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脊柱关节病是指由多种原因累及脊柱及外周关节,出现骨质破坏性改变的疾病。破坏性脊柱关节病是一种少见病,主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相关。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疼痛、肌肉无力、骨骼畸形,可导致关节积液、病理性骨折的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药物及手术治疗,预后一般。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相关。破坏性脊柱关节病常好发于老年人、有家族史者等人群,骨质疏松、吸烟、肥胖都属于破坏性脊柱关节病的诱因。
具体遗传机制尚不明确,但有不同程度的家庭聚集倾向,与HLA-B27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但HLA-B27阳性者不一定患病。
部分患者发病前有胃肠道、泌尿道感染的症状,提示感染可能与破坏性脊柱关节病发病有关。
研究显示,长期透析人群因肾脏闲置不用,出现功能退化甚至丧失,引起β2微球蛋白积累损伤骨关节。
骨质疏松导致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会增加发病的风险。
长期吸烟对骨质有一定损伤,破坏人体免疫功能,诱发破坏性脊柱关节病。
肥胖对脊柱骨关节造成负荷过重,破坏增加,会增加发病的风险。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是一种少见病,目前尚无具体的流行病统计学数字。
老年人好发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属于破坏性脊柱关节病的诱因,属于高发人群。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有家族史者发病率较高。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的典型症状包括疼痛、肌肉无力、骨骼畸形,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关节积液和病理性骨折是常见的并发症。
病程进展缓慢,早期没有症状,逐渐出现脊柱及大小关节的疼痛感,以肩、髋关节常见。疼痛与活动相关,患者因疼痛不敢活动,夜间可影响睡眠。
肌肉无力常与疼痛伴发,四肢出现酸痛、麻痹、无力,逐渐出现不能提重物,严重者无法行走。
手足小关节常见腊肠样肿胀,部分患者手指屈伸功能可丧失,大关节可出现骨质增生畸形。
部分患者由于累及胸椎,导致胸廓畸形,肺部活动障碍,出现呼吸困难。
是最明显的并发症,用手按压受累关节可出现波动感,患者出现关节疼痛受限,有胀痛感。
因骨质破坏严重,部分患者轻度碰撞下即可出现骨折,患者可出现疼痛、畸形、骨擦音的症状。
当患者出现疼痛、肌肉无力、骨骼畸形的症状应及时就诊骨科,行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破坏性脊柱关节病的诊断,注意与痛风和感染性关节炎相鉴别。
当出现骨关节疼痛、肌肉无力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骨关节疼痛加重,应及时就医。
确诊的破坏性脊柱关节病患者在外力撞击后出现疼痛、畸形、骨擦音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肌肉无力、骨骼畸形)
近期有摔倒或外伤吗?
疼痛与什么有关,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血液学检查多无异常,部分患者有肌酐、尿素氮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病情活动期部分患者出现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免疫球蛋白升高,可有少数患者HLA-B27阳性。
是骨科首选检查,用于观察脊柱和骨关节结构变化,根据关节间隙、骨骼变形程度判断疾病严重性。
分辨率高于X线,可以发现X线不能看到的细微病变,可以更好的测量病变关节间隙。
对于软组织和软骨的病变可以更好的判断,有助于检查病变脊柱、关节有无对周围血管、神经的压迫损害。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疼痛、肌肉无力、骨骼畸形的典型症状,结合影像学骨质破坏表现和血液学检查如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升高等,可以判断。
痛风早期易与破坏性脊柱关节病相混淆,痛风多见于男性,好发部位第一跖趾关节,也可侵犯踝、膝、肘、腕,及手指等关节,发作时多急骤起病,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时不能触,高尿酸血症,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附近或皮下,形成痛风石结节,结节逐渐增大,致使局部畸形及骨质破坏。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与破坏性脊柱关节病相鉴别,痛风血清尿酸常在357μmol(6mg/dl)以上,关节腔穿刺或结节活检,可见到针状尿酸结晶。
表现为寒战、高热、受累关节剧烈疼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以下肢负重关节,如髋关节和膝关节发病最多,不对称,多为单关节炎。关节腔穿刺液呈化脓性改变,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细菌可与破坏性脊柱关节病相鉴别。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因病因不明确,尚无特异性治疗方式,主要通过药物、手术、物理等治疗方式缓解症状,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适于疼痛、肿胀症状明显的患者,有较好的抗炎、止痛功效,不良反应轻微,常见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损害。
属于改变病情的抗风湿药,适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和发僵,降低血沉和C-反应蛋白。
在排除感染后,若患者疼痛严重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能迅速缓解症状,但不易长期使用,注意脂代谢异常、内分泌紊乱、骨质疏松的并发症。
用于治疗终末期的破坏性脊柱关节患者,采用多种材料根据人体关节的形态、构造及功能制成假体,通过手术植入人体内,代替患病关节功能,达到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适于伴有神经根压迫的脊椎移位患者,通过融合矫正脊椎解除神经的压迫,恢复神经功能及其支配肢体的活动,创伤较大,愈合时间长,但术后神经恢复较好。
包括热疗、冷疗、激光、针灸、按摩等,适于病情轻或年龄大不适于手术的患者,通过局部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可以与药物治疗联合使用,一般没有副作用,可长期使用。
本病预后不良,一般不能治愈,且多数患者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瘫痪的后遗症,治疗期间及病情稳定后注意定期复查。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一般不能治愈,只能通过药物或手术改善症状。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一般不影响患者自然寿命,若不及时治疗,脊柱病灶累及脊髓,可导致瘫痪,出现多种并发症,生存期缩短。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治疗不及时者出现严重的脊柱病变可导致瘫痪,患者不能自主活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治疗期间每3个月复查影像学和血液学检查,观察脊柱和骨关节恢复情况,是否还在急性期,病情缓解后6~12个月复查影像学检查即可。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与饮食无关,注意营养丰富即可。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患者注意术后卧床休息和复健运动,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脊柱、关节疼痛有无缓解,肿胀及活动程度变化进行病情监测,家属注意关注患者心理变化。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术后患者注意早期制动,目的是减少关节活动导致疼痛和渗出,有利于对原发病灶的控制,为避免关节术后粘连,注意保持关节功能位固定。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术后患者卧床期间注意床铺及伤口周围清洁,避免出现感染。注意定时为患者更换体位,避免出现褥疮。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这样可以避免肌肉发生萎缩,应该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手术之后进行功能锻炼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在进行手术之后进行锻炼,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锻炼,不要自己随便锻炼。
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脊柱、关节疼痛有无缓解,肿胀及活动程度变化进行病情监测,注意每6~12个月复查影像学检查监测脊柱和关节的恢复程度,有无病情进展。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患者因疼痛和活动受限多会产生心情烦闷、抑郁,家属注意安慰和疏导,陪伴患者积极复健,鼓励患者面对病情。
长期口服药物的患者注意定期采血,监测肝肾功能有无异常,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感染等症状,若出现发热或出血不止及时就医。患者术后需严格按照医嘱卧床,避免自行提前复健。
对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注意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来早期筛查。
破坏性脊柱关节病因病因尚不明确,没有特异性预防方式,对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注意每年进行筛查。
4016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下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896-897.
[2]赵玉沛,陈孝平.外科学:下册.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67-66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