,可不出现血尿,而仅有下腹疼痛感。若病变累及膀胱黏膜而未穿透黏膜,也可无血尿,而只出现膀胱刺激征。病变已穿透黏膜者,则可有明显的周期性肉眼血尿、尿频、尿急等,高峰于月经前后,约有20%的患者有此表现。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或似泌尿系感染,常伴有腰痛,可向会阴部放射,似输尿管结石。有些患者还可表现为反复肾盂肾炎等,同时可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痛经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异位的内膜逐渐压迫或病灶纤维化引起输尿管狭窄而使其引流梗阻。
可表现为月经期尿痛、尿频、尿急、血尿,尿道子宫内膜异位症非常少见,易忽略其存在的可能性,易误诊或漏诊。
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期腰部胀痛伴全程肉眼血尿。病变侧肾区扣击痛为主要体征。
有些患者可表现为反复的肾盂肾炎等,有时可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痛经等。
输尿管狭窄而使其引流梗阻,如果尿路梗阻发展缓慢,可以无症状,属于隐匿型,患者和医生都不易察觉,从而延误治疗。可以导致慢性肾盂积水扩张,严重者甚至因肾功能丧失而行肾切除术。若梗阻进展快,或发展到完全性梗阻,则可出现神经反射性恶心及频繁呕吐,腰痛。
有妇科病史,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建议及早去妇科或泌尿外科就诊。行超声检查、血清学检测、膀胱镜、输尿管镜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应与膀胱结核等疾病相鉴别。
对周期性血尿、尿痛等症状的患者,伴有妇科病史,尤其是有盆腔手术史者,应及时就医。
患者考虑去妇科或者泌尿外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存在经期负重、经期性交?
是否有不孕症?
是否有盆腔手术史?
是否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明确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时,超声表现为凸向膀胱内的不均质肿块,表面光滑,形态欠规则,无乳头状突起,内有细弱点状高回声,局部可呈“筛网状”结构,团块内部可见少量条状血流信号,为低速低阻型动脉频谱。输尿管异位症超声可仅表现为输尿管狭窄,肾盂分离扩张,肾盂积水,没有结石回声。肾脏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示肾脏占位,肾脏囊性病变,肾脏积水,追查有时可发现该病变随月经周期而改变。
血清CA-12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呈高表达,对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的监测很有意义,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对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异性很强。但是,血清学检测对发病部位没有特异性,大多数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都合并有妇科子宫内膜异位症。所以,血清学检测只对那些因泌尿系统症状就诊的患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在膀胱镜下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表现为经前增大隆起的黏膜下肿块,呈暗红褐色或紫色结节或囊肿性肿块,表面呈乳头状并有泡状物相间。基底部宽,镜端触之似有波动感。在月经期以后,囊性突起消退,肿块蓝色变浅。膀胱镜下膀胱癌多表现为膀胱内黏膜表面外生性赘生物,而膀胱子宫内膜异位多表现局部隆起黏膜下肿块样改变。当病变侵犯膀胱黏膜时可通过活检病理证实,但当异位在膀胱浆膜层与肌层时,膀胱镜下活检因深度不够,很少能确诊。输尿管镜检可见输尿管段褐色占位,行活检病理检查如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明确诊断。
以排泄性尿路造影最具价值,可显示梗阻部位、程度和输尿管腔的充盈缺损。
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CT表现为肿块凸向膀胱内,基底部较宽,边界不明显,密度均匀,有轻度强化。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CT多提示肿块将输尿管包裹,输尿管狭窄或闭锁,输尿管上段扩张并肾积水,下段炎性狭窄可能。
膀胱子宫内膜异位MRI表现,膀胱中度充盈,其后壁内见一软组织信号结节,局部膀胱壁略增厚,膀胱内膜尚光整,横断位T1WI示膀胱左后壁结节呈类似盆壁肌肉信号,T2WI示结节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矢状及冠状位T1WI示膀胱后壁结节轻度强化,但膀胱内膜光滑清晰。肾脏子宫内膜异位症MRI上该病变信号一般呈长T1和长T2,出血性囊肿则T1、T2WI上为均匀一致的高信号,有纤维肌性组织增生或细胞沉渣的囊实性混合性肿物的MRI信号不均匀,典型表现为单囊或多房含血的囊性肿块,“卫星囊”样改变是其特征表现。
育龄期妇女有周期性血尿、反复的泌尿系统症状并伴有妇科病史,尤其是有盆腔手术史者,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影像学检查、泌尿系统腔镜检查、尿路造影等显示有肾脏子宫内膜异位症征象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膀胱结核一般病程较长,主要继发于肺结核,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血尿及尿频。此病特殊检查包括尿涂片找抗酸杆菌、尿培养。行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膀胱变形似“核桃”、输尿管尿液反流。膀胱镜可见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溃疡、“高尔夫洞”征,此为鉴别点。
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难,常为终末血尿。体格检查可有下腹部轻压痛。B超可见高回声伴声影,其位置随体位改变。膀胱镜为最可靠的辅助检查手段,可直接观察结石数目、大小及形状,以此可进行鉴别诊断。
