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动静脉瘘起因于血管发育异常,动脉与静脉之间出现不经过毛细血管网的异常短路通道,最常见的部位为下肢。先天性动静脉瘘虽属于良性病变,却能不断发展和蔓延,常广泛地侵犯临近的组织和器官,甚至蔓延到整个肢体或部分躯干。
先天性动静脉瘘在病理形态上虽属良性病变,但在临床上有生长迅速的恶性倾向,必须引起注意。根据瘘口大小和发生部位不同,一般在病理上可分为三类。
痿口的部位大都在小动、静脉主干之间。多数的瘘口较大,分流较多,可造成局部静脉压增高,出现杂音、震颤、静脉曲张和蜿蜒状动脉瘤,少数瘘口较小,则无杂音及震颤。
瘘口都在小动、静脉分支之间,或局部分支之间;局部组织伴瘤样的血管扩张,分流量较少,局部无杂音和震颤。
混合型兼有干状和瘤状的动静脉瘘。瘘口小者对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大,瘘口大者则可能影响心脏功能。
先天性动静脉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总的来说,可能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循环系统任何阶段出现发育异常均可导致先天性动静脉瘘,或者血管基干形成期的发育异常使异常血管腔道持续存在,形成较大的动静脉瘘。
在胎儿血管发育的中期,动脉不仅与伴随静脉同行,且与周围的毛细血管间有广泛的吻合,出生后,上述吻合支逐渐闭合,动、静脉各行其道,如果原始的丛状血管结构残存,即成大 小、数目和瘦型不一的动、静脉间异常通道,在婴幼儿期呈隐匿状态,至学龄期,尤其是进入发育期后,随着活动量增加而迅速发展和蔓延,可以侵犯邻近的肌肉、骨略及神经等组织。
妊娠期间母体有不良生活习惯。
母体孕期遭病原体侵害。
妊娠期滥用性激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口服避孕药、庆大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
妊娠早期接受过多射线,如 X 光检查。
先天性动静脉瘘是一种少见病,发病率较低。
先天性动静脉瘘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最常见于下肢,特别是脚踝。
动静脉先天发育异常的人,需要注意自己或小儿的身体情况,如果出现异常,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大多数先天性动静脉瘘在出生时就存在,一般隐伏,无任何临床症状,并不引起父母注意。青春期内分泌的影响、外伤、过度活动等因素往往会激发动静脉瘘病变活跃起来。
肢体之长度比健侧长2~5cm。患者常感到肢体沉重、肿胀和疼痛。有时有下腰部疼痛,这是因为肢体长度不等而出现骨盆倾斜和脊柱弯曲所造成。
先天性动静脉瘘常和先天性血管瘤并存在于同一部位,血管病为毛细血管状血管瘤。蓝红色,有的平坦、有的高于皮肤表面。大小不等,有的直径为数厘米,也有的环绕整个肢体。
动静脉瘘存在的部位,常首先表现为局部静脉显著曲张。瘘孔较大时,曲张的静脉有搏动。可并发皮肤溃疡、皮炎和出血。少数患者由于远端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在足的远端和手部可出现溃疡和坏疽。
循环系统表现病变广泛、痿口较大及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出现心慌及心力衰竭,但大多数患者心功能正常。由于血流量增加和瘘口血管内膜受到血流的不断冲击与磨损,可能发生动脉内膜或心内菱膜的炎症,临床上可出现反复发热和败血症的症状。
少数因瘘口大而病程长的患者,可并发心力衰竭。由于动脉之间短路,周围血管阻力明显下降,使心每搏输出量明显增加。此外,尚通过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引起钠、水潴留和组织蛋白的动用,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心力衰竭。
先天性动静脉瘘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最常病发在颅内,会阴部和下肢。因为可以不停扩展蔓延,所以常常大面积影响周围组织器官,甚者可影响整个肢体或躯干的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等。及早就医确定诊疗方案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大多数情况不能完全治愈。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肢体增长、增粗,皮肤温度升高,血管瘤以及不明原因的静脉曲张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先天性动静脉瘘的患者,若出现昏迷休克、大出血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心脏扩大和左心室肥厚、血容量增加、心悸、心力衰竭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心内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肢体增粗、皮温升高等)
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有没有做过相关检查?
