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气压伤又称为气压创伤性中耳炎,是由于气压变化使咽鼓管功能不良,不能及时调节鼓室内压力,致使鼓室内外压力不平衡造成中耳创伤。该病发病率较高,主要发生在耳部,主要表现为耳闷、耳鸣、头痛等,严重患者可致听力下降、出现传导性聋等症状。
根据病理分型可分为:
在加压时未做或加压速度过快时来不及做中耳调压动作以开启咽鼓管。
由于鼻咽部的急慢性炎症,鼻息肉、下鼻甲后端肥大,咽部淋巴组织增生等病理性因素,阻塞咽鼓管口,限制了咽鼓管的通气。
中耳气压伤主要是飞行或潜水时气压发生变化,咽鼓管不能及时调节鼓室内压力所致。另外,患有鼻咽疾病也容易增加该病的患病率。
在加、减压过程中,舱内气压升高或降低,正常的咽鼓管口可由于吞咽、张口、打呵欠等动作而打开,鼓室内外压力可不断调整,保持平衡。当咽鼓管口由于下述原因不能打开时,如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黏膜炎性变化延及咽鼓管,致黏膜充血、水肿,引起管腔阻塞。
加压太快,来不及调压。
咽鼓管口似“活瓣”的隆起部受压不能开放,甚至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可折入咽鼓管腔内,造成阻塞。
因鼻咽部息肉、下鼻甲后端肥大、咽淋巴样组织增生,堵住了管口,致出现调压困难、内外压力不平衡,结果引起中耳气压伤。
中耳气压伤主要发病人群为飞行员,男性较多,无特殊季节、地区及气候等发病差异。
飞行员长期受到气压变化影响,易导致中耳创伤。
游泳运动员常在水下练习,受水中气压影响,易导致中耳气压伤。
鼻及鼻咽疾病可影响咽鼓管通气机能,是中耳气压伤的一个重要发病原因。
中耳气压伤主要表现为耳闷、耳鸣、头痛等,症状较轻者可仅感耳闷,重者可耳痛、耳鸣及听力减退明显。严重性患者可出现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等并发症。
鼓膜内陷,内层充血。
出现疼痛,中耳黏膜血管扩张,出现充血,并有渗出。
上述情况进一步加重。
出现剧烈耳疼。鼓膜广泛充血,中耳腔有渗出液。
鼓膜破裂,剧痛突然消失,血性渗出液从外耳道流出。
耳痛可持续数天,气导听觉障碍可持续几小时到1~2天。
除有中耳气压伤的症状外,可出现感觉神经性耳蜗病,前庭功能紊乱、眩晕。听力可部分或全部丧失。如果内耳迷路结构受到损害,则出现血液郁积,渗出甚至出血。
主要表现为因耳部损伤所导致的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
鼓室内负压可引起粘膜下组织的血管扩张而致血清漏出,甚至出血,个别严重者全鼓膜皆可充血。
较为少见,鼓膜破裂后,患者突感耳痛,听力立即减退伴耳鸣,外耳道少量出血和耳内闷胀感。
起病隐匿;特别听不清对方的言语内容,即只闻其声,不辨其意,该现象在嘈杂的环境中尤为突出。可以伴有耳鸣,少数患者以耳鸣为主诉。
主要表现为耳朵闷涨感、耳内疼痛、流液、自听增强或者是耳鸣,并伴有听力下降等症状。
患者若出现耳闷、耳鸣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出现耳部剧烈疼痛、外耳道出血情况,应立即就医。一般情况下建议患者于耳鼻咽喉科就医,如有其他全身症状去相对应科室就诊。通过电耳镜检查、纯音测听检查、声导抗测听检查等项目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做出诊断,但要注意本病要与中耳炎、耳窍深部损伤、耳廓创伤等疾病相鉴别。
出现听力减退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耳闷、耳鸣等症状及时就医。
出现耳部剧烈疼痛、外耳道出血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耳鼻咽喉科就诊。
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去神经科就诊。
目前都出现什么症状?
从何时开始出现症状?
职业与飞行相关吗?
之前是否出现过耳部损伤?
有鼻咽相关病症吗?
