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钙乳症是指肾盏憩室内含钙微粒组成混悬液,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尿石症,可分为积水型和囊肿型。主要症状是腰痛、血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肾钙乳发生于积水肾盏内,特别是引流不畅的下盏区,常合并肾结石。
多在肾盏周边部或肾实质内,表现为囊肿内有泥沙样结石,有强回声和声影或声尾。
肾钙乳症形成原因不明,临床上认为肾钙乳症的形成与梗阻、炎症、尿液浓缩密切相关。由于液体长期存留,浓缩后形成钙乳。
当尿路存在梗阻、排尿不畅、尿液浓缩而形成钙乳。
尿路感染,使重吸收发生障碍,导致磷盐晶体物质呈饱和状态,沉淀后形成钙乳。
饮水过少或喝浓茶、高糖饮料等导致尿量减少,引起肾钙乳病。
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糖、高盐、高胆固醇、高脂肪等。喝水少、饮食口味重等,可能会诱发肾钙乳症。
经常熬夜、压力大、情绪不良、憋尿等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诱发本病。
肾钙乳症是肾结石的一种少见类型,男女均可发生,好发年龄是24~71岁,两侧肾脏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肾钙乳症多为成年人患病,青壮年多见,男女均可发病。此外肾囊肿、肾积水患者更易患本病,需提高警惕。
肾钙乳症常见症状包括腰痛、血尿、尿急、尿频、排尿困难等,合并感染的患者可能伴有发热、全身乏力等。
因为囊液内可能存在细菌,当出现感染时可导致腰部胀痛,肾区叩击痛,伴有发热、全身乏力。
可因结石引起梗阻、感染而出现肾绞痛、血尿、脓尿及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有些巨大肾积水还可表现为腰腹部肿块。
巨大肾积水可表现为腰腹部肿块。
如为积水型肾钙乳症,可由于结石而引起尿路感染及梗阻,出现肾绞痛、发热等症状。
患者出现腰痛、肉眼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甚至伴有发热、全身乏力,以及腰腹部触及肿块、压痛等,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肾绞痛、腰痛、肉眼血尿,需要立即就医。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伴发热、全身乏力,需要立即就医。
患者腰腹部触及肿块需要立即就医。
一般优先考虑肾内科或泌尿外科就诊
腰痛持续多长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乏力、尿频、尿急、血尿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腰痛、肾绞痛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腹部X线平片是诊断肾钙乳症的关键,钙乳颗粒比较粗大且不均匀时可表现为麻饼征。当颗粒比较细小一致时,可呈现盘征或半月征。结合透视观察,钙乳颗粒具有流动性。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判断肾钙乳症的类型,明确有无,超声检查是诊断此病比较敏感的方法之一。
CT能准确分析病型,明显时能在定位上见到。
肾钙乳症的诊断标准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结合影像学检查。
临床表现:常见症状包括腰痛、血尿、尿急、尿频、排尿困难等。
影像学表现:包括X线、CT、超声等,多数患者具有比较典型的麻饼征、半月征、盘征。
肾结石腹部X平片一般可见肾区高密度影,而肾钙乳症X线检查表现为麻饼征,可用此鉴别。
其临床表现与肾钙乳症相似,很难鉴别,但X线片上结石的颗粒比肾钙乳症大,可进行鉴别。
肾钙乳症的治疗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案,对没有症状的患者可观察。全身症状较轻的初发者可给予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合并结石,症状反复,伴有梗阻症状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存在感染症状的患者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类。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他啶等,必要时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调整为敏感的抗生素。
患者疼痛时可给予阿托品、东莨菪碱等,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如囊肿较小可采用囊肿切除术,较大囊肿可采用囊肿去顶术。
如为单纯肾钙乳症,可采用肾部分切除术,如合并肾结石,可行肾取石加肾部分切除术。肾钙乳病灶切除术,即在钙乳腔纤维壁与肾实质间剥离,并完全切除病灶,可能会获得较好疗效。
肾钙乳症通过手术治疗治愈率较高。没有合并感染,可根据情况随访。合并感染不及时治疗,导致感染加重,引起败血症,可危及生命,预后不佳。
肾钙乳症多数能治愈,但若合并感染、梗阻,可能会无法彻底治愈。
肾钙乳症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未及时治疗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治疗结束后,最好1~2个月后进行一次复查。
肾钙乳症患者需少吃含钙、含糖食物,清淡饮食。平时注意多喝温水,促进排出结石。饮食以宜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食物为主。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瓜豆类、肉类、动物肝脏和肾脏等。
避免抽烟、喝酒以及喝浓茶。
不吃油腻,太咸、太甜、辛辣刺激性食物。
肾钙乳症患者平时注意加强护理,感染期注意休息,积极控制感染。稳定期可以多喝温水,适当活动促进结石排出。密切观察尿量及颜色。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遵医嘱服用药物。
注意多喝水,适当活动,如跳绳等。
定期到医院做超声检查、尿常规检查。
肾钙乳症患者不能进行体外冲击碎石治疗,属于该治疗的禁忌症。
肾钙乳症没有很好的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尽早开始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可以提高治愈率。
平时注意多喝水,清淡饮食。适当活动,促进结石排出。
定期查体。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出现症状后积极治疗。
4602点赞
[1]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