检查的结果是什么?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当医生怀疑是先天性动静脉瘘时,将通常进行 CT 检查、二维声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等检查,在有明确手术指征后,可能进一步通过动脉造影等检查予以确诊。具体相关检查:
轻微者一般无特殊发现,严重患者可由此发现下肢骨组织增生,如骨质增长、增粗等。
应用于头、颈、躯干和四肢的病变,可直观反映病变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 CT 甚至能体现软组织和骨肥大等情况。
最常用无创血管检查方法,可见病变异常局部的血管分布及血流通道。
在双肢体同一水平,测量动静脉内径,动脉内径明显改变处可寻找到瘘口(瘘口近心端动脉内径增宽,,远心端内径变细)。
为诊断该病的绝对指标,可见动静脉血管之间的异常联通,静脉异常曲张等显影,并可用于病症分型及确定手术治疗。
MRI 和 MRA 能鉴别不同组织、检测流体状态,能检测病变的各面情况以及异常血管沟通。
经动脉注射靛青绿后,可检测出动静脉之间的交通,或者评估手术切除后残余动静脉瘘血液分流。
有自幼发病史。
出现肢体增长、增粗,感到肢体沉重、肿胀和疼痛,皮肤温度升高、静脉曲张、甚至溃疡和坏疽、血管瘤形成等症状。
体检时在病变部位可触及震颤或可闻及血管杂音。
动脉造影可见动、静脉之间存在异常交通。
彩超可见血流由动脉经瘘口流向静脉,瘘口近端动脉血流量增加,远端血流量减少。
CTA或MRA可见病变的范围,包括肌肉和骨骼受累的情况。
患侧的静脉血氧分压明显比对侧升高。
该病患者可以在为在久站或坐位的姿势时,由于血液瘀滞在肢体远侧,导致静脉的压力升高,表现为下肢的浅静脉曲张,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形成慢性溃疡,两者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以及血管造影进行鉴别。
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下肢乏力以及肿胀,在长期站立后症状可加重,疾病进一步发展波及到静脉瓣膜可一出现下肢静脉曲张,严重时可出现小腿溃疡,两者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以及血管彩超进行鉴别。
局限性先天性动静脉瘘可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大多数先天性动静脉瘘治疗也可通过介入治疗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动静脉瘘切除术、动静脉瘘瘘口的近端动脉结扎术、动静脉瘘的主要动静脉分支结扎术、介入栓塞治疗、截肢或关节离断术等。
将输入血管和血管累及致发育异常的肌肉切除。浅表局限的先天性动静脉瘘,可进行局部切除或将受累的一组肌肉一并切除,可获得满意疗效。在广泛性切除术中需注意保护神经。颈面部先天性动静脉瘘,切除时要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病变在臀部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广泛性动静脉瘘切除而留下的组织缺损,需在手术显微镜做带血管蒂肌皮瓣移植术以修复缺损。
病变范围广泛的病人,可进行动静脉瘘瘘口的近端动脉结扎。结扎的动脉应该尽量靠近瘘口。但动脉结扎术可造成肢体缺血、坏疽,应慎重考虑。
病变广泛或深怪的动静脉瘘,伴有出血、感染和溃疡。经动脉造影明确动静脉瘘的主要分支,可进行分别结扎分支血管。
经皮导管栓塞用来治疗先天性动静脉瘘。
局限性的先天性动静脉瘘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大多数先天性动静脉瘘的治疗困难,彻底治愈的可能性较小。
先天性动静脉瘘完全治愈的可能性较小,需要终身复查体检。
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者及时治疗,护理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先天性动静脉瘘常无法根治,因此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者需终身定期体检。
建议患者均衡营养即可。
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者术后应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保持心情舒畅,合理膳食,同时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通风。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患处感染。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刺激与波动。
注意保护患肢,适当抬高,遵医嘱适度锻炼。
治疗后应注意尿量,如出现尿量少的情况,应告知医生处理。
治疗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发热,也应及时就医对症处理。
动脉内栓塞疗法的注意事项:
病人一般可在栓塞24小时后出现高烧达39℃以上,可能是由于肌肉和组织破坏所致;
栓塞物可通过瘘口,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如操作时无菌术掌握不严,可并发败血症,静脉淤滞可继发血栓形成,可导致肺栓塞;
术后应严格监测体温变化,并做好记录。
妊娠期间尽量避免接触可影响胎儿发育的一切因素是预防的关键,同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孕妇应遵医嘱按时进行孕期检查和保健,尽早发现胎儿异常。
先天性疾病产生于妊娠时,因此母亲应该杜绝一切有可能造成胎儿畸形的行为,如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还要减少射线照射,注意增强免疫力,减少生病,以防病原体入侵,且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4843点赞
[1]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44-1247.
[2]林宏伟.先天性动静脉瘘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04):71-73.
[3]杨春江,熊淑明,吴俊等.手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四肢先天性动静脉瘘[J].当代医学,2011,17:78-79.
[4]杨丽娟主编.实用心血管疾病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0-191.
[5]赵钢,李令根主编.周围血管病基础与临床[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2:38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