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鼻炎是指全身或局部使用药物引起的鼻黏膜持续性炎症。临床上药物性鼻炎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滥用局部减充血剂。药物性鼻炎为一种非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双侧持续性鼻塞、鼻内干燥不适,发病率较高,不具有传染性和遗传性。
药物性鼻炎是继发于鼻黏膜长期应用血管收缩剂而致的反跳性鼻充血综合征,其致病原因主要是不恰当的鼻腔用药,如鼻腔局部用药、部分全身用药。包括使用作用强烈的鼻黏膜血管收缩滴鼻剂、药液浓度过高、用药过量或长期用药等。
如麻黄碱、伪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交感胺类刺激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刺激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作用强,而刺激β受体引起血管舒张作用弱,但药物对α受体的刺激时间比对β受体刺激时间长,所以血管收缩作用停止后血。管舒张作用仍起效一段时间,患者出现“反跳性鼻塞”。
如奈甲唑林类即盐酸萘甲唑啉滴鼻液、羟甲唑啉、赛洛唑啉,长期使用咪唑啉类药物则会因为负反馈机制导致突触前合成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停药后,出现反跳性鼻塞。长期使用减充血剂还可导致α受体快速耐受,需要更大剂量才可达到同样减充血效果。
抗高血压药物如α-肾上腺素阻滞剂(利血平、甲基多巴胺等)。
交感神经抑制药如甲基多巴。
抗乙酰胆碱酯酶药物如新斯的明、硫酸甲基噻嗪、羟苯乙胺等可引起鼻黏膜干燥。
避孕药物或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引起鼻塞。
患有变应性鼻炎、存在鼻中隔偏曲或上呼吸道感染等鼻部疾病的患者因自行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缓解自身鼻塞等症状,且症状严重程度与药物连用时间和剂量相关,故患有鼻部疾病的患者可诱发药物性鼻炎。
有精神病史的人群因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下,更加依赖药物,容易对药物上瘾,从而诱发药物性鼻炎。
药物标签没有说明药物的成瘾性,患者意识不到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从而错用。有些药不用开具处方就可以在药店买到,唾手可得容易导致药物滥用,错用和滥用均可诱发药物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多发于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年龄、地区、季节及气候等的发病率差异。
药物性鼻炎好发于有鼻部疾病者,有精神病史者、滥用药物人群。
药物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可伴有嗅觉减退,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鼻息肉、鼻窦炎、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
多为双侧持续性鼻塞、鼻内干燥不适,为原有鼻部疾病而用减充血剂滴(喷)鼻者,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用量的增加,鼻塞反日渐加重,药效日减,鼻塞可由用药前的间歇性而变为持续性。
鼻分泌物增多,初为黏液性,日久可变为黏脓性。
多为两种原因所致,一为鼻黏膜肿胀、鼻塞,气流不能进入嗅觉区域;二为嗅区黏膜受鼻炎长期刺激,嗅觉功能减退或消失。
头痛是从眉弓以上至枕下部、颈上部范围内的疼痛,还表现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
鼻甲肥大是由于药物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引起水肿、逐渐增厚变得肥大,因此及时治疗药物性鼻炎尤为重要,若肥大不可逆转通常需要手术治疗。鼻甲肥大常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胸闷、胸痛、精神状态不佳等。
慢性鼻窦炎是鼻腔、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由于药物性鼻炎患者长期过度使用减充血剂导致鼻黏膜纤毛损坏,或因鼻甲肥大、长期鼻堵导致鼻窦引流不畅引起。慢性鼻窦炎常表现为脓涕、鼻塞、嗅觉障碍、头痛等。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发展缓慢的鼻腔慢性炎性疾病,多发于青壮年,青春期开始,女性较多。主要表现为鼻及鼻咽干燥感、鼻塞、鼻出血、头痛、头昏等,是由于药物性鼻炎行手术治疗时切除了过多的下鼻甲黏膜,导致鼻腔容积增加、呼吸阻力减小、鼻腔通气过度、鼻黏膜发生萎缩,进而出现鼻塞、鼻臭、嗅觉减退等症状。
当患者出现鼻塞、流涕、头痛、头晕等症状时,建议患者于耳鼻咽喉科就医,若出现其他全身症状,去相应科室就诊。医生通过前鼻镜检查、体格检查、CT检查等结合临床表现及用药史可对本病进行诊断,但要注意本病要与肥厚性鼻炎、干酪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相鉴别。
体检查出鼻部异样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且长期服用药物及时就医。
出现头痛、头晕及嗅觉减退等症状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咽喉科就诊。
当患者出现神经异常症状去神经科就诊。
当患者有高血压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目前都出现哪些症状?
出现这种症状多久了?
是否有长期使用鼻用或口服药物等病史?