主要临床症状为间断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可有膀胱刺激征。B超可见膀胱液性暗区内膀胱壁的突起团块,冋声较强。尿脱落细胞见癌细胞。膀胱镜为最准确的辅助检查手段,可直接观察肿瘤数目、大小及部位形态,此检查可确诊并有助于鉴别诊断。
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小、症状轻、不愿手术者可药物治疗,该病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针对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膀胱内异症和输尿管内异症有不同的手术方式。
适用于病灶小、症状轻、不愿手术者,其短期效果良好,但停药后常有复发反跳现象,副作用较多。
能阻断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直接抑制卵巢甾体类激素的合成,以及有可能与靶器官性激素受体相结合,从而造成低雌孕激素环境,促使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萎缩。
具有较强的抗雌激素和抗孕激素作用。
在膀胱内异症中,如病变仅累及膀胱浆膜层,且病灶最大直径<0.5cm,可单纯电烧灼,否则应行部分膀胱切除术。
主要包括输尿管周围粘连松解术、输尿管狭窄段切除并端端吻合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前两者是主流术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手术难度较大,而且事实上临床极少有此需求,故病例较少。若肾积水严重,肾无保留价值,输尿管松解困难,可先行造瘘引流术,挽救残存肾单位,再根据病灶情况行手术治疗。
本病预后良好,可以治愈,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重视密切随访,进行相关检查,对于挽救肾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
积极治疗后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
出院后出现异常情况如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或发热、腰痛症状,可能并发了泌尿系感染,应到医院复查。行尿沉淀检查,检查是否有白细胞增多,应该做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和药物敏感试验。同时,如果症状持续时间比较长,应该注意做肾功能检查,以及双肾、输尿管、膀胱的检查,不建议做膀胱镜检查。因为膀胱镜是一种浸入性检查,容易导致逆行感染。
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手术治疗后避免摄入产气食物,多饮水,限制肉类、钠盐及富含草酸食物。
饮食宜清淡,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手术治疗后未排气前或排气不畅前避免摄入产气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甜食、萝卜汤等。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以利于排气。
多饮水,限制肉类、钠盐及富含草酸食物(菠菜、莴笋)的摄入。
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后的患者应注意防止血栓、压疮的形成,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同时还应注意个人卫生。
手术后,由于手术后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高,易引起血栓形成。术后早期活动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最有效的措施,术后6小时患者可在床上运动,术后24小时如患者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可在床边小范围活动。
因手术时间较长,为避免压疮发生每天检查患者受压皮肤情况,特别是骨隆突处、骶尾部,每2小时翻身1次。
出院后每日用流动水清洗外阴,伤口拆线后1周可以淋浴,禁止盆浴。
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尚不明确,是由多因素起作用,可以通过避免高危因素进行预防,如防止经血逆流、防止医源性异位内膜种植等。对于先前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等人群,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对于先前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盆腔手术史育龄妇女、有家族史者及自身免疫差的女性,应注意泌尿系统是否出现异位的子宫内膜。出现泌尿系统异常症状时,可进行相应筛查如超声检查、血清学检测、膀胱镜、输尿管镜、尿路造影等。
及时发现并治疗引起经血潴留的疾病,如先天性梗阻性生殖道畸形和继发性宫颈粘连、阴道狭窄等。
口服避孕药可抑制排卵、促使子宫内膜萎缩,降低内异症的发病风险,对有高发家族史女性可以选择。
做好避孕措施,尽量避免多次的宫腔手术操作。
避免在月经期进行性生活,以免性行为时子宫收缩造成较多的经血逆流。
5129点赞
[1]梁静,卞美璐.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0,14(6):353-355
[2]叶伟青,林婉君.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J].临床医2010,30(11):112-113
[3]荆涛,孙立江,董胜国.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06,12(11):677-680
[4]尉继伟,宫文宇,石柱.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4):573-574
[5]蔡泓,仝进毅.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 (1):65-66
[6]杨晓平.52例输尿管内异症围术期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3):1798-1800
[7]农爱粟.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易患因素及其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2014,(10):22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