可检查肉眼不能察觉到的较细微的病变,能够看到耳道的健康情况和鼓膜的受伤情况。
可观察出患者大多为轻度、中度的听力下降,气导和骨导听阈一致性提高;两耳的听力损失程度大多基本相同。
在中耳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鼓室导抗图呈A型)引不出声(镫骨肌)反射,或仅有部分频率出现反射,但反射阈明显提高,超过正常值。
通过患者临床症状及电耳镜检查、纯音测听检查、声导抗测听检查等可确诊。
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
可出现听力减退、眩晕,甚至昏迷、全聋、面瘫、耳窍内流血、溢液等,检查可见耳道深部损伤可见耳内流血、溢液,鼓膜呈暗蓝色等表现。
不同原因所致耳廓创伤在不同时期的症状亦不同。常见症状为早期有血肿、出血、耳廓撕裂,破损处感染;后期多为缺损或畸形。据此可鉴别。
症状轻微者可自愈,病情较重者可进行排除积液或积血,促其吸收治疗,无效则进行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术等手术治疗。治疗周期较短,一般情况下症状较轻者1~2日可自愈,症状较重者可能需要15~30天左右的治疗时间。
仅有充血,只要休息,无需特殊治疗,通常数天后均能自行恢复。在充血未恢复前不宜再加压。
如伴有耳痛,可用止痛药及局部热敷,以使疼痛缓解,促进恢复。鼻内滴缩血管药,可使不适过程缩短。
如中耳腔内有明显渗出液或出血时,可考虑作鼓膜穿刺术,以促进痊愈,并防止鼓室黏膜组织增生及纤维化。
处理原则是保持干燥,用抗菌素防止感染,促使其自然愈合,局部应避免冲洗及用药或除去外耳道中血块,外耳道可松松塞一消毒棉球,外耳处盖一块纱布。愈合前禁止再加压。
适用于渗出性中耳炎、中耳积液、大疱性中耳炎等疾病,鼓膜切开刀尖刺入过深,易伤及中耳腔内壁鼓岬黏膜表面的血管神经丛,有严重心脏病或血液病患者禁用。
病情不同者所应用方法不同。
休息数小时或1~2日多可自愈。
可行咽鼓管吹张,使积液逸出。也有行超短波治疗,促进积液吸收。
本病症状较轻者无需治疗,可自愈。症状较重者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后一般可治愈,预后良好,无其他严重性并发症情况下不影响自然寿命。少数严重性患者可能出现传音性聋后遗症,因此出院后要按时复诊电耳镜检查、纯音测听检查、声导抗测听检查。
中耳气压伤多数患者能被治愈。
中耳气压伤患者在经过积极的治愈后一般情况下不影响自然寿命。
中耳的损伤或病变引起声音传导受阻, 导致的听力减退,严重时可引发神经性聋、眩晕、面瘫、脑膜炎等颅内外并发症。
患者出院后应按时复诊,具体复诊时间和频率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在复诊时可进行电耳镜检查、纯音测听检查、声导抗测听检查等观察患者病情恢复情况。
患者在饮食上无特殊禁忌,应加强患者营养供给,补充维生素B2及维生素A。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辣椒、咖啡及煎炸食品,还需注意忌用力咀嚼较硬食物。
中耳气压上患者主要的护理措施为保持鼻腔及口腔的清洁,可以用生理性海水冲洗鼻腔,用清水漱口。避免挖耳、不适当的抠耳朵、洗头洗澡等引起外耳道及鼓膜的损伤。
保持鼻腔及口腔的清洁,可以用生理性海水冲洗鼻腔,用清水漱口。
避免挖耳:避免不适当的抠耳朵引起外耳道及鼓膜的损伤。
避免洗头洗澡时外耳道进水:会引起中耳气压伤加重。
飞行过程中可饮用液体,吞咽动作有助于保持咽鼓管开放。
在日常生活中可进行耳部病情观察记录等。
向患者普及该病的病理知识,防止因未做好防护措施而引起中耳气压损伤的情况发生,同时注意多与患者沟通,避免患者不良情绪影响病情恢复。
在发生中耳气压伤后应注意在病情恢复期不进行飞行、游泳等接触气压变化的运动。
对于中耳气压伤,及早进行防护措施可预防,戒除挖耳习惯,避免损伤耳道鼓膜。对预知的爆震声,应尽量避开或戴防声耳塞。鼓膜破损时,应禁止污水入耳,禁用滴耳剂,以防染毒。
该病为突发性病情,早期筛查效果不明显。对于有鼻咽疾病患者,若出现耳鸣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鼻内镜检查、CT等检查来筛查。
注重安全教育,加强防范意识,避免意外发生。
戒除挖耳习惯,避免损伤耳道鼓膜,对预知的爆震声,应尽量避开或戴防声耳塞。
飞行人员可进行咽鼓管肌开放训练,包括吞咽、提喉、软腭运动和下颌运动等。
在加压过程中做吞咽、打呵欠、张口和下颌在水平位左右运动或捏鼻鼓气法等动作,不断使鼓室内外压力平衡,逐步升压
如通过上述各种动作,仍鼓不开,耳疼痛不止,应即停止加压,必要时还应稍降低0.1~0.2个ATA,直至疼痛消失。压力平衡后,再继续加压。如调压确有困难,只好出舱。
4062点赞
[1]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80-182.
[2]王世贞.刘蓬.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药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84-287.
[3]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05-294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