是否服用避孕药?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如检查出患者鼻腔狭窄、分泌物较多、鼻黏膜红肿肥厚、外表有颗粒状、触诊有实性感可确诊。
实验室检查常通过血液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的检测来排除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检查结果呈阳性,药物性鼻炎结果呈阴性,因此可排除。
可见鼻黏膜充血,下鼻甲增大,表面光滑,喷用麻黄碱后收缩不明显;鼻腔内可见黏脓性分泌物。
通过CT检查,可观察到更清晰的鼻窦图像,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利于医生就诊。
鼻内窥镜检查可评估整个鼻腔的情况,以此帮助诊断药物性鼻炎。
根据患者长期的局部或全身用药史,并伴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结合前鼻镜检,可见鼻腔内鼻黏膜充血、脓性分泌物等特点可对本病进行诊断。
肥厚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塞、头痛、头昏、失眠、精神萎靡等,但肥厚性鼻炎无明显用药史,药物性鼻炎有明确的用药史,由此可鉴别。
干酪性鼻炎是指鼻腔或鼻窦内积聚恶臭的干酪状(豆渣样)团块,日久侵蚀周围组织和骨质,严重者可发生鼻部畸形,本病较少见,多为单侧发病。药物性鼻炎通过鼻内窥镜检查一般鼻腔或鼻窦内没有积聚恶臭的干酪状(豆渣样)团块,且多为双侧发病。
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部分伴有嗅觉减退。通过免疫球蛋白E检测可见过敏性鼻炎检查结果呈阳性,药物性鼻炎结果呈阴性,因此可鉴别。
对于药物性鼻炎患者的治疗,首先要停止药物的继续使用,停药两周后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等药物进行治疗,严重者可进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等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治疗周期在两周以上,若病情严重则需要持续性长期治疗。
确诊后应立即置换全身用药或停止局部所用药物,逐渐停用血管收缩剂,可改用生理盐水滴鼻。
部分患者黏膜水肿明显,鼻塞症状重,可短期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长期服用会导致高血压、高糖血症、骨质疏松、股骨头无菌坏死、肥胖、精神兴奋、消化性溃疡等,应注意。
主要作用为治疗季节性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非过敏性鼻炎;预防鼻息肉切除后鼻息肉的再生,对症治疗鼻息肉。对布地奈德或者牛奶蛋白过敏者禁用(辅料乳糖-水合物中含有少量的牛奶蛋白)。
对于抗炎抗水肿、减轻鼻腔黏膜的水肿、减轻鼻腔黏膜水肿引起的一些症状、减少鼻腔的黏性分泌物的产生,以及在急性鼻窦炎及慢性鼻窦炎治疗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禁用于玫瑰痤疮、寻常痤疮、酒渣鼻、口周皮炎、原发性皮肤病毒感染等患者。
下鼻甲血管丰富,切除后可发生严重出血,若切除过多可引起继发性萎缩性鼻炎,切除过少则疗效较差,对青年人施行下鼻甲切除术应慎重考虑。
以下鼻甲剪剪开前端肥厚的部分,然后自肥大部分下缘向上剪开与第1切口后端相会合,取下剪除部分。
用下鼻甲剪自下鼻甲下缘后部剪开一切口,然后用圈套器套除之。
自下鼻甲游离下缘由前向后剪去一条,剪除时应注意下鼻甲前端及后端切除,不可切除过多,原则上不超过下鼻甲的1/3,但在术前表面麻醉过程中,因肾上腺素的作用,手术时下鼻甲已处于收缩状态,所以常难以正确估计切除的范围,遇此情况,术前可用15号刀片在下鼻甲黏膜上作一切口,术中按此标记切除,即可正确掌握切除范围。
主要切除肥大下鼻甲骨,使下鼻甲体积缩小,解除鼻塞症状,又能保持下鼻甲黏膜的完整以维持正常的鼻腔生理功能。
药物性鼻炎可自愈,但需要较长时间,一般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可治愈,若患者短期内反复使用减充血剂可导致复发,应注意。一般情况下不影响自然寿命,无后遗症出现。
药物性鼻炎一般情况下可治愈。
药物性鼻炎一般情况下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不影响自然寿命。
具体复诊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在复诊时可进行医生查体、前鼻镜检查等观察患者病情恢复情况。
药物性鼻炎患者在饮食上无特殊禁忌,应加强患者营养供给,补充维生素B2及维生素A。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辣椒、咖啡及煎炸食品。
加强营养供给:多补充维生素B2及维生素A类食物,如胡萝卜、黄瓜、菠菜、油菜等。
忌烟、酒、辣椒、咖啡及煎炸食品,如炸麻花、炸春卷、炸丸子、油条等,不利于患者恢复。
注意补水,加强机体代谢。
药物性鼻炎患者的日常护理包括卫生、用药、保暖等护理方面,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劳逸结合,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注意鼻腔卫生清洁,遵医嘱用药等。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气候变化,避免着凉,预防感冒。
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者换药,以免病情反复或加重,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咨询医生。
注意鼻腔清洁卫生,可使用鼻腔清洗的工具按时对鼻腔进行清洗,避免感染。
药物性鼻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可减少疾病的发生,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减少用药,不滥用药物,积极治疗鼻部疾病。
在体检时查出患者鼻部有异样或患者长期用药后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可进行早期筛查。
尽量少用或不用鼻腔血管收缩剂。如必须使用,使用时间尽量小于7天,且用药期内大量服用维生素C。
若患某种疾病引起鼻塞时,应注意治疗引起鼻塞的原发病,从根本上解决鼻塞问题,从而免去使用滴鼻药。
如患有鼻部疾病,应尽早就医,避免自行购买,使用鼻用药物,否则会增加患药物性鼻炎的风险。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心态。
4200点赞
[1]孙虹,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08.
[2]侯军华,宫琦玮.五官科疾病护理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3]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章玲等主编.新编临床五官科疾病诊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9):269-270.
[5]杜光,甄宏韬主编;邓丽,施春阳,李娟副主编;梅旭辉丛书主审;陈安民,杜光丛书主编.慢性病用药指导丛书 耳鼻咽喉科疾病用药分册[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1):76-77.
回复快